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迷馬鎮

下迷馬鎮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37公里、東北距茶葉口鎮政府7公里處。贏汶河以西,普(集)雪(野)路以南,地處山區。該村北、西靠山、南、東分別與西嵬石村、上迷馬鎮村相鄰。耕地305畝,全村現有154戶,443口人。

據齊盛堂廟碑記載:明洪武年間,高、李兩姓建村,據清《康熙萊蕪縣誌》:“石城保·下迷馬鎮。”因地處山區,溝谷縱橫,林木繁密,無路徑。相傳金兀朮南侵略經此迷路,後人稱此地為迷馬陣,藉以名村,後諧音迷馬鎮,因重名,改稱下迷馬鎮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迷馬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萊城區
  • 地理位置:萊城北37公里
  • 人口數量:443口
地圖信息,
1941年前,下迷鎮村隸屬萊蕪縣七區,即雪野區的匯源鄉;1941年5月,萊蕪縣分為三縣,下迷馬鎮屬抬頭區;1942年下半年,抬頭區,茶業區劃歸淄川縣;1945年10月,茶業區、抬頭區並為茶業區,下迷馬鎮屬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原茶業區劃分為腰關、吉山兩個鄉,下迷馬鎮屬腰關鄉;次年2月,兩鄉合併為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茶業公社改茶業辦事處,下轄腰關、峪門、茶業口、上茶業、花林五個鄉,下迷馬鎮屬腰關鄉;1985年,撤處並鄉,原茶業辦事處的峪門、腰關兩鄉合併為腰關鄉,上茶葉、花林、茶業口三個鄉合併為茶業口鄉,下迷馬鎮仍屬腰關鄉;2001年,兩鄉並為茶業口鎮,下迷馬鎮劃歸為茶業口鎮。
1937年,日本軍占領河北,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聞風喪膽,帶領國民黨部隊一個師的兵力往濟南逃跑。當逃至口鎮時,命令部隊快行30餘里,駐紮下迷馬鎮,當部隊到達下迷馬鎮後,發現是一個村小、人少的小山村,韓復榘破口大罵:這么個葫蘆頭大的村子,為什麼稱鎮?在本村駐紮幾天后,韓被迫帶軍南下,但下迷馬鎮卻因此更響名了。
1944年日本帝國主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9. 18大掃蕩”將全村的房子、糧食全部燒光,耕牛、羊、雞全部搶走,還強行將部分青壯年勞力抓去到東北做日本人的苦力。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村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很多村民被迫四處逃荒、要飯。
懷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深仇大恨,抗日戰爭期間全村有12人參軍,他們跟隨八路軍、新四軍轉戰南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張元禎、陳興江、張元福等同志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張元法、程桂木等同志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後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張元法是二等殘廢軍人,多次獲軍功章。1939年至1942年間,全村共有13名共產黨員,他們領導本村民兵與日軍、偽軍進行了鬥智鬥勇的游擊戰。在萊蕪戰役中,國民黨一個排的兵力,從口鎮逃跑至本村村南山溝時,民兵陳興文用手榴彈炸得國民黨軍隊四處逃竄。
村民重視文化教育。在清末,村中辦有私塾,1953年興辦學堂。當時上、下迷馬鎮辦一處學堂,設在觀音廟裡。同時,興辦夜校,時稱“燈學”,曾大力推動了農村的掃盲運動。為農村培養了一批急需人才,使許多青年村民成了識字先生。後來成了生產隊的林業、農業技術人員和會計。1975年,村國小與腰關聯小合併,學校改為村幼稚園和村委辦公室。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21人,其中程美貴、程美海兩兄弟先後考入山東師範大學物理系和江漢石油學院地球物理系,孫啟峰以優異成績考入濟寧醫學院,成為本村首批本科大學生。
1954年,由上、下迷馬鎮兩村共同參與組建戲班子,劇團有30餘人組成,每逢春節、正月十五、二月二、八月十五都為村民進行文藝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並經常應邀到鄰近村莊演出。1968年文革中,由本村組建戲班子,學唱現代劇,曾演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劇目。
1955年秋,興辦初級社,由孫即道、程美芳等同志首先入社。1956年春加入高級社,當時上、下迷馬鎮為一個行政村,直到1961年腰關聯社解散後,上、下迷馬鎮才分成兩個行政村。
自1956年起,村民大力發展林業,到1962年,全村造林面積達600餘畝,將所有荒山都栽上了刺槐、松樹等樹木,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林業收入,同時美化了山場環境。每年槐花飄香的季節,那一片片白綠相間的槐花林,成了本村一道亮麗的美景。
1976年,開始發展經濟樹種。在羊欄溝栽蘋果樹500餘棵,盛產期,年產量達20餘萬斤。1983年又在東坡子建起了一個山楂園,栽山楂5000餘棵。在北嶺、北峪建起了板栗園,栽板栗2000餘棵;同時在各山坡的地頭堰栽花椒樹12000餘棵,林業收入已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發展農業離不開土地,1974年至1978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村民利用農閒季節,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整平土地,開河造田,將村東的沙河灘改為旱澇保收的豐產田,增加耕地30餘畝。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們認準了這個理。1966年,普雪公路正式通車,公路從村南經過,方便了村民。1995年,第二次加寬整平;1996年至1997年鋪成瀝青路,暢通的道路帶動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農、林業的發展都要靠水,贏汶河從村東南穿流而過,境內蜿蜒千餘米,流經嵬石、抬頭,注入雪野水庫。1973年在河上游兩岸為岩石的河床上,築起一座長60米,高7米,壩基為9米,上頂寬1米的攔河壩,並在河東修建配套水渠,河道1500米。渠水從上游注入河東南一帶地塊,在河西修水渠1500餘米,並建一個二級揚水站,渠水由村南注入村北。每逢夏季雨水多時,河水上漲,河水如瀑布般從壩上一瀉而下,景象十分壯觀,引得章丘、淄博、萊城許多遊客到此觀光、旅遊。
石臼河從村北順流而下至村南匯入贏汶河,境內蜿蜒1000餘米。1957年,在村北築起一座攔河壩,修建配套水渠1200餘米。渠水從村北注入村南,因年久河沙淤積,此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在村北共築起四座攔河壩,容水量達4600多立方米。每逢乾旱,村北的百餘畝土地可解除旱情。
在林業和農業飛速發展的同時,l967年建小型磚瓦窯1座,每年產磚瓦20多萬塊,為村民增加了收入。1982年改建12門小輪窯,年產量達100萬個。截止1988年,因土地資源緊缺,被迫停產。1994年,經濟能人王化德建起第一個私營企業——下迷馬鎮選礦廠。1996年建立了預製廠,2001年進行沙場開發。
經濟在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1970年,大隊辦起代銷點;1983年改革開放後,轉為個體代銷點,後發展為兩處。到1999年,已經發展為綜合批發點,並擁有為客戶送貨上門的雙排汽車。
1972年村中開始通電。1994年村民自發從村北山溝引泉水,從此各家各戶用上了自來水。1999年,村中安上了有線電視。截止2002年春季,有81戶村民接上有線電視,可收看30餘個頻道,為村民的學科學、用科學提供了條件。
不僅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醫療也得到了保障。1970年,建村醫療衛生室,解決了村民的就醫難的問題,1975年期間實行村級合作醫療。現今村民如果有病,只要打個電話醫生就會上門服務。
於此同時,村民的住房條件也大大改善。自1972年起,進行村莊搬遷。截止2002年,已有96%的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瓦房,還有兩戶村民蓋起了二層小樓。如今的村莊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