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320.9畝(其中:水田1365畝,旱地8955.9畝),人均耕地6.3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36336.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68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4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核桃面積2957畝;茶園面積5486畝(其中:可採摘面積782畝);甘蔗448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四通。
全村有143戶通自來水,有234戶飲用井水。有37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3戶(分別占總數的24%和1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4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0輛,機車 118輛。
到2007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7戶,共有鄉村人口1618人,其中男性851人,女性767人。其中農業人口1618人,勞動力 835人。
該村以佤族、拉祜族為主,其中佤族641人,拉祜族628人,漢族270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37人,參合率76.5%;享受低保30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1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2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6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642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110人,距離沙河中學42公里。
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7人,其中小學生110人,中學生2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29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集體總收入1.5萬元,有固定資4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村務公開主要以村內的牆、黑板報、宣傳欄、宣傳圖片為主。主要公開項目有:
(一)村幹部職責、職能;
(二)基層黨支部黨建目標管理制度;
(三)農村無職務黨員設崗定責制度
(四)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
(五)村規民約;
財務公開嚴格按照《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以張榜的形式公開。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300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758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96元;人均有基本農田6.38畝;人均有經濟林果1.84畝;每戶有1院安居房、有377個科技明白人、有3個好的發展項目、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7個新農村理事會;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1個,有產業發展規劃3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進村道路未硬化,均為土路,運輸困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排灌困難,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無公廁,無垃圾堆放場,村容村貌整治方面還有待改進;無正規衛生醫療室;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設施較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十一五”期末,建成4100畝泡核桃生產基地,6100畝高優生態茶園,3000畝竹材生產基地,20000畝采脂基地,扶持3-5戶養殖大戶,生豬存欄1850頭,牛1400頭,山羊100頭。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80人,到2010年經濟收入年增20.9%,農民人均純收入由896元增至16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