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反應

不動反應是動物防禦行為的一種。從節肢動物到人類都可發生。表現為驚呆。作為一種常見和較為持久的生理行為,可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為探索捕食動物與被捕動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例證。誘發的方法一般有五種:(1)強迫動物身體保持特定姿勢;(2)反覆單調地敲擊動物身體特定部位;(3)將動物倒轉;(4)人工束縛動物;(5)罩住動物頭部(一般用於鳥類)與採取的方法相應,動物強直性不動的姿態和持續時間也不同。

開始時,動物肌肉震顫,對外部刺激如針刺和電擊等都沒有反應,眼球突出,有時眼睛緊閉,伴有心率和呼吸加快、體溫升高、腦電波趨平緩等生理上的變化。結束時,動物會發聲,身體輕微活動,除腦電波外,其他生理指標恢復正常。實驗者若以捕食者角色出現,安樂蜥表現明顯;實驗者的手離小雞越近,小雞強直性不動的程度越深。據研究,刺激物的運動是引起強直性不動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活貓的氣味和聲音都能引起大鼠強直性不動,但死貓的出現則不能。在理論上,有人將其等同於催眠狀態,但在人身上找不到證據;也有人認為其同睡眠有關,或把它視為空間上迷失方向的一種效應;還有人於1977年提出,它是皮層抑制機制引起的一種反射性反應,此時動物被嚇僵。對動物的生存具有適應性意義,使動物更容易逃避捕食者的侵害。參見“驚呆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