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詞語:不死
- 出處1:瑜伽
- 出處2:苦集滅道
- 出處3:二淨天
- 出處4:無相心定
- 出處5:四諦
瑜伽
苦集滅道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三頁云:或說不死矯亂論。應知此中,有
二淨天
無相心定
四諦
四諦概說
-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諦,又叫四聖諦。「諦」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那么,「四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四條真理。
《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四諦奠定了佛教教義的基礎,可以說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學思想都與四諦有關,都是為了從某一方面為它論證。四諦理論在佛教的發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
四諦的苦諦
- 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
四諦里「苦」的意義非常廣,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諦中的苦諦所講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與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實性。人生苦之事實,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本能,固執地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某些事情是快樂的,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這正是人們不能解脫的緣故。
四諦的集諦
- 四諦中的第二條真理是集諦。集諦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眾多匯集的意思,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四諦中的集諦內涵簡單地說來,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慾、嗔恨、愚痴三種本能的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
四諦的集諦所解釋的就是這三種根本煩惱的性質,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輪迴之事實。輪迴說和十二因緣說緊密相連,所以集諦又以十二因緣為主體,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諦的滅諦
- 釋迦牟尼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象是可以消除的,這就是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 --- 滅諦。
四諦中的滅是梵語「涅槃」的意譯,梵文和巴利文認為涅槃是熄滅、止滅或吹滅的意思,表示火的熄滅。貪、嗔、痴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
在聖者的眼界中,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無剎那之安息。聖者能永斷貪、嗔、痴等根本煩惱,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證得清淨寂滅的解脫境界,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只有清淨、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
四諦的道諦
-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歸宿後,釋迦牟尼又為人們實現這種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這就是四諦中的第四條真理 --- 道諦。
四諦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義是道路、方法或姿態的意思,釋迦牟尼藉此詞來說明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就必須修道。
佛祖在初轉法輪時提出了一種中道觀,為的是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這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的、無價值的、無益的。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發現了能夠產生知見,導致寧靜、內證、正覺、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稱之為八正道,佛獻身說法49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除八正道外,後來又增加了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合稱為七科三十七道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