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不講政策是指美國政府規定如果同性戀未公開性取向,就可以參軍,但如果現役軍人公開同性戀性取向,就會被開除軍籍。該政策由比爾·柯林頓政府1993年推出。自1994年生效以來,大約1.4萬名同性戀軍人因性取向公開而不得不脫下軍裝。美國國會參議院2010年12月18日同意解除軍人同性戀禁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問不講政策
- 國家:美國
- 提出者:柯林頓
- 時間:1993年
背景,定義,解除歷程,折射出的文化鬥爭,
背景
830_s.jpg">2007年9月26日,華盛頓。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國會山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預算的討論會議上,提到軍隊同性戀是應該禁止的。這當即引起了“粉紅標誌”的同性戀組織的反對。 該政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空語境與歷史脈絡。美國軍隊與同性戀關係由來已久。早在獨立戰爭期間就有美國軍人因雞姦而被開除,只是與此相關的政策到了20世紀才發生了變化。1916制定的《戰爭法案》含有禁止軍隊同性戀行為的條款。二戰期間劃分更為詳細,被貼上同性戀標籤的都被視為精神錯亂。一個社會的道德、法律和社會意識形態更新相比經濟基礎的變化總會有些滯後,但肯定也不是遙遙無期。20世紀70年代以後,受國內人權運動等大氣候影響,加之同性戀群體組織得當等因素,美國同性戀權利逐漸得到公眾認同和支持,隨之軍隊同性戀政策也逐漸鬆動。冷戰後期,這一話題才成為政治選舉、總統演講和民意測驗的熱點和焦點。儘管如此,自從1993年以來,因同性戀而被開除的軍人超過13,000名,9·11後軍隊迫於戰爭壓力因同性戀開除的人數銳減,每年保持在600人左右,美軍中歧視同性戀現象仍然很嚴重。
定義
“不問不講”政策源於1993年柯林頓總統簽署的國防授權法。其全稱是“不問不講不查”(Don’tAsk,Don’tTell,Don’tPursue)。“不問”是命令軍隊不要詢問軍人的性取向;“不講”是只要軍隊中的同性戀不主動表示他們性傾向,軍官就不會揭露他們;“不查”確立了啟動調查程式的最低限度。後來又增加了“不擾(Don’tHarass)”,它確保了軍隊不以任何理由騷擾和暴力反對軍隊中同性戀服役人員。
解除歷程
支持同性戀權利的歐巴馬和國會中的民主黨領導人希望廢止這部1993年開始實施的法律,並推動國會立法廢止軍工同性戀相關條例。
2010年5月27日眾議院通票通過廢止該條例,但在共和黨議員的阻撓下參議院9月的投票沒有通過。根據美國三權分立原則,聯邦地區法院的裁決使歐巴馬處於兩難的境地,因為裁決意味著該法律違憲,聯邦政府要么執行裁決,要么推翻裁決。聯邦政府如果執行裁決有兩條路,一個是推動國會廢除該政策,參議院9月表決中已經表明不可能;一個是通過行政命令來廢除該法律,但這會激化與共和黨關係,在中期選舉的微妙時刻,歐巴馬不會冒這個險。
加利福尼亞州聯邦法官弗吉尼婭·菲利普斯2010年9月以違反憲法為由禁止軍方繼續執行“不問、不說”政策。美國政府隨後提起抗訴,理由是立即取消這項政策可能影響海外美軍士氣和凝聚力。抗訴法院宣布暫停執行菲利普斯的裁決。
聯邦政府如果不執行裁決就意味著聯邦政府的法務部必須提起抗訴,讓上一級法院推翻裁決。聯邦地區法院的裁決從10月12日開始生效,因此在裁決沒有被推翻的抗訴期內聯邦政府必須執行該裁決,所以五角大樓宣布在此期間,暫停執行該政策。歐巴馬政府走了不執行裁決這條路,讓美國法務部14日提請抗訴,18日菲利普斯拒絕了法務部要求暫緩執行裁決的建議。20日美國聯邦第九巡迴抗訴法院裁準支持美國政府的請求,中止下級法院的裁定,暫時維持“不問不講”政策。至此該政策爭執暫告一段落。即便如此,歐巴馬政府也陷入了兩難境地,即他將繼續維護一個本身反對的法律。
該政策爭執從一個角度透視出美國當前的政治生態。首先是總統、國會與聯邦法院三權的分立與共享。其次是兩黨政治。民主黨支持軍中同性戀,而共和黨反對,認為這破壞了傳統家庭的價值觀念,也影響軍隊穩定和戰鬥力。因此當年柯林頓總統提出廢除軍中同性戀就受到國會中共和黨人和軍方的反對,在妥協的基礎上才產生該法律。歐巴馬總統也支持解除軍中同性戀,並推動國會廢除該法律,但跟柯林頓一樣無功而返。不僅如此,同性戀是民主黨人的票倉,關涉到選舉政治。目前歐巴馬的行為已經激怒了美國同性戀群體,他們發誓要在中期選舉中報復民主黨。不過也有部分同性戀認為,即使讓共和黨贏得選舉,他們的日子更不好過。10月26日,為了挽回同性戀群體,歐巴馬接見了同性戀團體代表。
