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幫挖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幸福鎮幫挖村委會,屬於山區。該村距離幫挖村委會3公里,距離幸福鎮16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幫挖自然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臨滄市雲縣
- 面積:3.20平方公里
- 海拔:1,550米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該村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茶葉、木薯等等農作物。有耕地1,640畝,其中人均耕地4.25畝;有林地800畝。有農戶92戶,有鄉村人口389人,其中農業人口387人,勞動力1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0人。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該自然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該自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甘蔗、紫膠、龍膽草、膏桐、畜牧等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2、腿整凝多形式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改善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條件;3、以市場為導向,完善信息交流機制,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4、發展多元化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經濟
該自然村有耕地總面積1,640畝(其中:田30畝,地1,610畝),人均耕地4.00畝,主要種植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核桃、茶葉、木薯等作物;擁有林地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360畝。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2.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0.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6%;畜牧業收入33.00萬元,占總收入的2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9頭,肉牛20頭,肉羊80頭);林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13.00萬元,占總收入的8.5%;工資性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4.6%。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樂設酷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8人。該自然村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核桃、茶葉白習講遷、紫膠、膏桐、木薯等產業。
基礎設施
該自然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五通。全村有92戶通自來水。有92戶民罪協通多少臘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戶(分別占總數的10%和10%)。該自然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6公里。全自然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機車8輛。全自然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畝,有效灌溉率為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8畝。該自然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邦挖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幸福中學。該自然村距離中學16.5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自然村人畜混居的農戶89戶,占農戶總數的98%。
特色產業
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該自然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自然村現臘探察企有農戶92戶,共有鄉村人淋姜口389人,其中男性195人,女性194人。其中農業人口387人,勞動力170人。該自然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族190人,漢族150人,其他民族48人。
到2009年底,全自然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0.2%(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65%;享受低保1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自然村人畜混居的農戶89戶,占農戶總數的98%。
文化教育
該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邦挖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幸福中學。該自然村距離中學16.50公里。目前該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8 人,其中小學生40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自然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7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7,300元(人均18.91元),一事一議籌勞170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
基層組織
該自然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有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自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甘蔗、紫膠、龍膽草、膏桐、畜牧等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2、多形式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改善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條件;
3、以市場為導向,完善信息交流機制,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
4、發展多元化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特色產業
該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稻穀、小麥、豆類、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該自然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核桃、茶葉、紫膠、膏桐、木薯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自然村現有農戶92戶,共有鄉村人口389人,其中男性195人,女性194人。其中農業人口387人,勞動力170人。該自然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族190人,漢族150人,其他民族48人。
到2009年底,全自然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0.2%(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65%;享受低保1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自然村人畜混居的農戶89戶,占農戶總數的98%。
文化教育
該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邦挖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幸福中學。該自然村距離中學16.50公里。目前該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8 人,其中小學生40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自然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7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7,300元(人均18.91元),一事一議籌勞170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
基層組織
該自然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有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自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甘蔗、紫膠、龍膽草、膏桐、畜牧等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2、多形式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改善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條件;
3、以市場為導向,完善信息交流機制,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
4、發展多元化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