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乳

不乳為證名,病名為新生兒不乳,是對新生兒不吮奶或吮奶無力的描述,常因元氣虛弱, 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所致,需及時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乳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證治準繩》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胎兒在母腹中吞入惡物而致降生不能吮乳。

解讀

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初生門·生下胎疾》“不乳謂初出胞胎而不吮乳也。嬰兒初出胎時其聲未發,急以手試其口,令惡血淨盡不得下咽即無他癘,若試口不全惡穢入腹則令腹滿氣短,不能吮乳。”
嬰兒出生後數小時內,即能吮乳,但為了照顧母子產後的休息,一般在出生6-12小時以後,才開始餵乳,若不能吮乳的,或吮乳無力,便是病態,急須進行診療,以免導致危險。若由口腔疾患或臍風引起的不乳,應按口腔病或臍風辨證治療。

中醫套用

1、病因病機
元氣虛弱,無力吮乳;或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或由穢熱鬱積,壅結胃腸所致。
2、辨證論治
(1)元氣虛弱型
由於嬰兒末足月而生,則先天不足,形氣怯弱,或因難產,而引起產程過長,以致元氣虛弱,無力吮乳所致。
臨床表現:嬰兒初生後,形氣怯弱,氣息微弱,或昏睡不醒,哭聲低沉,面白唇淡,無力吮乳。指紋色淡
治則:培補元氣。
方藥:先急煎獨參湯:赤參。放三十至五十分鐘,頻頻灌之。
繼服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若面唇青紫者兌服小兒保元丹。
(2)脾胃虛寒型
由於孕母體質素虛,致胎兒先天不足;或妊娠期,過食寒涼;或生產時被寒冷所襲,而致小兒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生後不乳,麵包蒼白,四肢發涼,口鼻氣冷,唇色淡白,腹部冷痛,曲背啼哭,綿綿不休。指紋淡紅,隱而不顯。
治則:溫中散寒。
方藥:症輕者口服勻氣湯:陳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灸甘草、大棗。
症重者口服理中湯:人參、白朮、炮姜、炙甘草。
外用熨臍法,將艾葉放在溫灸器內燃著,溫熨臍部周圍,或切鮮姜一片擱在臍上,將艾茸做成團燃著,置於薑片上灸之。
(3)穢熱鬱積型
由於嬰兒在出生過程中,吞入羊水,致穢濁之邪積於腸胃,或因胎糞不下,或因小便不通,穢熱壅結,氣機不暢所致。
臨床表現:生後不乳,腹部脹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兼嘔吐,啼哭聲租,煩躁不寧,氣息短促。舌苔黃厚而膩,指紋紫滯。
治則:逐穢清熱通便。
方藥:先服一捻金:人參、大黃、二醜、檳榔,共為細末。
後服清熱瀉脾散:山梔子、石膏、黃連、生地黃、黃芩、赤茯苓、硃砂,共為細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