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下黃彩村,下黃彩村位於榆次東南部24公里處,全村156戶,534口人,耕地2200畝,年人均收入1.2萬元,以水果及種植業為主導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黃彩村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
- 所屬地區:晉中榆次
- 政府駐地:莊子鄉下黃彩村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30613
- 地理位置:榆次東南部24公里處
- 面積:3.87平方公里
- 人口:534口人
- 方言:晉語榆次話
- 著名景點:=王興譽舊宅
- 機場:太原武宿機場
- 火車站:晉中站,榆次站,太原南站
- 車牌代碼:晉k
位置境域,村名由來,隸屬沿革,歷史大事,古今人物,經濟發展,公益事業,遺蹤古蹟,地圖信息,
位置境域
下黃彩,位於榆次城東南24公里的黃土丘陵區。東臨上黃彩,西毗楊壁,東南連上黃彩,東北接張坪。面積3.87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西白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
村名由來
以地勢較低的特點命名。(詳見“上黃彩村”)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楊壁都,領都為南關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二十二編村,轄張坪附屬村。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並設有日軍據點。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屬第二區上黃彩鄉。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鄉、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歷史大事
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下黃彩土橋。
民國四年(1915)2月,成立下黃彩初級國小。
民國三十年(1941)7月,日軍實行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採取“囚籠政策”“篦梳政策”,在下黃彩修炮台設立據點,村中南廟內駐紮有日偽軍。
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村據點內的日軍,逃回榆次城,中共榆次(路東)縣委、縣政府移駐下黃彩。
1956年,成立“下黃彩朝光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8年,知識青年14人進村插隊。
1970 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1971年,村內建磨坊1處,有磨麵機2台,碾米機1台。
1976年,村內購買第一輛運輸車。同年,建磚廠。
1990年,打出村內第一眼深井。同年,建水塔。
1994年,全村鋪設吃水管網,自來水實現戶戶通。
1995年,投資10萬元,建設萬方蓄水池。
1996年,修建磚砌路400米。
2011年,投資9.5萬元,進行省級“一村一品”項目。
2011年,實施吊炕工程,惠及30餘戶。
2012年,開始進行改廁工程,涉及103戶。
2013年,村河裡渠、東門溝至西垴頭溝進行了土地整理項目,共造地400畝。
2014年,實行鄉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清運人員2人,清運車輛1輛。
同年,修建水泥路1650米。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王得芬,清朝光緒年間千總。
趙萬利,生卒年代不詳,人稱大喜老漢,一生愛文藝。只要看一場未看過的秧歌,就能將秧歌中的動作、唱詞、歌調全部記在心裡,回家後組織文藝愛好者排練該秧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榆次城匯演時,曾和郭蘭英合作登台演唱。
趙益諒(1915年—1998年),小名趙甲福,字信齋,16歲參軍,後改考電訊學校,李濟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任教官。國共合作時期,在趙瑞(二戰區八中隊隊長)部隊任國民黨電台台長。1945年獲國民政府頒發的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勳章一枚。“文革”時期,因毛主席說過“只要是趙瑞部下都不受批鬥”而未被批鬥。
趙萬榮(1910年—1995年),曾獲1957年度山西省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王興譽(1874年—1948年),民國初年與閻錫山交好,曾在本村發展香果,為省政府提供果源,為本村後來的林果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後曾在山西發電廠、太原晉生紡織廠、榆次晉華紡織廠有股份,還為抗日戰爭捐獻財物。
(二)革命烈士名錄
王金蠻,1916年生,中共黨員,榆次獨立營班長,1947年在執行任務途中踏雷犧牲。
趙來拴,1924年生,中共黨員,42團排長,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1949年後的30多年間,全村擁有耕地2200畝,主要作物有果樹、玉米、高粱、小麥等。到2014年底,耕地減少為1760畝,全部用於種植果樹。主要品種有蘋果,以紅星、富士為主。
2011年,趙石愛成立金中種植專業合作社。
公益事業
民國四年(1915)2月,成立村初級國小,有學生20人,教師2名,為鳴李村人白俊祥、六台村鞏廷榮。1950年,再次成立初級國小,在村東頭建3間正房。1954年,新建國小校舍9間。1956年,成立完全國小。1957年,成立掃盲班。1965年,成立中國小一貫制學校。1980年,國中撤併至黃彩中學。2006年,國小撤併至立堅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56人,大學本科以上9人。
1970年,建村衛生室,醫生王祥林。2007年,建衛生所,負責人趙三深。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98%,新農保參保率達100%,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69人。
1930年,成立秧歌班社,主要人員有趙萬利、王拴柱。社火、鑼鼓等愛好者有趙昌昇。1983年,村中通有線廣播。2008年,由趙彩生、趙石愛、趙銀娃編寫完成《趙氏家譜》。就在這一年,建設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場所,配套健身器材1套4件。2010年,建起農家書屋,配備音響器材2套、圖書1500多冊。
遺蹤古蹟
曾有:南廟、龍天廟(村北)、關帝廟、財神廟、觀音廟以及茶房等。其中南廟,據碑記:下黃彩東南,舊有明萬曆時創建的大士殿一座。清光緒十五年,新置南殿三楹,內祀大士,旁祀羅漢、閻君;東西殿各三楹,東祀佛,西祀龍王;山門一間;東西禪房各一間。
下黃彩村舊有官道,東南入慶城通蘇杭,西北達晉陽至陝西,往來客旅甚多,村西有一百餘尺深的澗壑,過去以木為橋。由於年深木朽,如遇暴雨,道路實難通行。里人趙恭、趙相會同鄉村糾首,又請魯尖寺僧人海通化緣,從溝底密載楊柳,實土堅築之上與道平,寬廣如砥,明正德五年十月告成,刻石以記之。清鹹豐八年重刻。
現殘存村中戲台和王興譽宅院以及村西南約500米的充闊橋。
充闊橋,始建於明末清初,俗稱“碑樓橋”,又名“下黃彩橋”,位於該村村南500米,為貫通南北之土橋,據清鹹豐十一年(1861)所立《重修充闊橋碑記》記載,橋始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萬曆年、鹹豐年多次重修,占地面積270平米。橋南北向。該橋架木為骨,夯土築城,為黃土丘陵特有的土橋,車輛可以同行。橋南端立磚砌碑樓,存碑2通,一為《重修充闊橋碑記》,一為《布施碑》。1988年6月該橋被榆次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晉中市榆次區三三二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