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綱上線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shàng gāng shàng xiàn。意思是指把問題提到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的高度來分析。一種思想方法、話語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時常見。這種方法要求,看待人和事物不能就事論事,而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即,從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高度,把所有問題提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根本上來分析、認識、評價。上綱上線拋棄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推崇看待問題簡單化和絕對化。現在經常用於諷刺在談論國語題時,用滑坡謬誤的錯誤思維將話題上升到民族、國家和政治立場層面的行為;或者被指正錯誤時,用來轉移話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綱上線
- 性質:思想方法、話語方式
- 時期:文化大革命
- 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
簡介,表現,特點,影響,
簡介
上綱上線也簡稱“上綱”。作為思想方法、話語方式,它不始於中國文革,卻是文革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表現。“綱”和“線”,就是階級、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勝誰負的大是大非。這種方法要求,看待人和事物不能就事論事(實事求事初步),而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即,從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高度,把所有問題提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根本上來分析、認識、評價。才能算作站穩政治正確的立場。
表現
其表現為,經常把一般問題、非原則問題,也當作原則問題看待、處理,使其顯現出特別的嚴重性。丟一個吃剩的饅頭、遲到幾分鐘、穿高價時髦衣服、看西方哲學文學名著、對黨員幹部個人的不滿、經濟計畫指標的高低,如果只以一時一地的行為失當、個人興趣或對個別人的局部、業務上看法不同視之,就要被這種認識方法看作喪失原則、和稀泥、騎牆,必須從生活作風、組織紀律、思想意識、崇洋媚外、對黨和國家的態度,從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爭奪接班人、爭奪領導權和是否還繼續革命的角度來認識。局部問題被誇大為全局問題,認識問題被誇大為立場問題,發展戰略問題被誇大為路線問題,成了流行病。在科學理性看來,這些做法是小題大做、吹毛求疵、神經過敏。誇大個別現象,無限制地從個別跳躍到一般,超越概念的固有外延,隨意地聯繫-聯想,無根據地到處虛設假想敵,用僵化的框框去套複雜的社會現象,導致曲解和武斷,常常會伴隨嚴重後果……是這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一般特徵。
特點
用這種簡單化(沒有例外的一刀切)、絕對化(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對人對事,不是個人品質、個人行為的特徵,而是整整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的特點。上綱上線成了只賺不虧的投機生意。在當時的情勢下,越是敢於上綱上線,越是敢於突破“綱”和“線”的限制的人,越是勇敢,覺悟、水平越高。政治前途越遠大,越能得到重用。這已經成為一種時髦、一種流行文化。在此背景下,人們的言行充滿了無事生非的特點,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造成強烈的不安定的氣氛,弄得人人自危。生怕偶有疏忽就會被人抓住把柄,不敢說話,不敢做事。
影響
報紙廣播等輿論工具這樣宣傳,大小工作(包括技術工作和社科學術)、人際交往被塞進這樣的框框,文藝作品也這樣描寫生活……形成了無所不至的網路,讓人沒法不被推搡著效仿、順從。有評論家認為,這樣隨大流,徹底放棄認識、行為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命運和組織捆綁在一起,就推脫了個人責任,不但使自己處於安全境地,也省事省力。
在這種慣性支配下,人們不但在認識外部世界時使用這種思想方法,在反省自己的檢討或總結里,也給自己上綱上線,以求得深刻的評語,成為屈膝邀賞的姿態,卑瑣被當成了崇高。在被迫的認罪時,上綱上線、自我貶損就成了態度端正的過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