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橋(Huizhou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境內的一座連線江北街道與江南街道的橋樑,位於東江之上,為惠州市區內部重要的城市主幹道路。
惠州大橋於1986年7月8日動工建設;於1989年5月30日竣工運營;於2006年7月3日完成南引橋改造工程。
惠州大橋北起雲山西路西端、南至下角東路東端,主路全長1103.5米;橋面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工程總投資額4400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州大橋
- 外文名:Huizhou Bridge
- 始建時間:1986年7月8日
- 投用時間:1989年5月30日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惠州市
- 類型:梁式橋
- 長度:1103.5米
- 寬度:20米
- 車道規模:雙向兩車道
- 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
- 起止位置:雲山西路、下角東路
- 管理機構:惠州市交通運輸局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運營情況,票制票價,通行事項,交通流量,建設成果,技術難題,榮譽表彰,文化特色,建設規劃,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20世紀80年代,為緩解當時惠陽地區(今惠州市惠城區)東江大橋通行效率不高、大量行人車輛仍依賴輪渡過江等問題,原惠陽地區黨委於1985年成立惠州大橋工程指揮部,籌備惠州大橋建設事宜,先後從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和多家銀行籌集5900萬元投資大橋項目。
1986年7月8日,由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處有限公司施建的惠州大橋開工建設。
1988年5月,惠陽地區黨委在惠州大橋工程指揮部基礎上創辦惠州市路橋開發總公司,開展工程建設。
1989年4月至5月,惠州大橋124米主跨完成合龍;5月10日至12日,惠州大橋進行動載試驗;5月30日,惠州大橋完成交工驗收;5月30日,惠州大橋開通運營;5月31日,原《東江報》(今《惠州日報》)以《我國目前跨度最大的箱型橋樑 惠州大橋昨日勝利通車》為題報導惠州大橋通車儀式。
1990年2月9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偕夫人在廣東省省、惠州市領導陪同下,站在惠州大橋視察惠州市容市貌,肯定惠州大橋的建設與作用。
2001年,經惠州市政府研究決定並經廣東省交通廳批准,惠州大橋收費站與東平收費站合併遷移至馬莊,同時也拆除了大橋門牌。
2006年7月3日,惠州大橋新建南引橋(南匝道橋)竣工通車。
2013年6月,惠州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委託廣州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對惠州大橋進行定期檢測,正橋和南引橋評定等級不合格。
截至2018年11月2日,惠州大橋南引橋已加固,主橋仍在不合格狀態下使用,準備實施大修。
橋樑位置
惠州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江北街道與江南街道之間,北起水北村西南部,向南上跨東江河道後至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東北部;東距上游東江大橋3千米、西距下游合生大橋500米。惠州大橋沒有具體線路歸屬,北端平面銜接雲山西路、文昌一路、文昌二路,以立交形式全互通東江二路;南端平面銜接下角東路、江邊路,並通過江邊路間接通往環城西路以及濱江西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設計理念
惠州大橋縱跨東江南北兩岸,銀灰色的橋身就像一條鋼鐵巨龍,橫臥在一眼望不盡的大江上;又如一個鏗鏘的音符,奏響著惠州發展之歌。
- 構造特點
惠州大橋是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採用高強度鋼紋線作予預應力,引進瑞士VSL後張體系,墩台基礎均採用鑽孔灌注樁;整座大橋由直線形的主橋(正橋)和北引橋,以及曲線形的南引橋三大部分組成,全橋段大致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主橋由跨河面的南北正橋以及正橋主孔構成;橋跨由河兩側向河中逐漸增大,梁型由等截面轉變為變截面,使整個橋建築物流暢協調且突出主體,氣勢宏偉而又富有時代氣息。北引橋不設定人行道,行人上下橋通過主橋北岸邊的樓梯解決;南引橋因受市區建築物和風景區制約,設計成鋼筋混凝土近270度螺旋形連續彎橋與地面相接,橋面亦不設人行道,行人上下橋由彎橋前的弧形樓梯解決。
原南引橋地處街道建築物中心區,為人們觀賞的集中地點,採用彎橋設計使橋的外觀擁有光滑圓順的效果。在既有城市建築布局限制條件下,南引橋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下穿南正橋邊跨接入地面道路,與下角東路形成丁字形平面交叉。為滿足不設交通信號燈快速通行要求,南引橋口與下角東路之間設有一個三角形環島路,將交通線路分成三條獨立的單向行車道路。新南引橋位於原南引橋口東面,下角東路直接在大橋東面接主橋。
