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文庫·領導篇:大學與人生》生動記述了作者從國小、中學到大學的真實生活、學習和工作經歷,體現出作者感恩、報國的一腔熱情,同時,在輯錄的40餘篇作者歷年的文稿中,詳實再現了作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為把學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而與全校師生共同不懈努力的奮鬥歷程。在編輯《上海高等教育文庫·領導篇:大學與人生》的過程中,還收錄部分文稿作為附錄,以更全面反映作者在此期間的工作狀況。《上海高等教育文庫·領導篇:大學與人生》可作為高校領導、教育研究人員及高校師生研究和了解高校發展歷程的參考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高等教育文庫•領導篇:大學與人生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作者:謝繩武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13068422, 731306842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上海高等教育文庫·領導篇:大學與人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20世紀40年代上海出生,在石庫門裡長大的頑皮男孩,如何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轉變成愛好學習的青年,考上大學,在大學裡學習、工作、生活,最終成為這所大學的校長,並和全校師生一起為這所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奮鬥的故事。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教育、上海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近五六十年的現狀及其巨大變化。這個故事給有志於研究上海交大歷史的學者,以及正在交大求學的同學們,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歷經西遷、兩地辦學、分設兩校,1959年正式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以後近50年裡學校不斷變化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全校師生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教育、上海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近五六十年的現狀及其巨大變化。這個故事給有志於研究上海交大歷史的學者,以及正在交大求學的同學們,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歷經西遷、兩地辦學、分設兩校,1959年正式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以後近50年裡學校不斷變化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全校師生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謝繩武教授,1943年11月生,浙江上虞人,中共黨員。1966年2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工程物理系核反應堆工程專業並留校工作。1981年3月獲上海交通大學光學專業碩士學位。歷任上海交通大學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長。1997年至2006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成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職。先後獲香港城市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七校頒授的名譽博士學位。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曾在國內外科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圖書目錄
我的教育人生(2010年9月1日)
關於當前學校工作的幾點構想(1997年7月23日)
21世紀上海交大學科發展戰略(1998年7月)
把高校建成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1999年4月)
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簽約儀式上的講話(1999年7月27日)
關於高校後勤社會化的幾點思考(1999年10月21日)
關於當前上海交大改革和發展中要處理的十一個關係
(1999年12月27日)
邁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2000年1月)
高校畢業生就業與人才市場(2000年6月)
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2000年10月)
以教育創新推動創新教育(2001年6月)
21世紀高校管理制度改革(2001年11月16日)
學校工作報告暨“十五”規劃構想(2001年11月28日)
學習錢學森精神(2001年12月17日)
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2002年1月)
關於上海交通大學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2002年12月)
對接上海服務全國面向市場走國際化辦學的道路
(2003年2月)
在首屆EMBA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03年3月1日)
在早稻田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儀式上的致辭
(2003年4月1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任免大會上講話
(2003年9月10日)
在上海交大四屆五次教職工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2003年12月17日)
在湘南工科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儀式上的致辭
(2003年12月19日)
關於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幾點看法
(2004年4月2日)
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2004年5月19日)
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推進一流大學建設
(2004年11月21日)
在2005級春季入學博士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5年4月2日)
在閔行戰略轉移動員大會上的講話(2005年4月20日)
向耶魯大學學(2005年8月23日)
《量子力學形式邏輯與物質基礎探析》序(2005年9月)
在醫學院200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5年9月:14日)
建設高水平的高校師資隊伍(2005年11月23日)
關於《上海交通大學章程》、“十一五”規劃和全員聘任制
實施的說明(2005年12月28日)
在2006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2006年3月25日)
薪火傳承 思源致(2006年4月8日)
在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揭牌儀式上的講話
