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位於中條山東端的垣曲、沁水、陽城3縣毗連縱橫20-30公里範圍內。其中沁水縣下川地區地層保護較好,遺存最為豐富,考古學命名為“下川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2.3-1.6年。1974-1978年,經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發掘調查,認定下川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徵的石器文化。石器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脈石英為原料,占石器品種總數4.7%;一類為細石器,主要以隧石為原料,是下川文化的主體。文化遺址以下川盆地最為集中,盆地位於歷山東麓,南並向狹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2公里,海拔1500米。細小石器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典型的細石核和細石葉、圓頭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類尖狀器錐鑽、石箭頭等,為以漁獵為主的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