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蘑菇沱是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雲南省下關茶廠)生產的一種“寶焰牌”緊壓茶(雲南緊壓茶還包含沱茶、磚茶和餅茶),下關蘑菇沱又名:“蠻莊茶”、“牛心茶”、“心臟緊茶”、“班禪緊茶”。歷史上蘑菇沱以邊銷為主,是雲南省下關茶廠和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特色茶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它與沱茶等緊壓茶成為雲南省下關茶廠的主要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關蘑菇沱
- 別稱:蠻莊茶
- 產家: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 內質:香氣清香持久等
簡介,地理位置,歷史起源,生產歷史,產品特點,
簡介
地理位置
茶馬古道起於唐代,盛於宋、元,興於明、清,是中國西南部一條溝通滇、藏、川間物資往來和文化交往的古商道,它始於雲南勐臘的“六大茶山”,經思茅(現雲南省普洱市)、大理、麗江、迪慶至西藏拉薩,並延伸輻射到印度、尼泊爾乃至南亞和西亞地區。它橫貫東西,溝通滇、藏,核心地段在雲南,這與茶葉生產、加工、交易大部分在雲南進行不無關係。雲南是世界茶葉發源地,在鳳慶縣的古生茶樹,已有3200年的歷史,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古茶樹。下關位於蒼山與洱海間狹長通道的南口,為古代南詔國、大理國都城的南方門戶,從7世紀起,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這兩條古商道在此縱橫交匯,使之成為茶馬古道的咽喉要道和商家重鎮。原茶馬古道上的茶葉交易多在普洱地區進行的,民國時期,滇南一帶常有瘧疾流行和匪盜出沒,使得藏商馬幫不敢貿然前往普洱,茶葉交易中心逐漸西移,隨著滇藏、滇川貿易往來的日益增多,位於茶馬古道要衝的下關,取代普洱成為西南最大的雲南緊壓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
歷史起源
蘑菇沱源於唐代的團茶,清代起,已經在現西雙版納的車、佛、南一代帶生產、加工。緊茶銷西藏有悠久的歷史。藏民向喇嘛敬獻哈達,可同時獻上四個心臟形緊茶。緊茶帶把,獻哈達時才可以一隻手握兩個。冬天,滇西北進藏區的路被大雪封閉,進藏的雲南緊茶只得繞道緬甸、印度,因而20世紀四十年代的車、佛、南還保持銷藏緊茶的生產。藏商到雲南收購緊茶,一元一個,販到藏區,四元一個,可見茶馬古道上的運輸成本大大高於茶價。下關離藏區較近,在地理位置上有優勢,雲南緊茶的生產重心慢慢移到下關。生產商歷史:下關沱茶始創於1902年,由雲南永昌祥下關茶廠的前身永昌祥商號創製。《喜洲鎮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成立”,又“嚴鎮圭(1871-1941年),號子珍,晚號蒼逸老人,喜洲富村里人,與江西彭永昌開辦永昌祥,創製沱茶,採辦川貨,行銷國內外”。1941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與蒙藏委員會在下關共同籌建康藏茶廠,即解放後的雲南省下關茶廠。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由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生產歷史
1941年,蒙藏委員會派代表格桑澤仁同雲南洽商,各出資15萬元成立康藏茶廠,生產專供西藏(藏區)的“寶焰牌”蘑菇沱。解放後,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分公司指定下關茶廠為蘑菇沱的唯一生產廠家,下關茶廠成為蘑菇沱的最大生產廠家,“寶焰牌”下關蘑菇沱銷往四面八方。1951年12月,“寶焰牌”商標在北京註冊,商標由紅、黃、黑三色三個部分組成。1.香爐採用寶鼎黑邊,黃色金黃色金鼎。2.爐內四個桃形圖象系元寶,象徵貢茶。3.爐中火焰象徵佛光,故為紅色。金鼎中元寶的熊熊烈火燃燒正旺,象徵著佛光普照,吉祥如意。後來,中茶公司通知全國國營茶廠統一使用商標。下關蘑菇沱更換商標後,藏區的藏民不接受其它品牌的蘑菇沱。1953年,省分公司通知下關茶廠緊急調運54噸“寶焰牌”蘑菇沱到畹町,經緬甸、印度轉運西藏。“寶焰牌”商標得以保留下來了。 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有部分職工在“破四舊”運動中貼出大字報,批評“寶焰牌”商標帶有封建主義色彩。省分公司下文將“寶焰牌”改為“團結牌”,並停產下關蘑菇沱,改產磚茶(雲南磚茶、雲南方磚)。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雲南磚茶在藏區滯銷,逐步淡出西藏茶市,之後,似乎沒有人再記得那象徵著“佛光普照、吉祥如意”的“寶焰牌”商標和下關蘑菇沱。1986年10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世班禪額爾德尼視察下關茶廠時指出:仍有部分藏族人民喜歡原有帶把的心臟形緊茶,希望恢復和生產供應。同年開始,下關茶廠恢復生產“寶焰牌”下關蘑菇沱,產品在西藏大受歡迎。
產品特點
下關蘑菇沱選用上等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經傳統手工製作而成,外形呈蘑菇狀(帶柄),緊實端正,色澤烏潤、顯毫;內質: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滋味醇厚,葉底黃綠尚嫩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