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生大橋(下角東江大橋)

合生大橋

下角東江大橋一般指本詞條

合生大橋(Hesheng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惠州市境內一座連線惠城區江北街道與江南街道的過江通道,位於東江之上,為惠州市區西部城市主幹道路的組成部分。

合生大橋原稱下角東江大橋,於2005年7月動工建設;於2006年11月改名為合生大橋;於2007年7月完成索塔封頂;於2008年9月2日竣工通車。

合生大橋北起惠州東江北岸三新南路、南至惠州東江南岸下角南路;線路全長2.1千米,主橋全長1.328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額3億多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生大橋
  • 外文名:Hesheng Bridge
  • 投用時間:2008年9月2日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惠州市
  • 類型斜拉橋
  • 長度:2.1千米
  • 寬度:35.5米
  • 車道規模:雙向六車道
  • 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 起止位置:三新南路、下角東路
  • 管理機構惠州市交通運輸局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設備設施,運營情況,通行事項,交通流量,建設成果,技術難題,科研成果,榮譽表彰,文化特色,價值意義,地圖信息,

建設歷程

2005年3月,合生大橋進行奠基,時稱下角東江大橋;同年7月,下角東江大橋正式動工建設。
合生大橋建設過程合生大橋建設過程
2006年11月,惠州市政府常務會議批准下角東江大橋改名為合生大橋。
2007年2月,下角東江大橋工程進行斜拉索安裝;同年3月,下角東江大橋正式命名為合生大橋;同年7月,合生大橋索塔封頂;同年11月,合生大橋北岸主梁段合龍。
2008年3月,合生大橋所有斜拉索安裝完畢;同年4月,合生大橋斜拉橋合龍,南引橋最後一跨T型梁架設完成;同年9月2日,合生大橋正式開通。

橋樑位置

合生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江北街道西片區與江南街道東片區之間,其主橋縱跨東江,東距惠州大橋下游500米處。截至2019年1月,合生大橋無明確所屬線路;其中,北引橋上跨東江一路,主路向北與文昌二路立體交叉並通過匝道實現全互通,在北端對接三新南路;南引橋上跨濱江西路全互通,主路向南設下角南路跨線高架橋與下角東路——下角中路立體交叉並通過主路貼地的形式實現全互通,在南端對接下角南路。合生大橋下角南路高架橋位於下角南路、下角東路和下角中路的交叉口處,南起下角南路,向北跨過下角多路交叉口後短距離貼地,然後接合生大橋南引橋。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合生大橋分別由主橋、引橋、聯絡線匝道以及下角南路高架橋組成;全線橋段呈南北方向布置;下角南路高架橋為合生大橋附屬工程。
● 設計理念
合生大橋設計理念基於大橋的交通使用功能,與人文景觀、自然環境相協調;大橋緊鄰西湖北側,在視域範圍內形成兩個相互呼應的景觀體,橋塔基於惠州城區及其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秀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厚深刻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以及象徵意義進行設計建造。作為惠州市的標誌性建築,合生大橋整體設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和工程的經濟性,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時代感,突顯城市主題。
合生大橋外觀採用大寫意的手法呈現“天鵝塔”形式,用抽象的外形追求一種神似效果。大橋鵝塔天歌的曲線造型流暢美觀、活潑別致;懸索為鵝的翅膀,雙柱式橋塔形似比翼雙飛並曲頸向天的天鵝,寓意妙合惠州市“鵝城”的美譽,同時與飛鵝嶺、西湖天鵝形成呼應;橋塔造型獨特、新穎飄逸,塔身線條流暢、優美生動,塔面構造精緻且質感豐富;“∏”形梁和扇形索麵顯得簡潔明快;高索塔、無橫向支撐顯得清爽利落。全橋具有天鵝在東江上振翅欲飛的動感,呈現出和諧韻律和蓬勃向上的氣勢。
合生大橋屹立於東江水面合生大橋屹立於東江水面
● 設計特點
惠州市當時無纜索支撐的橋樑,基於城區已有橋樑建築的景觀情況,合生大橋主橋橋型採用斜拉橋;橋塔為人字形雙柱無風撐型塔,每根塔柱在下端分叉,以提高塔柱橫向穩定性。天鵝塔方案由原來的板材為主變為橫向變寬的稜柱體,整體造型挺拔。稜柱形在橋面上一定高度處橫向分叉拓寬並一直延續到塔底。橋塔布置形成人行道和景觀台穿越橋塔的尖拱門,拱門以上層層遞進的線條觸合拱門與塔體的過渡並與橋塔的整體脊線形相合。橋面以下分叉的塔柱保持連續的線形風格。塔柱在橫橋向最外側布置有上下大小的加勁肋,並在橋塔下部與外叉的塔柱融合一體;不僅具有裝飾作用,而且對上部塔柱有一定的剛度補充效果。整個橋塔輕盈空透,又具有達標的剛度和穩定感。
合生大橋與惠州西湖交融的夜景合生大橋與惠州西湖交融的夜景

