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門村

下山門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位於松崗街道南部偏東,距離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山門村、樓崗村、松崗(山尾)村、洪橋頭村。該村位於丘陵地帶,村旁有白龍崗山,海拔100 米。洋涌河從村東北部流過。始建於南宋。800年前的下山門村人姓朱。後來,文氏後人進人山門村,不斷發展壯大,朱姓族人逐漸遷離,山門村成為單一文姓的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山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情況,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地方文化,傳統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黃松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松崗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松崗公社松崗大隊;1978年12月,屬山門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松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松崗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松崗區松崗鄉;1986年10月,屬松崗鎮松崗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1993年12月,屬松崗鎮山門行政村;2004年,屬松崗街道山門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種植水稻、花生、荔枝、龍眼、香蕉等。改革開放後,村集體經濟以物業出租、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等。

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戶籍人口269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44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5歲女;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69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30人、澳門同胞5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現世居村民主要為文姓。800年前的下山門村人姓朱。後來,文氏後人進人山門村,不斷發展壯大,朱姓族人逐漸遷離,山門村成為單一文姓的古村落。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大多為坐北向南,三開間兩進。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外牆,牆角使用麻石條加固、硬山頂,灰瓦覆面,有博古脊,也有船形脊。
文氏大宗祠始建於清朝,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重修、2014年重建。宗祠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坐西向東,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外牆,硬山頂,灰瓦覆面。門額小篆陽刻“文氏大宗祠”,大門兩側小篆陽刻對聯“富貴祥光滿;平安福澤多”。另外,有兩座無名祠堂並排而立,位於文氏大宗祠前面,均為清代建築,坐東向西,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硬山頂,灰瓦覆面,保存現狀較差。
下山門村
下山門文氏大宗祠
位於該村的松崗基督教堂始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1997年重建。
文華樓,始建於1937年,1990年重修。該樓為中西合璧式建築,坐北向南,高四層,磚木石加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2011年,被列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地方習俗

每年重陽節的第二個星期,村民在文氏宗祠協會組織下,赴松崗街道東方村文氏大宗祠祭祀,之後前往江西吉安文天祥墓地祭祖。臘月期間(每四年一次),村民赴東方村參加盆菜宴,與各地文氏宗親共聚一堂。

地方文化

七星醒獅是該村赫赫有名的體育和民俗活動。形共聚一堂。成於清朝末年,成名於民國初期,在松崗等地流傳有100多年。在南獅的技藝中,七星獅的難度非常大“七星獅”分為黑、黃、白、紅色醒獅,各色醒獅各有獨到之處。雖為一種傳統舞蹈,但其步法、造型舞法與其他獅舞有較大區別。七星醒獅的音樂節奏為七點半鼓,即七拍半;其步法有騷馬步、弓步、麒麟步、彪步、探腿步、偷彈步、獅子搖頭步等;造型有狗形、鶴形、八馬朝頭、單蹄、伏虎形、老鶴形、飛星踢斗、舉頭不露面、三思而後行、高馬步等;其舞去主要有蜈蚣形、螃蟹形、鯉魚形、踩砂鍋、蛇形、寫書法,尤以與蛇舞堪稱一絕;其主要套”“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精髓。2009年1有“采青”“高台飲水”,該村被命名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2011年5月,七星醒獅以“松崗七星獅舞”的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美食

清明節的艾燃是該村特色傳統食品。有竹椅、竹籮筐等特色編織品。

公共設施

松白路、燕羅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1978年通電話,1985年通自來水,199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五聯網。村裡有陶園中英文實驗學校,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9個年級,88個教學班。2015年在校學生3900人,教職工172人。有陶園幼稚園,在園幼兒387人,教職工2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