截至2018年11月,惠州大橋屬於梁式橋。主橋上部結構除南邊為變寬度、變高度的鋼筋混凝土梁外,其餘均為雙箱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左右箱之間設多道橫隔板;下部結構為鑽孔灌注樁基礎,高樁承台雙懸臂實體板式鋼筋混凝土墩身,支座採用盆式橡膠支座。北引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T梁,橫向設多道橫隔板;下部結構為鑽孔灌注樁承台基礎,雙圓樁式墩身、雙懸臂蓋梁,支座採用板式橡膠支座。原南引橋上部結構為五肋式鋼筋混凝土連續肋梁橋,一跨內設五道橫隔板;下部結構為框架式和實體板式墩身兩種結構,基礎採用鋼筋混凝土鑽孔高樁承台,支座採用板式橡膠支座。南匝道橋為曲線箱梁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支座採用盆式橡膠支座。
設計參數
截至2018年11月2日,惠州大橋全長1249.5米,安全綜合等級D級。主橋全長740米,採用“28米+3×42米+62米+92米+124米+92米+62米+3×42米+28米”跨徑布置;橋面寬20米,其中兩條機動車道總寬9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3米、兩邊人行道各寬2.5米。北引橋全長175米,採用“7×25米”跨徑組合;橋寬15.96米。南引橋全長188.5米,採用“2×4×23.56米”跨徑組合,直徑90米;橋面寬18.5米。南匝道橋全長146米,採用“25米+40米+25米+16米”跨徑布置;橋面寬9.5米。
技術標準 | |
公路等級 | 二級公路 |
道路規模 | 雙向兩車道,無中央分隔帶,設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 |
設計速度 | 4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公路-Ⅰ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3.5千牛/平方米 |
最大坡度 | 3%(縱坡)、5%(雙向橫坡) |
通航淨空 | 淨高7米、淨寬70米 |
通航等級 | 國家內河Ⅳ級 |
防洪等級 | 設計水位18.89米(黃海基面) |
防震等級 | 不設防 |
防台等級 | 12級颱風 |
數據資料 |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2001年,惠州大橋收費站拆除,全橋路段停止收費。
通行事項
惠州大橋新南引橋建成後,環島路口取消,環城西路過來的車輛經紅綠燈路口左轉後直接右轉上橋,下角東路過來的車輛則直接左轉上橋,即環城西路與下角東路方向過來的上橋車輛匯聚南引橋,無需下穿橋洞,原有的彎橋變為下橋單行的專用引橋。同時,原彎橋前的人行道樓梯遷移接入橋下人行道,空中設連廊以方便行人、非機動車上下橋或觀光、休閒等。
交通流量
截至1990年5月,惠州大橋每日車流量已達8000輛次。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惠州大橋建設初期,剛成立的惠州市路橋開發總公司只有28人,辦公地點在橋墩下的工棚,一無技術、二無資金,需四處奔波爭取立項、融資以及邀請橋樑專家拿出設計方案。惠州大橋採用三種跨度,以掛籃懸澆方式施工,在當時國內外屬罕見。因為箱梁由墩頂向兩邊懸澆時,由於兩邊跨度不等會導致梁高及其下緣曲率變化也不等,增加設計和施工難度。如按常規的跨徑組合,又不符合橋樑與惠州西湖風景區美觀協調要求。當時中國國產予預應力筋強度較低且貨源供應較困難,故設計中決定引進瑞士VSL予預應力體系。
榮譽表彰
所創記錄:截至1990年,惠州大橋是當時中國全國範圍內跨徑最大的預應力連續梁公路橋。
文化特色
惠州大橋主橋與原南引橋(彎橋)銜接處柱式橋墩的墩頂上設計有一個高8米的不鏽鋼雕塑,圖案以抽象手法象徵惠州“開放與進取”的精神;雕塑以下墩柱和兩側橋名牌等貼以紫色花崗石,形成一個觀賞點。這種將雕塑直接建於橋體之上,與橋體結為整體的做法,較當時中國國內常見的建在橋台後、實際與橋體相對獨立的橋頭雕塑,有其獨特的建築藝術效果。此外,惠州大橋南橋頭還塑有“一帆風順”橋標。
建設規劃
2018年11月2日,根據惠州市公用事業局官網發布的《惠州大橋大修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已使用29年的惠州大橋因損壞嚴重,需進行一次大維修。
價值意義
惠州大橋建成,對改善粵東交通狀況、加快惠州建設和開發水北新區都有重大作用。(原《東江報》 評)
天塹變通途,建成後的惠州大橋結束了惠州市區東江兩岸渡輪的歷史,將江南片區和江北片區連起來,惠州大橋圓環形南引橋也成為當時惠州的地標,惠州市教育局層編印過一本鄉土教材,封面圖案即為惠州大橋。隨著惠州大橋的帶動,截至2000年,惠州江北街道建成主幹道路網,市行政中心、體育公園、電訊中心、江北水廠等大型市政公共設施落成;建成雲山和三新兩個工業區以及多個綜合住宅小區。(《惠州日報》 評)
惠州大橋新南引橋建成後,大橋通行能力提高近一倍,有效疏導環城西路、橋西濱江路、下角東路、下角江邊路、堤外路、慈雲路等六條道路的車輛通行,使惠州大橋南橋頭的交通面貌煥然一新。(《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