設計參數

合生大橋是一座大型單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全長2.060千米,其中橋樑總長1.682千米、主線橋樑1.328千米、匝道橋樑354米。橋跨採用180+101+45=326米布置,兩岸大堤間及跨堤部分引橋採用35米跨徑,兩岸大堤以外引橋採用26米跨徑。主梁採用預應力混凝土Π形梁,雙向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堤外引橋採用35米預製預應力混凝土T梁,堤內引橋採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塔墩梁固接,主梁設在半徑為8千米豎曲線上,南側接1.2539%縱坡,北側接0.3903%縱坡。索塔採用由直塔柱和斜塔柱組成、無上橫樑的異型混凝土索塔,直塔柱和斜塔柱之間設有3厘米厚離縫,並通過預應力束相連。斜拉索按扇形布置,中心線處的梁高2.3米。塔上豎向間距1.8米,樑上水平間距6米,採用平行鋼絲斜拉索。索塔基礎採用2米鑽孔樁,其餘橋墩採用1.8米鑽孔樁。索塔底面高程8.5米、塔頂高程127.59米、總高度119.09米,兩座平行豎直樁柱淨距23米;共有27對108根斜拉索,拉索長41至190米,每根拉索分別由127至253根7毫米鋼絲組成。
合生大橋角落景象合生大橋角落景象
合生大橋跨江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路,兩側設有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設計通車能力每日6萬輛次;南北岸的主路引橋均為汽車專用的雙向四車道;南北岸的4條上橋或下橋匝道均為單向兩車道;人行道在主橋中緊貼車道且有護欄隔離,離開主橋至陸地後直接將行人、非機動車引入南岸或北岸的沿江道路。
合生大橋主橋標準橫斷面布置為:1.5米(人行道)+2米(非機動車道)+2.25米(斜拉索布索區)+0.5米(防撞欄桿)+23米(機動車道)+0.5(防撞欄桿)+2.25米(斜拉索布索區)+2米(非機動車道)+1.5米(人行道),總寬35.5米,索塔處局部加寬至38.7米;引橋橫斷面布置為:1.5米(人行道)+2米(非機動車道)+0.5米(防撞欄桿)+23米(機動車道)+0.5米(防撞欄桿)+2米(非機動車道)+1.5米(人行道),總寬31米。
合生大橋路面景觀合生大橋路面景觀
合生大橋下角南路高架橋為最大跨徑45米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橋長245米,橋面寬17米;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50千米/小時。
技術標準
橋面寬度
主橋35.5米、引橋31米
道路等級
城市主幹路
荷載標準
公路-Ⅰ級,人群3.5千牛頓/平方米
設計速度
主道60千米/小時、匝道40千米/小時
防洪等級
300年一遇、18.72米(黃海高程)
通航等級
國家內河Ⅳ級(通航淨高不小於8米,淨寬不小於150米,上底寬不小於130米,側高不小於5米)
通航水位
10年一遇洪水位、16.42米(黃海高程)
抗震等級
6度地震區,採用7度設防措施
數據資料

設備設施

● 彩燈照明
合生大橋除配有齊全的路燈外,還在大橋索塔和斜拉索等處裝有變換彩燈,夜晚開啟可使大橋美輪美奐。
● 觀景平台
合生大橋主塔下面設有兩個觀景台,市民可通過橋上的人行道步行至觀景台,欣賞東江及其周邊的景色。
● 攝像監控
合生大橋安裝有針對橋樑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和維護的監測系統,也能監測車流量、車速和車輛載重。
合生大橋絢麗多彩的燈光夜景合生大橋絢麗多彩的燈光夜景

