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柏石陳大宗祠,位於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下柏石村,占地面積約1012平方米,是清代時期的建築。
下柏石陳大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宗祠坐西朝東,偏南20度,磚木結構,硬山頂,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建有一進、二進、三進。前、中、後三廳逐級升高,其意為步步高升、興旺發達。雀替、馬腿均施高淺浮雕,彩繪藝術是它的特色之一,梁架上的各色彩繪在浙中地區宗祠的建築中較為罕見。下柏石陳大宗祠祠堂功能齊全,布局合理,雕樑畫棟,風格獨特,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和藝術價值。
2019年10月7日,下柏石陳大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柏石陳大宗祠
- 地理位置: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下柏石村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約 1012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288-3-09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陳大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建築格局
綜述
陳大宗祠,是永康市最大的宗祠之一,占地面積約1012平方米,約有300多年的歷史。陳大宗祠,坐西朝東,偏南20度,磚木結構,硬山頂,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建有一進、二進、三進。
前廳
前廳,面寬五間間兩弄,進深六檁用四柱。戲台為四柱重檐攢尖頂,位於前廳與正廳之間,與正廳隔天井。戲台左右各一廂房,中間隔天井,天井地面是用鵝卵石拼砌而成,圖案各有不同。天井兩側設鐘鼓亭。
正廳
正廳,面寬五間,梁架為八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後單步,為直梁,整個大廳除椽子外,通繪彩畫。正廳與後廳明間之間設過廳(茶廳),過廳兩側建有二廂房、二水池、太子台。太子台旁二水池,俗稱天井塘,常年水清見底,水位平穩。太子台前梁、後梁均以外方內園設計,意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前梁以多木設計鑲接,此梁為鑲梁,其意為有事在此商量。
後廳
後廳也是五開間、梁架穿斗式,梁架為七檁,明間五架梁前後單步,為直梁,園型柱樑有彩色圖案,此廳為供奉祖宗牌位之處。
前、中、後三廳逐級升高,其意為步步高升、興旺發達。雀替、馬腿均施高淺浮雕,彩繪藝術是它的特色之一,梁架上的各色彩繪在浙中地區宗祠的建築中也較為罕見。
文物遺存
中廳彩畫
中廳彩畫,保存較為完整,整個建築除柱頭以下為黑色油飾外,其餘建築木構件均施油飾彩畫,彩畫左右對稱。浙江地區建築彩畫保存較少,陳大宗祠雖在後期維修中局部有重新上色,但仍是依照原有彩畫形制修復,色彩上以黑、白、綠、紅四色為主,紋樣上以十字別加如意頭為母題,輔之以錦紋、瑣文以及松木紋,彩畫及其重視等級差序,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
歷史文化
陳氏家族
宋光宗紹熙四年(1134年),狀元陳亮為永康陳氏石牛派先祖之一,是南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思想家、文學家、“永康學派”創始人,“浙江學派”代表人物,據《陳氏宗譜》世系圖考證屬實。另有永康宋代進士陳怡,也是陳氏石牛派先祖。著名家訓是“讀書為起家之本,勤儉為保家之本”。
陳氏重學,後世人才輩出,有“十八個官帽,十八雙軍鞋”之說。在當官的陳氏族人中,又以在山東文登縣擔任知縣的陳震最為有名,他組織編纂了第一本《柏石陳氏宗譜》。歷代宗譜中記載著兩道聖旨,是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初五日,明憲宗朱見深為表彰陳震才德出眾,治下有功,特赦封陳震和陳震父親為文林郎,陳震妻子郎氏和陳震母親為孺人。
文物價值
下柏石陳大宗祠祠堂功能齊全,布局合理,雕樑畫棟,風格獨特,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下柏石陳大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下柏石陳大宗祠位於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下柏石村。
下柏石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下柏石陳大宗祠,路程約14.6千米,用時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