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下遼河盆地及其外圍深部構造和盆地構造研究”是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所屬重點項地及其外國區域構造及深部構造研究”的下屬課題,編號為930012-4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根據地殼及岩石圈的性質,基底結構、組成以及研究區自南而北可以劃分為遼西盆嶺區、過渡帶和松遼盆地南部三個不。其中,遼西盆嶺區以發育斷陷盆地為主,過渡帶主要表現為坳陷期不型盆地。松遼盆地南部為典型的斷-坳型盆地。(2)初步證實醫巫閭山隆起為醫巫閭山韌性剪下帶為深部地殼拆離帶在地表的出露。下遼河盆地的中河裂谷盆地在伸展過程中形成的變質核雜岩。(3)地質和地球物理綜合研究表明,赤峰-開原斷裂是一大斷裂,其在地表的傾向可南可北,但在深部表現為以較小的傾角向北,該斷裂在局部地段控制中生代盆地的展布和發育。西拉木倫河斷裂是育的俯衝帶,在晚古生代經歷了強烈的擠壓推覆,中生代沿該斷裂帶發動,控制著松遼盆地和過渡帶盆地的發育史。紅山-八里罕斷裂具有剪特徵,以高角度向深部延伸並切穿地殼,向北與嫩江斷裂相聯,控制著寶山盆地和陸家堡盆地的構造演化和沉積過程。(4)郯廬斷裂是多期活動的、構造性質經過多次轉變的巨型斷裂構裂在不同時期的北延分支不同,晚中生代其北延的分支斷裂主要為敦化新生代其北延分支斷裂主要為佳木斯-伊通斷裂。(5)根據大地電磁測深資料,首次證實在研究區存帶,且在不同的構造單元拆離帶的深度不同,遼西盆嶺區的拆離帶較深殼內拆離為主,過渡帶和松遼盆地南部拆離帶的深度較小,岩石圈的厚以岩石圈地幔拆離為主。(區與過渡帶和松遼盆地南部的岩石圈厚度相差20公里以上。這一差別是單元盆地類型、沉積史和構造發育史不同的重要原因。的區域構造發展經歷了超碰撞(T),構造體制轉換(J1-J2),大陸伸)和走滑-伸展(E-Q)四個主要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