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圩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北部,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49.1平方公里,人口25051人,耕地45000畝水陸交通便利。東有唐港河與安豐鎮為鄰,南以海河與海南鎮交界,西以渭水河與大鄒相鄰,北與鹽都縣隔興鹽河相望。陸上交通南有“大興金”公路穿境而過,北通鹽城市東距寧靖鹽高速入口僅2公里,西與興鹽公路相接。該基礎設施齊全。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83億元,特色產業為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圩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523
- 郵政區碼:225700
- 地理位置: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
- 面積:49.1平方公里
- 人口:25051人
- 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
- 火車站:泰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M
簡介,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歷史,基礎建設,交通,通訊,文化教育,社會治安,文化資源,園區概況,高效漁業,特色經濟,
簡介
下圩鎮鎮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郵電通訊、有線電視、供電供水、休閒娛樂、集市貿易、手工業、修理業、搬運等各項服務行業一應俱全。
行政區劃
興化市轄鄉。1959年建下圩公社,1983年改鄉。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府27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2.6萬。西鄰渭水河和唐港河。轄東馬、冀家、李季、黃曉、楊仕、西馬莊、薛舍、陸祖、興鹽、野鄒、新鄒、劉莊、周良、戈家、顧孟、顧家、趙舍、劉文、翟家莊、致富、劉圩舍、孫陽、施家、殷家、四合、小顧、朱南莊、柏舍、戴家、王獻、陸舍、油坊頭、王舍、瓦屋、鄒堡、朱舍、葛舍37個村委會。以農業和種養業為主。
2018年5月15日,江蘇省政府網站公布了同意調整興化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興化市安豐鎮、下圩鎮、老圩鄉,設立新的安豐鎮。以原安豐鎮、下圩鎮、老圩鄉所轄區域以及永豐鎮的鐘祁、祁吉、戚舍3個村委會區域為安豐鎮行政區域。調整後的安豐鎮行政區域面積209平方公里,人口12.7萬人,轄9個居委會、51個村委會。
安豐鎮人民政府駐新北郊村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府前路1號。
地理環境
下圩鎮位於興化市北部,東距寧靖鹽高速公路出口僅一公里,南北分別有海溝河、興鹽界河依流而過,東西分別隔塘港河、渭水河與安豐鎮、大鄒鎮相望。水陸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越。全鎮總面積49.15平方公里,總人口2.57萬人,行政村12個,居委會1個,村民小組185個。
下圩鎮是泰州市幫扶的經濟薄弱鄉鎮之一,2005年,鎮黨委、政府緊扣發展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搶抓機遇,克難求進,紮實工作,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地區生產總值達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4.66%,第一產業1.5億元;第二產業6.3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6億元。工業用電量1269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91%;開通有線電視2383戶,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4000人。 工業園區內自然環境優越,政策環境寬鬆,水、電、路配套齊全,用地預留,治安環境良好,社會秩序穩定。
歷史
下圩鎮位於興化城東北隅25公里處的東唐港河和渭水河之間。它北臨自東而西的興鹽界河,與鹽都縣葛武鎮相望,南靠東西流向的海河,與興化海南鎮相接。下圩和它東鄰的中圩、老圩,在歷史上被稱為興化圩內地區。清朝中期以後,由於有高大結實的人工圩擋水,故而使圩內10多萬畝良田旱澇保收,成為興化東北地區的天然糧倉。
過去,由於圩內地區地勢低洼,易旱易澇,造成農業歉收,使這裡錢糧賦稅上繳不足,廣大百姓生活十分艱辛。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興化縣知縣白鍾麟帶領當地百姓先後築成了周長分別為60公里和61.9公里的老圩和中圩,擋往了洪水,終於使圩內萬畝良田首獲豐收。其後,在吸取前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興化縣知事章家駒於民國六年(1917年)3月率村民在中圩以西築成了周長62.62公里的下圩。
延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圩和下圩合併為雙圩鄉。60年代初,又分設為中圩公社和下圩公社。為了推廣“漚改旱”,下圩人民又開挖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躍進河,從此,下圩又分為下南圩和下北圩兩個圩。2001年底撤鄉設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四汊河。
