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不洗
不(bù) 徙(xǐ) 徙:遷移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徙
- 出處:《道德經》
- 釋義:遷移的意思
- 作者:老子
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不洗
不(bù) 徙(xǐ) 徙:遷移的意思
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不洗不(bù) 徙(xǐ) 徙:遷移的意思小 國 寡 民。使有 什(shí)佰(bǎi)之 器 而 不 用;使 民 重 死而不遠 徙。雖 有 舟 輿(yú),無 所 乘(chéng)之;雖 有 甲...
桑蔭不徙,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g yīn bù xǐ,意思是指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出自《戰國策·趙策四》。成語辨析 【近義詞】: 桑蔭未移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出處 語出《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
徙,漢語一級字,拼音是xǐ,本義指遷移,總筆畫11。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徙xǐ ⒈ 遷移:徙居(搬家)。遷徙。流徙。⒉ 古代稱流放的刑罰:徙邊(流放有罪的人到邊遠地區)。基本詞義 ◎ 徙 xǐ 〈動〉(1) (形聲。從辵( chuò),止聲。本義:遷移)(2) 同本義 (平行或由上而下的移動)[move from one...
許多種鳥類,南遷和北徙,是經過同一條途徑。各種鳥類遷徙的途徑,是不相同的。雁類、鶴類等大型鳥類在遷飛的時候,常常集結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隊伍;而家燕等體形較小的鳥類,則組成稀疏的鳥群;猛禽類的遷徙卻常常是單獨飛行,個體之間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絕大多數鳥類在夜間遷飛,以躲避...
驟徙 驟徙,讀音是zhòu xǐ。意思是謂忽然升遷官職。解釋 謂忽然升遷官職。出處 明 張居正 《答奉常劉小魯》:“昨曾見臺告歸,提督有缺,銓司欲擬公調補,僕再三力止之。蓋知公之不樂驟徙,用成高致焉。”
徙官,讀音xǐ guān,漢語詞語,意思為遷徙官職,亦指被遷之官。解釋 遷徙官職。亦指被遷之官。出處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徙官聞言不徙。居官有憂。”明·高叔嗣 《再調考功作》詩:“引疾三上書,微願不克諧。徙官復在茲,心跡一何乖。”明·文徵明 《送嘉定尹王君赴召敘》:“故余...
流徙,漢語辭彙,拼音是liú xǐ,指遷移;轉移;流離失所的人;流放;猶變遷。詞語讀音 注音:ㄌㄧㄨˊ ㄒㄧˇ 出處與詳解 1、遷移;轉移。①《管子·侈靡》:“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②《史記·酷吏列傳》:“山東水旱,貧民流徙。”③宋蘇轍 《出山》詩:“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
放徙 放徙,讀音是fàng xǐ。意思是流放。解釋 流放。出處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帝崩, 王莽 擅朝,誅貴戚 丅 傅 ,大臣 董賢 等皆放徙遠方。”
遠徙,讀音是yuǎn xǐ,漢語詞語,意思是遷移到遠處。出自《老子》。解釋 遷移到遠處。出處 《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後漢書·馬援傳》:“ 羌 大驚壞,復遠徙 唐翼谷 中。 援 復追討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桓宣武 既廢 太宰 ...
徙遷,讀音是xǐ qiān,漢語詞語,釋義是指遷移,出自《國語·周語上》。解釋 遷移。出處 《國語·周語上》:“夫神壹,不遠徙遷焉。” 韋昭 註:“言神壹心依憑於人,不遠遷也。”《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夷狄居處飲食,隨水草寒暑徙遷。” 宋歐陽修《觀文殿大學士晏公神道碑銘》:“公諱殊,...
竄徙,讀音是cuàn xǐ。意思是①逃散。②流放;放逐。解釋 ①逃散。②流放;放逐。出處 ①逃散。《明史·西域傳二·罕東衛》:“ 洪武 二十五年, 涼國公 藍玉 追逃寇 祁者孫 至 罕東 地,其部朽竄徙。”②流放;放逐。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 青蓮 胸懷灑落,雖經竄徙,亦不甚哀痛。”
謫徙,讀音是zhé xǐ。意思是因罪而被罰遷徙。解釋 因罪而被罰遷徙。出處 《史記·南越列傳》:“ 秦 時已並天下,略定 楊越 ,置 桂林 、 南海 、 象郡 ,以謫徙民,與 越 雜處十三歲。”《魏書·刑罰志》:“ 漢武 時,始啓 河 右四郡,議諸疑罪而謫徙之。”宋 王安石 《送董伯懿歸吉州》...
發徙 發徙,讀音是fā xǐ。意思是發遣遷移。解釋 發遣遷移。出處 《漢書·陳湯傳》:“丞相御史請廢 昌陵 邑中室,奏未下,人以問 湯 :‘第宅不徹,得毋復發徙?’”顏師古 註:“問其不被發徹,更移徙邪?”
桑廕未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āng yìn wèi yí,意思是亦作“桑廕不徙”。,謂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成語解釋 亦作“桑廕不徙”。 謂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成語典故 【出處】:語本《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廕庇桑...
後王上書,請徙外家張氏於國。博上書,願留守墳墓,獨不徙。王恨之。後博至淮 陽,王賜之少。博言:“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王不許,博辭去,令弟光恐雲 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王乃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博喜,還 書謝,為諂語盛稱譽王,因言:“當今朝廷無賢臣,災變數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