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下碾頭國小,學生30餘人。1976年,下碾頭國小有4個班,學生120餘人。1994年,村國小併入西口完小。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1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00餘輛,機車60餘輛,電話80餘部,彩電200多台,電冰櫃80餘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平,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9平方米。1990年以來,村民90%住上了瓦房,有4戶建起小樓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6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方便村民拿藥治病。1979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82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3年,村民自發挖井、修管道,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於奎成經紀瑞亭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成立黨支部,於奎成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8個互助組。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0餘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41名。先後有李守國、於仁昌、于吉元、李春寶、於忠春、於忠勝、于吉光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於成江、於仁昌、李壽國、于吉德、于吉文、於風舉、李秀明、於忠友、于吉光。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于吉光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