自古以來,下圩就是一個風光秀美、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在歷史的長河中,下圩地區曾湧現出幾十名秀才、舉人和英雄人物。明代中期,李季村吉姓村民起兵,在白駒、安豐一帶抗擊倭寇的入侵,多次率領鄉民配合朝廷擊潰來犯之敵,確保了興化東北鄉一帶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後來,其裔孫又受到崇禎皇帝由檢的旌表。1984年9月,興化文物普查人員在開展工作時,發現村民吉其銀家珍藏著一幀聖旨——明崇禎元年(1628年)“敕命”。該文物用黃線織成,長190厘米,寬30厘米,長鈐“敕命之寶”、“廣運之寶”兩方玉璽,兩邊鄉著金龍國案和“大明崇禎元年”字樣,至今已有348年歷史。這便是歷史上下圩人民不屈不撓,抵禦外海的見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下圩優秀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革命大旗,奮勇抗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和革命根據地,從而成為蘇中地區的革命老區。1941年2月,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二營來到這塊熱土上,隨興化縣委開展革命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下圩英雄兒女的傑出代表殷炳山(1923—1982年)、查長銀分別擔任興化縣委、高郵縣委書記。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下圩鎮又崛起了許多當代精英人物,其中有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博士導師薛長湖、揚州大學調研員顧乾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下圩鎮海河邊上的四合村(今屬從聯村)是一座文化積澱十分豐厚的古老村莊。顧名思義,四合村是由四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其中,鍾家舍為興化鍾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據《潁川知音鍾氏族譜》記載,唐代書法家、越國公鍾紿京(字可大)後裔中的一支於明代初年從蘇州閶門遷居興化海河畔墾荒,將此地命名為鍾家舍。郜家舍為粉化郜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據《北京堂郜氏家乘》記載,明洪武初年,詩人郜家舍。成家舍為興化成氏家族的聚居地之一。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興化鋤經堂成氏家譜》記載,成氏始祖成岩(字岩甫、官浙江嘉興府同知)於元末攜妻子從蘇州遷居興化城。其子成銓後裔中的一支再遷海河畔定居。孔家舍為興化孔氏家族聚居地之一。據清宣統二年(1910年)《忠恕堂遷興孔氏支譜》記載,孔子第61世孫孔宏賢輾轉江南句容、蘇州遷居興化。後來子孫中一支遷海河畔定居。
始建於唐代,位於四合村南海河河畔的“七里廟”原名“真武祠”,又稱水神廟。是一座坐北朝南兩進兩廂一庭院的高大軒敞的千年古剎。後進大殿上原先供奉一尊金身水神“北方真武大帝”、舜王時代治水英雄崇伯鯀(夏禹的父親)的站像。明代以後,改供佛象。因寺廟向東至安豐古鎮為7華里,向西至釣魚廟(今釣魚鎮)為8華里,中間距離安豐黃莊為5華里,故歷史上有“上七八下中五里,紫金香爐在廟裡”軼事。於是,民間改水神廟為“七里廟”。
基礎建設
交通
北與鹽城,西與大鄒連通,距寧鹽公路和寧靖鹽高速公路出入口僅一公里,離鹽城飛機場35公里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通訊
行動電話、國際網際網路等現代通信網路發展較快,電話普及率達90%。已步入電話小康鎮行列。
文化教育
企業投資者的子女入托、入學、參軍等優先安排,收費標準與本鎮居民同等對待,擁有高質量的中、國小教學樓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及高標準的教學方法。
社會治安
全鎮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文化資源
下圩鎮位於興化市東北隅25公里處東塘港和渭水河之間。自然風光秀美,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文化資源頗豐,有古村莊遺址及明崇禎元年“敕命”文物。位於四合村南河畔的傳遍大江南北的“七里廟”又稱“水神廟”“真武祠”。在蘇中抗戰時期是革命老區,興化縣委活動的革命根據地,湧現出無數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給後人留下讚美不絕的光榮傳統。
園區概況
下圩鎮工業集中區,建於2003年度,占地面積218畝。位於下圩鎮雙聯村,在大興金公路邊距寧靖鹽高速安豐出入口1.5公里,驅車公需3分鐘,區內水、電、路、郵、防洪等設施配套。現有“興化市鑫匯有色金屬製品廠”、“興化市惠興金屬製品廠”、“興化市春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興化市倚興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興化市康華金屬物資回收有限公司”和“興化市明鑫金屬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等六家企業落戶該區,該區內企業年開票銷售額達15億元。集中區擁有可用地面積100餘畝。
高效漁業