美國國防部2010年11月30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允許同性戀軍人公開性取向後繼續服役,不會影響美軍戰鬥力。總統貝拉克·歐巴馬當天發表聲明,敦促國會儘快廢除多年來針對同性戀軍人的“不問、不說”禁令。
2010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同意解除軍人同性戀禁令。
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支持廢除這項政策,但同樣強調不能“一蹴而就”。
他說,美國正處於兩場戰爭中,如果要取消同性戀禁令,應避免對海外美軍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做好充分準備,讓公開同性戀性取向的軍人融入軍隊。
折射出的文化鬥爭
該政策爭執折射出當前美國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文化戰爭。所謂文化戰爭是因道德標準不同而產生的政治、社會對立,這種對立常伴隨的結果是某種文化或道德標準體系凌駕於其他道德精神之上。他們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態度,而是基於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是依附者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團結感的源泉。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各種文化爭奇鬥豔,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大熔爐。文化沖戰爭早期都發生在聖經文化領域內,議題包括教義、禮儀與宗教組織等。今天文化戰爭造成的政治分裂已經與神學或教會關係不大,而是根源於不同的道德觀,即如何安排我們的生命,如何與他人相處,美國人該是怎樣等。因此,當前文化戰爭比如墮胎、同性戀、大眾教育等都可以追溯到道德權威這個根上。美國奉行文化多元主義哲學,道德判斷的標準因人而異,這導致人們秉持的道德權威在基礎上相互排斥,文化戰爭的鴻溝越來越深,使得以往美國的分裂顯得小巫見大巫。當前美國文化戰爭大致分為兩派:進步派和正統派。進步派傾向於根據當代生活盛行的假定,重新構築歷史上信仰的象徵。換句話說,進步派強調的不在於道德這個根源是什麼,而在於根據個人經驗和或科學理性來重新詮釋這個根源。拿同性戀作為例子,有人重新詮釋聖經,支持同性戀行為;有的人引述聖經指出同性戀行為不道德,軍隊同性戀爭執只是道德觀分歧的一個表象。不論道德權威的傳統根源是聖經、教皇宣示還是猶太法律,對人的生活都不再有完全的或主導的約束力,相反,道德權威的約束力常在於個人經驗或科學理性,或是這兩者之一與某個宗教、文化傳統的對話。正統派尊崇外在的、超越世俗的道德權威,立志遵從自然法則,認為這些在作用上與道德權威一致。很多人都把這種爭論歸結到政治層面,然而這只是表象,其本質是文化的歧見。政治問題可以妥協,最終的道德理想是不能妥協的。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美國那么多看似無聊的話題卻在政治上掙得不可開交,且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的根源。軍隊同性戀折射的是美國文化戰爭的側面,同時又關涉到美國當前的國際反恐戰爭。五角大樓關心的是這條禁令的解除對當前國外的作戰部隊到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是否影響到作戰部隊的情緒和戰鬥效果。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國內的文化戰爭與國際反恐的軍事戰爭對接在一起。這兩場戰爭不僅是帝國內部自由主義過渡和國外軍事過渡擴張的結果,更關係到帝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