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盆地構造熱演化的裂變徑跡證據》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崔軍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拉爾盆地構造熱演化的裂變徑跡證據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崔軍平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含油氣盆地熱演化史研究是盆地動力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油氣勘探研究中不可缺失的內容。申請者針對國內外研究現狀,擬對海拉爾盆地不同地質時期盆地熱力場的基本特徵及熱作用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運用裂變徑跡分析方法,結合鏡質體反射率法、包裹體均一溫度法等多種方法探討分析海拉爾盆地中新生代的構造熱演化歷史、構造熱事件以及後期抬升冷卻過程。探討盆地現今地溫場與盆地深部結構的關係,確定海拉爾盆地重要的構造熱事件和後期抬升冷卻事件發生時間,分析中生代晚期盆地地溫場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及機制。為東北地區燕山期構造活動研究和海拉爾盆地油氣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指導意義。
結題摘要
海拉爾盆地作為大慶油田外圍最有潛力油氣盆地之一,已經在烏爾遜凹陷、貝爾凹陷和呼和湖凹陷三個凹陷取得了油氣突破,年產量超過50萬噸。通過系統收集全盆地16個凹陷地層測溫、鏡質體反射率和分層數據結合新測試的鏡質體反射率數據、熱導率數據、包裹體測溫數據和裂變徑跡數據,詳細研究了海拉爾盆地構造熱演化歷史,探討盆地現今地溫場與盆地深部結構的關係和控制因素,分析了盆地主力生油岩的熱演化程度,確定了海拉爾盆地最大古地溫形成時間和油氣藏形成時期,探討了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為海拉爾盆地油氣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指導意義。 根據大量鑽孔測溫資料和實測熱導率資料分析了海拉爾盆地地溫分布狀況,現今地溫梯度變化在2.50~4.0℃ /100m,平均為3.0℃ /100m,現今大地熱值為 42.15~63.86 mW/m2 ,平均約為55.00 mW/m2,表明海拉爾盆地是一個中溫盆地。現今地溫場主要受地殼厚度、基底結構、基底埋深及盆地構造等因素的控制。通過95口井938個鏡質體反射率數據、13塊磷灰石裂變徑數據及24塊包裹體測溫數據等分別恢復了各凹陷的古地溫梯度。海拉爾盆地古地溫梯度在3.44-6.5℃/100m之間,盆地的平均古地溫梯度約為4.2℃/100m。明顯大於盆地現今平均地溫梯度。海拉爾盆地熱史模擬表明海拉爾盆地最高古地溫是在伊敏組沉積晚期90Ma達到。一類凹陷如烏爾遜凹陷屬於持續埋藏型凹陷,中生代以來是一升溫過程,在凹陷的中心部位現今地溫是地層經歷的最高地溫,烴源岩熱演化程度受現今地溫場控制,現今持續生烴。另一類凹陷如貝爾凹陷和呼和湖凹陷,屬於抬升剝蝕型凹陷,伊敏組沉積之後是一個降溫過程,烴源岩熱演化程度受古地溫場控制。根據伊利石測年分析,結合烴源岩生排烴史和包裹體測溫結果等多種方法分析表明海拉爾盆地油氣成藏期次主要分為兩個大的形成階段:第一階段大約在120-80Ma,含油儲層伊利石測年為92.52-98.74Ma,油氣成藏時期相當於伊敏組沉積晚期,該時期為烴源岩大量生、排烴時期,油氣運移動力充足;第二階段為青元崗組沉積以來。青元崗組沉積以來,發生過近東西向的擠壓反轉,使已形成的油氣藏重新調整,現今的油氣藏是青元崗組沉積以來油氣藏重新調整的結果。在以上研究基礎上分析了海拉爾盆地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優質的烴源岩、斷裂和穩定的厚層泥岩是控制油氣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