(2006年4月12日)
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5月25日)
《體驗大學》序(2006年6月27日)
在200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2006年6月28日)
師資隊伍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2006年7月14日)
在北京交通大學建校11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9月9日)
加強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改革工作(2006年9月13日)
在電子科技大學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9月27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關鍵是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2007年10月11日)
任校長的回憶(2008年9月23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建系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10月18日)
懷念謝晉導演(2008年11月23日)
《閔行校區二期建設畫冊》序(2009年1月)
附錄
校黨委書記馬德秀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校長張傑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關於當前學校工作的幾點構想(1997年7月23日)
21世紀上海交大學科發展戰略(1998年7月)
把高校建成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1999年4月)
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簽約儀式上的講話(1999年7月27日)
關於高校後勤社會化的幾點思考(1999年10月21日)
關於當前上海交大改革和發展中要處理的十一個關係
(1999年12月27日)
邁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2000年1月)
高校畢業生就業與人才市場(2000年6月)
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2000年10月)
以教育創新推動創新教育(2001年6月)
21世紀高校管理制度改革(2001年11月16日)
學校工作報告暨“十五”規劃構想(2001年11月28日)
學習錢學森精神(2001年12月17日)
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2002年1月)
關於上海交通大學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2002年12月)
對接上海服務全國面向市場走國際化辦學的道路
(2003年2月)
在首屆EMBA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03年3月1日)
在早稻田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儀式上的致辭
(2003年4月1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任免大會上講話
(2003年9月10日)
在上海交大四屆五次教職工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2003年12月17日)
在湘南工科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儀式上的致辭
(2003年12月19日)
關於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幾點看法
(2004年4月2日)
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2004年5月19日)
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推進一流大學建設
(2004年11月21日)
在2005級春季入學博士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5年4月2日)
在閔行戰略轉移動員大會上的講話(2005年4月20日)
向耶魯大學學(2005年8月23日)
《量子力學形式邏輯與物質基礎探析》序(2005年9月)
在醫學院200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05年9月:14日)
建設高水平的高校師資隊伍(2005年11月23日)
關於《上海交通大學章程》、“十一五”規劃和全員聘任制
實施的說明(2005年12月28日)
在2006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2006年3月25日)
薪火傳承 思源致(2006年4月8日)
在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揭牌儀式上的講話
(2006年4月12日)
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5月25日)
《體驗大學》序(2006年6月27日)
在200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2006年6月28日)
師資隊伍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2006年7月14日)
在北京交通大學建校11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9月9日)
加強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改革工作(2006年9月13日)
在電子科技大學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9月27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關鍵是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2007年10月11日)
任校長的回憶(2008年9月23日)
在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建系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10月18日)
懷念謝晉導演(2008年11月23日)
《閔行校區二期建設畫冊》序(2009年1月)
附錄
校黨委書記馬德秀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校長張傑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任免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11月27日)
文摘
我的大學一年級在上海交通大學的閘北區延長路校區學習。後來才知道,交通大學經歷了1952年院系調整,1956年西遷,1957年上海、西安兩地辦學,到1959年才由國務院正式確定分設兩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也許是交大的歷史傳統和知名度,在中學畢業生心目中聲譽很高,都很嚮往。