運營情況

通行事項

● 匝道通行
合生大橋北引橋支線匝道合生大橋北引橋支線匝道
截至2018年10月,合生大橋是惠州市惠城區二環路西段與北段的連線部分,全橋為城市主幹路,不收費。合生大橋北段引橋有聯絡文昌二路的匝道,南段有聯絡下角中路、下角東路以及濱江西路的匝道。其中,濱江西路東行車輛可在下穿合生大橋前行300米後在通過掉頭車道轉為西行,再通過右邊的匝道駛入大橋。無論南行或北行車輛,若誤上大橋,可在過江後的第一個出口駛離大橋,下橋後的紅綠燈附近即設有掉頭車道。從合生大橋南下的車輛可速達下角南路,徹底避開下角中路或下角東路方向來的車輛。
合生大橋南引橋主線路段合生大橋南引橋主線路段
● 潮汐車道
2017年12月7日起,合生大橋主橋面調整為雙向七車道,中間車道為潮汐車道;主路與三新南路相連引橋由雙向四車道調整為雙向五車道,中間車道為潮汐車道;合生大橋南北兩端進入潮汐車道處設有潮汐車道指示燈。早尖峰時段,潮汐車道通行方向為由南往北;晚尖峰時段,潮汐車道通行方向為由北往南;其它時段,根據雙向交通流量的變化情況,適時調整潮汐車道通行方向;大型車輛禁止駛入潮汐車道;取消原三新南路與鵝潭公園出入口處附近的斑馬線。

交通流量

截至2017年10月,合生大橋日均早高峰期車流量達到7700輛/小時,其中南往北方向4500輛/小時。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合生大橋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部分施工工具需經過特殊加工,部分施工工序需在特定氣溫下進行,很多作業只能夜間展開。大橋的斜拉索最重的一根近13噸;將斜拉索空中拉直並固定在橋面上,施工過程中不能有差錯。由於測量、安裝斜拉索等工程要求特殊,合生大橋很多施工只能在夜間進行,工作艱辛;如測量雙塔標高的測量工程師,經常從晚上8時工作到次日凌晨1時。
合生大橋的燈光秀合生大橋的燈光秀
常規的斜拉橋橋樑施工採用先整體施工完成索塔,後進行肋板式主梁施工的方法。合生大橋採用了自主創新的塔梁同步施工方法,同時進行索塔和主梁施工,有效提高塔柱結構在施工期間的剛度和抗風安全性,並縮短掛籃吊裝和堆載預壓所用的施工時間,加快工程進度;該施工方案為當時中國國內首創。
合生大橋斜拉橋合龍是全橋的重難點工程,由於斜拉索在晝夜溫差下會發生變形,橋面上下浮動,給合龍造成很大難度;因施工期間氣溫較低,合龍過程中用了大量鋼板固定橋樑,以減少橋樑的浮動。

科研成果

截至2008年,合生大橋是中國國內已建橋樑中首座無橫向支撐斜拉橋。
合生大橋輪廓倒映在東江河面上合生大橋輪廓倒映在東江河面上
合生大橋工程套用的“斜拉橋塔梁同步施工及特大型牽索掛籃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塔梁同步施工工法”獲2009年度中國國家二級工法;“特大型下承式前支點牽索掛籃施工工法”和“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塔梁同步施工工法”獲2008年度廣東省省級工法。

榮譽表彰

合生大橋於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建築業新技術套用示範工程”。
合生大橋於2010年獲中國廣東省市政優良樣板工程。
合生大橋工程項目於2012年獲第三屆廣東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

文化特色

● 地標
惠州西湖風景區內遠眺合生大橋惠州西湖風景區內遠眺合生大橋
合生大橋已經成為惠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並與周邊的東江流域和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相融合。
● 橋名
合生大橋是惠州市第一座以企業命名的橋樑,寓意企業對惠州當地公益事業發展的擁有重要貢獻。

價值意義

合生大橋是惠州市首座實行有償冠名的城市橋樑,為惠城區西部片區快速通道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惠州市“南進北拓、東西伸延”城市發展戰略構想的重大實踐;大橋建成對惠州市區的交通實現有效梳理,尤其是對江南和江北間的交通有更緊密的對接,解決惠州大橋高峰期交通擁堵的狀況;大橋把惠州市區西邊環狀路網和區域路網聯成一體,有力改善了市區西部的交通條件;對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素質作用重大;大橋優美的造型亦成為惠州西湖和東江的一景。(惠州日報 評)
合生大橋與惠州大橋合生大橋與惠州大橋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江北街道江北三新南路30號合生大橋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