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術語。指古代為新生兒調護方法之一,為免除小兒發生某些疾病而採取的一種預防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胎毒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在小兒初生、之時,採取一定的方法拭淨口惡血,並用藥物內服以去腹中惡物、臍糞,解除胎毒,以保其健康的方法。
解讀
在小兒初生、之時,採取一定的方法拭淨口惡血,並用藥物內服以去腹中惡物、臍糞,解除胎毒,以保其健康。
中醫套用
古人用以去除胎毒的方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法:①甘草法。用甘草3克,濃煎去渣,以消毒紗布卷蘸藥汁,令兒頻頻吮吸。見《千金要方》。②朱蜜法。取硃砂如豆大,研細水飛過,煉蜜調勻,用乳汁化服。此法更適用於胎熱並大便秘結的嬰兒,但用量不宜過多。見《千金要方》。③牛黃法。用牛黃0.1克,硃砂0.1克,蜜調、布包,讓兒吮其液。適用於孕母素來熱盛,嬰兒肥胖面紅者,若體弱消瘦者不宜用。見《千金要方》。④黃連法。用黃連1.5~3克,打碎,用水浸泡出汁,滴兒口中,藥後以解下胎糞為止。此法適用於胎熱重之小兒,或正值炎夏之時。黃連雖可下胎毒,但其性味苦寒,用量一定要少。否則,就會如張景岳所說:“不知黃連大寒大苦,而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⑤豆豉法。用淡豆豉9克,濃煎取汁,頻頻飲服。適用於胎稟怯弱之初生兒。見《脾胃論》。⑥生薑法。取生薑如小棗大一塊,取其汁,加溫開水化成淡薑湯,拭兒口中。多於用胡桃肉去皮搗極爛,以稀絹或薄紗包如小棗,納兒口中,使吮其汁,這種方法母體多虛寒,生兒多怯弱者,不僅能和中溫胃,且可安養臟氣。見《景岳全書》。⑦臍帶法。用小兒胞衣上臍帶1~2寸,新瓦焙乾為末,黃連末0.3克,硃砂0.3克共研用蜜和勻,抹兒口中,令兒咽之,以解胎毒。
除上述7種方法以外,民間還常用銀花、甘草煎濃汁拭口,並以少量令兒吮。新生兒下胎毒雖方法不一,但套用時須察母嬰體質情況,辨證施治。特別對硃砂、輕粉、黃連等藥,小兒初生之時尤當慎用。《景岳全書》引陳文中論曰:“小兒初生,便服硃砂、輕粉、白蜜、黃連,本欲下胎毒,不知此皆傷脾敗陽之藥,輕粉下痰損心,硃砂下涎損神,兒實者服之軟,弱者服之易傷,及致變生諸病,是固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