內容簡介
《世態炎涼》是季羨林先生表達人生感悟的
散文集,包括29篇記人懷舊作品,2篇親情感悟作品,15篇生活隨筆作品,12篇遊記抒懷作品,3篇治學和自述累的總結作品。全書分為6篇:記人,親情,隨筆,
遊記,治學,自述。除
治學、自述兩篇外,都是短小精悍的作品,記述與感懷並重。全書分上、中、下三冊。
作品目錄
記人篇
我的懷舊觀
春城憶廣田
西諦先生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悼念曹老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悼念姜椿芳同志
回憶梁實秋先生
壽壽彝
懷念丁聲樹先生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記周培源先生
壽作人
哭馮至先生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懷念喬木
悼組緗
回憶王力先生
我眼中的張中行
我眼中的樂黛雲
回憶陳寅恪先生
紀念陳寅恪先生
回憶雨僧先生
回憶湯用彤先生
悼念鄧廣銘先生
掃傅斯年先生墓
為胡適說幾句話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還胡適以本來面目
親情篇
賦得永久的悔
寸心草
隨筆篇
那提心弔膽的一年
二月蘭
愛情
“報得三春暉”
人間第一愛
毀譽
謙虛與虛偽
聽雨
喜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幽徑悲劇
清塘荷韻
空谷足音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漫談散文
遊記篇
訪紹興魯迅故居
下瀛洲
富春江上
登蓬萊閣
游石鐘山記
登廬山
觀天池
美人松
虎門炮台
北京憶舊
游唐大招提寺
游台隨筆
治學篇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我的學術總結
自述篇
我心中的一面鏡子
成書過程
2000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一套老一輩學人對青年談個人經歷的《青年讀本》叢書(第一版),青年讀本出版的目的在於:給你一個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個做人的哲理,幫你掃除成材的障礙,一本不可不讀的人生教科書。應出版社之邀,季羨林先生對自己近一個時期創作的散文隨筆作品進行了整理,以記人和遊記為主,意在體現自己的一些人生思考,結集命名為《世態炎涼》。這套叢書還包括:《我的故事》(
于光遠)、《直道而行》(
張岱年)、《譯匠天緣》(
金克木)、《綠的痴迷》(
馮亦代)、《過去隨談》(
葉聖陶)、《推己及人》(
費孝通)、《歷史的公正》(
鐘敬文)。
作品鑑賞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學者 ,他的散文創作持續了大半個世紀 ,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 ,成為當代一位獨具風格的散文作家。《世態炎涼》一書,通過對故人的回憶、對親情的表達、對身邊事物的記述、對旅遊景點的描寫以及治學和個人總結,充分體現了《青年讀本》叢書“給你一個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個做人的哲理,幫你掃除成材的障礙”的主題,展示了作者的治學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縱觀《世態炎涼》全書,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流出隨意的文體特徵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作品常常以鮮明的時代感既通過作品描寫的人、事、物、景體現出來 , 也通過作品中的感情變化體現出來 , 同時也通過行文的方式, 詞語的變化體現出來。《世態炎涼》主要寫作時間是二十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初 。這時期,老人家從風雨時代走過來,更加從容不迫地走進散文天地 ,從自我出發 ,取日常生活 ,身邊瑣事 ,真切抒寫普通人的生存景觀 ,生活情趣 ,在凡人小事中尋求一份溫馨與慰籍。如書中的《清塘荷韻》、《
喜雨》、《二月蘭》、《幽徑悲劇》等作品,從日常生活身邊小事選材,行文流暢結構隨意卻情思盎然,的確體現了我國九十年代散文的文體特色。這時期的散文隨筆基本上放逐了五六十年代那種外在的抒情性或“ 詩化 ”的語體 ,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一種平實親切,自由隨便的語體。由於作家們擺脫了“ 文以載道 ”的約束 ,故而選擇了自由隨意的語體 ,而這種富於個體化的語體方式暗含了某種士大夫的情趣 ,是他們怡然自得和智慧洞悟的結果。
簡約見勝的表述習慣
季先生是深諳漢語特質的學者 , 他的散文語言也是 “ 以簡約見勝 ” 的 , 這突出表現在他多用 “ 四字格 ” 來敘事 、抒情 、寫 景、狀物 。 例如本書收錄的《游石鐘山記》 中的一段文字 , 共有24個短語 , 而 “ 四字格” 就 有 20 個。 這些 “ 四字格 ” , 語段整齊 , 結構劃一 , 中間夾著兩三長句 , 朗讀起來 , 宛如 “ 大珠小珠落玉盤 ” , 十分悅耳動聽 。 又因辭藻華美 , 豐富多彩 、 使之極富文采美。 老舍先生說 : “ 我們的最好的思想、 最深厚的感情 , 只能被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 。 ” 這話說得很對 。 季先生善用 “ 四字格 ” , 使其語言兼有簡潔美 、 精當美 、 文采美 。 可貴的是 , 他不光是 “ 言之有文 ” , 還 “ 占之有物” , 言之有情。 正如他多次表自的那樣 , “ 感情一受到劇烈的震動 , 所謂 ` 心血來來潮’,則立即拿起筆來,寫點什麼 。 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積習難除,鍥而不捨。” 善用 、 活用成語或名句, 也是季先生散文語言的一個較突出的特點。 中國漢語中的成語和古代詩文中千古傳誦的名句 , 可以說都是古代人 民心靈美 的結晶。 它們雕鏤組繡 , 炫轉熒煌 , 真可謂是千琢良玉 、百鍊精金的瑰 寶。 善用成語 、名句, 是使語言增強表現力: “ 錦上添花 ” 的一個有效藝術手段 。” 季先生運用成語、 名句之巧妙 , 令人叫絕。 對名句的活用 , 也是季先生在語言運用中的一大創新。 一些名句 , 一經他手 , 改動一兩個字 , 其表情達 意之功效倍增 , 確有以一當十之妙 。 這 種例子在季先生的散文中也不乏其例。 如 : “ 不識蘆湖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湖中” 、 “ 同是東洋地上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等等 , 它們分別是從