下圩鎮地處興化市北部,2.6萬人口,4.7萬畝耕地,養殖水面2.3萬畝,其中河溝、池塘6500畝,提水養殖1.65萬畝,2006年水產品總產量520萬斤,總產值6900萬元,以雙聯、聯富兩村6000畝的高效河蟹、龍蝦、大青蝦、鱖魚養殖為重點,輻射全鎮漁業養殖,2008年冬計畫再發展2000畝,全鎮形成2.5萬畝高效漁業養殖規模。正在申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即萬建水產苗種繁殖專業合作社、榮華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雙富河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具體做法以紅膏養殖模式為依託,實行三縮、三擴、三提高,一是縮小千家萬戶小規模養殖,擴大規模生產,提高高效益養殖水平;二是縮小高密度放養,小規格上市,擴大放養規格,提高價格增效益;三是縮小以用藥為主的養殖方式,擴大生態養殖規模,提高標準化綠色產品。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真正使養殖戶得到更多實惠。
發展方向:下圩鎮將進一步堅持以漁業增效,漁農民增收為中心,立足本地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指導為動力,搶抓機遇,最佳化產業結構,創造特色品牌,推進特色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真正實現富民增收目標。
特色經濟
下圩鎮黨委,政府積極注重引導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利用現行,鼓勵一部分人員先富起來,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三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朝陽村地於興化市北部,與鹽城市相鄰。全村2200人,種殖面積3500畝,該村長期以種田為主。改革開放後,一些農民能人走出本村,進入水運行業,他們從個體到合作,從小噸位發展到重量級,實現了零的突破。通過幾年的政府的培植和自發的發展,現擁有1—7千噸級船舶60餘艘,200多人的隊伍在長江沿海從事油料化工運輸,近二年又看準了沿海港口建設的需求,發展了大型挖沙和專用運泥船數十條,在該村的影響下,帶動了全鎮運輸行業的興起。該村現有運輸總投資約3.5億元,年創收達7500萬元以上,為該村今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地保障。
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9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農業增加值8319萬元,同比增長4%;工業增加值4589萬元,同比增長45.7%;第三產業增加值8558萬元,同比增長15.1%。農民人均純收入6827元,比上年增收770元。財政總收入達360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1300萬元,同比增長70.1%。
二、圍繞第一要著,工業主導地位顯著突現
2008年,我鎮工業經濟運行質態良好,發展勢頭強勁,各項指標穩步增長。實現工業產值15.6億元;開票銷售15.2億元;利稅6400萬元;利潤1600萬元;入庫稅金4800萬元;工業用電量1509萬度。完成招商引資2580萬元,超額完成市交任務。
1、結轉項目2個,實現招商引資2580萬元,占目標數103.2%。
一是“興化市春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07年9月份領取營業執照,落實項目開工,去年投入600萬元,今年項目結轉投入1168萬元,該項目已於08年6月底投入生產。
二是“興化市倚興金屬製品有限公司”07年12月份領取營業執照,項目開工,新上了兩條生產線,今年項目結轉投入1412萬元,今年4月份第三條生產線正式投產,10月份又新上銅磷球生產線,進行產品更新,策應金融風暴。
2、簽約項目1個。
最近,我們專門到上海開展招商,與陳老闆達成合作意向,計畫投資4500萬元,創辦管業製造項目,已於12月8日舉行奠基儀式,正著手動工新建。
三、圍繞關注民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2008年,我們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搶抓機遇,下大決心,花大力氣,鼓實勁,使實招,積極主動,攻堅克難,多方籌措資金,嚴格招標程式,全力化解矛盾,強化監督管理,著力關注民生,為民眾辦實事,做好事。今年鎮配套近200萬元,實施通鄉公路二級化路面改造,全長4公里、寬9米,完成房屋拆遷、土路基新建、水泥路澆築,即將全線通車,並逐步綠化到位。共投入260萬元,新增通村公路公里,橋樑座,維修閘座,新建朝陽路、劉莊路,完善建設雙建等通村支路。同時,對集鎮區路面和下水道進行改造,新建垃圾池座,加強集鎮環境整治,逐步改善集鎮面貌。
四、圍繞全民創業,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我們立足本地資源,引導農民圍繞市場抓調整,以提高效益為前提,以服務指導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在創新技術上下功夫,在最佳化結構上動腦筋,在發展漁業上做文章,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加大林業綠化力度,狠抓產權落實、責任落實,動真碰硬,一著不讓,綠化覆蓋率達13%,今年新建農田林網4100畝,成片造林1200畝,進一步打造好致富百姓的綠色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惠農政策,保護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全面完成規費徵收任務。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三清”活動,水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拓寬疏浚河道6.6公里,土方15萬方。積極弘揚“三創”精神。倡導全民創業,培育特色行業,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勞務輸出。2008年,勞動力技能培訓410人次,新增輸出12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