膾炙人口的名 句 “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活用而來。 這種活用 , 可謂以舊翻新 , 使原詩的意境和現實的語境勾通起來 , 造成古詩美與今詩美的雙重的美感效應 , 大有一石二鳥藝術魅力。
幽默自信的語言風格
季羨林早期的散文有
歐化的語言特徵 ,句子較長 ,注重自我感覺、印象、情緒的表達,歐化痕跡較明顯。《世態炎涼》作為新時期的作品,季羨林大量化用文學、
政論的術語 ,以幽默的語調講述心酸的往事 ,使富有幽默感的語言裡蘊藏著正義感和自信力。如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這篇散文中 ,當講到北大的教授相繼去世 ,有的不按年齡順序、搶先去了
八寶山 ,於是說 :“ 我暗暗下定決心 ,決不搶先加塞 ,我要魚貫而進。 ”幽默的語言表露了面對死神卻視死如歸的從容之態。樸素的語言中隱藏著幽默與詼諧。反諷讓人深思,詼諧能讓人輕鬆一笑。表現了作者既尊儒家的積極濟世精神 ,又吸納道家的智慧 ,是以豁達、從容之心處世為人。
小視角的樸素選材
此書充分體現了季羨林先生選材的樸素與情感的樸素。季羨林的散文選材小,生活化。他的散文常常通過對小花、小草、小樹、小貓、小兔的描述,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之美。如本書中的《二月蘭》。即使是寫人,也經常選擇小孩,平民作為主人公,以凡人小事作為文章關注的主體,表現生活的真實與淡然。感情上以通常用淡筆寫濃情,以情為美,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美。季羨林散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回憶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難以忘懷的人與事,在敘寫這些人與事時,他總是表達自己的慈悲真淳之情,凸顯自己與他人那些讓人感動的,讓人崇敬的人格精神。表現其慈悲真淳之情,凸顯感人心懷的人格力量。季老想要告訴我們:佛教珍惜生命,不僅僅是珍惜人類的生命,而且珍惜一切眾生的生命,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這些散文有著聖潔寧靜的宗教光輝和理想主義色彩,對崇高、神聖、尊嚴的追求使作品洋溢著獨特的古典主義氣息。本書中的《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哭馮至先生》等等篇章,描述自己及師友在艱難的處境中,對人生遭遇的種種磨難永不言敗,那種身處逆境心益堅的人格精神從字裡行間自然流出,平凡的文字中凸顯出發人深思的深刻意蘊。在這些連續閃現的平凡人生景象的背後,隱伏著來源複雜的人生因素,誘人去咀嚼其中全部的人生悲歡。
作品評價
著名
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汝昌評價:我敬佩季老,積有年所,非一日之情懷;但近些年加深了我這種情懷的激盪,不能自已。因為什麼?自然不是無端無故。這種情懷,感受上異常複雜,而講起來只能從“簡”。簡到一句話:季老提出的許多文化主張,都讓我有切膚沁脾之感。他是巨觀的凌雲壯志者,而非庸常卑陋的小儒所能夢見。借佛家教義作比,他是修大乘菩薩果的大善知識。我深服季老的膽識和慈懷——大慈無私,異於那些自謀私利的“學者”“專家”。2005年,我撰著了《我與胡適先生》一書,原不敢向季老求序,因他年事已高,豈忍加以勞力;但念目今曾與胡適先生同世共事的前輩學者已無第二家,因而冒昧請以其舊文《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收錄於《世態炎涼》上冊】作為代序,同樣光寵無比。經蒙季老不棄,慨然惠允,感激之至!蓋此一事,非止我個人之榮幸,亦且關係當代研習中華文化的重要史跡之一端,足以啟沃後來,所謂朝花夕秀,輝映長春者,亦藉此可窺蹤影也。
李躍進、李白非評價:“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借用
王國維的話來形容季先生是再恰當不過了,這也是他的散文動人心靈的原因之所在。初讀,你會覺得文章與其他寫黃昏的散文無別樣之感;但細細品讀,你會發現,其實它極具條理性。文章按邏輯順序行文,銜接流暢,一氣呵成,讀者在讀後便有一種說不出的熨貼之感。有人評價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無華為其追求的,但是並不意味著季先生不會華彩鋪陳。他的早期散文,描寫風物,其色彩之濃艷,章句之煒華,幾乎令人懷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師
莫奈之流,一篇為其代表或許只有
史特勞斯的音樂可以和它比美。文章運用了比喻,通感,頂真等多種手法將黃昏描寫的生動而逼真。
出版信息
版次 | 書名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第一版 | 世態炎涼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2000年10月 |
第二版 | 世態炎涼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2006年6月 |
第三版 | 世態炎涼 | 大眾文藝出版社 | 2009年5月 |
作者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7月11日晨8時50分左右,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季羨林先生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
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
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
季羨林文集》,共24卷。他學貫中西,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代表作品:《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牛棚雜憶》,《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尋夢》,《懷念母親》。其他較有影響作品:《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牛棚雜憶》,《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尋夢》,《懷念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