1960年9月初,母親送我到延長路校區報到,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住校。一個寢室住8個同學,我被分配睡上鋪。同一寢室的同學關係很融洽,我們按年齡大小分稱老大、老二……。我年齡較小,被稱為老七,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工程物理系有3個小班,我分在31001班。後來國家困難時期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工程物理系建制被撤銷,併入船舶動力系,3個小班只保留一個小班繼續讀核反應堆工程專業,代號27001班,其他同學被轉到船舶動力裝置專業和船舶輔機專業學習。工程物理系系主任是朱麟五教授,他給我們班上過課,講課非常生動。船舶動力系系主任是李銘慰教授。擔任系領導的還有張定海、謝廣祥、曹仲賢、劉溫良等老師。擔任過27001班班主任和政治輔導員的,最早是一位姓唐的老師,後來是鄔國偉老師、劉竟成老師等。27001班全班有23名同學,我年齡偏小,但是也有跟我同年,或者甚至比我還小一歲屬猴的。
我們核反應堆工程專業學制為5年半,學習內容多,因此1966年2月份才畢業。反過來想想,幸虧我書念得早,否則晚一年畢業就要碰到文化大革命,磨難就多了。
大學一年級入學不久,國家遇到自然災害和3年經濟困難。國家實行糧食副食品定量供應政策,大學生每月29斤半糧票。其他糕點、豬肉等副食品憑票供應。由於吃不飽飯,同學們常常在宿舍中沖醬油湯充飢。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早上回家,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讓我們吃一頓飽飯,或者全家一起煮稀飯吃。但是我們堅信困難是暫時的,我和同學們一起還把節省下來的糧票上交學校。星期天傍晚準時回校,參加晚上的夜自習。
1960年年底,我們班和其他一年級同學被組織去崇明三星鎮參加圍墾農田。同中學期間去農村相比,這次要艱苦得多。我們睡在三角形的蘆葦棚里,早上起來穿的棉鞋、球鞋早已結成凍冰。勞動主要是挖土方和抬土,勞動量很大,但終於堅持下來了。如果這樣的苦都受過,就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
在延長路校區學習一年後,我們班轉回徐匯校區就讀。那年夏天,學校的宿舍還沒有騰出來,安排我們臨時住在科學館西面一幢叫解放宿舍的平房裡。晚上又是熱又是臭蟲咬,百般無奈,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帶了草蓆去教學二樓樓頂上過夜。以後的幾年,我們分別在第四、五、十、十二宿舍居住過。
1960年9月初,母親送我到延長路校區報到,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住校。一個寢室住8個同學,我被分配睡上鋪。同一寢室的同學關係很融洽,我們按年齡大小分稱老大、老二……。我年齡較小,被稱為老七,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工程物理系有3個小班,我分在31001班。後來國家困難時期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工程物理系建制被撤銷,併入船舶動力系,3個小班只保留一個小班繼續讀核反應堆工程專業,代號27001班,其他同學被轉到船舶動力裝置專業和船舶輔機專業學習。工程物理系系主任是朱麟五教授,他給我們班上過課,講課非常生動。船舶動力系系主任是李銘慰教授。擔任系領導的還有張定海、謝廣祥、曹仲賢、劉溫良等老師。擔任過27001班班主任和政治輔導員的,最早是一位姓唐的老師,後來是鄔國偉老師、劉竟成老師等。27001班全班有23名同學,我年齡偏小,但是也有跟我同年,或者甚至比我還小一歲屬猴的。
我們核反應堆工程專業學制為5年半,學習內容多,因此1966年2月份才畢業。反過來想想,幸虧我書念得早,否則晚一年畢業就要碰到文化大革命,磨難就多了。
大學一年級入學不久,國家遇到自然災害和3年經濟困難。國家實行糧食副食品定量供應政策,大學生每月29斤半糧票。其他糕點、豬肉等副食品憑票供應。由於吃不飽飯,同學們常常在宿舍中沖醬油湯充飢。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早上回家,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讓我們吃一頓飽飯,或者全家一起煮稀飯吃。但是我們堅信困難是暫時的,我和同學們一起還把節省下來的糧票上交學校。星期天傍晚準時回校,參加晚上的夜自習。
1960年年底,我們班和其他一年級同學被組織去崇明三星鎮參加圍墾農田。同中學期間去農村相比,這次要艱苦得多。我們睡在三角形的蘆葦棚里,早上起來穿的棉鞋、球鞋早已結成凍冰。勞動主要是挖土方和抬土,勞動量很大,但終於堅持下來了。如果這樣的苦都受過,就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
在延長路校區學習一年後,我們班轉回徐匯校區就讀。那年夏天,學校的宿舍還沒有騰出來,安排我們臨時住在科學館西面一幢叫解放宿舍的平房裡。晚上又是熱又是臭蟲咬,百般無奈,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帶了草蓆去教學二樓樓頂上過夜。以後的幾年,我們分別在第四、五、十、十二宿舍居住過。
序言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20世紀40年代上海出生,在石庫門裡長大的頑皮男孩,如何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轉變成愛好學習的青年,考上大學,在大學裡學習、工作、生活,最終成為這所大學的校長,並和全校師生一起為這所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奮鬥的故事。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教育、上海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近五六十年的現狀及其巨大變化。這個故事給有志於研究上海交大歷史的學者,以及正在交大求學的同學們,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歷經西遷、兩地辦學、分設兩校,1959年正式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以後近50年裡學校不斷變化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全校師生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但是正是這千千萬萬人的無數個瞬間的集成,匯成了人生的歷史、大學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和國家的歷史。
感謝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教授和上海市教委原主任張偉江教授的啟迪和鼓勵。正是在他們的建議下,我用了近兩年時間完成了《我的教育人生》一文,並且把我擔任大學校長以後的40餘篇文章、講稿整理出來,匯集成此書。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文章中定會有不少缺點、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藉此機會,感謝莫亮金、陳鑫木、朱隆泉、姜玉平等老師和上海交大出版社領導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謝繩武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教育、上海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近五六十年的現狀及其巨大變化。這個故事給有志於研究上海交大歷史的學者,以及正在交大求學的同學們,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交通大學歷經西遷、兩地辦學、分設兩校,1959年正式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以後近50年裡學校不斷變化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全校師生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但是正是這千千萬萬人的無數個瞬間的集成,匯成了人生的歷史、大學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和國家的歷史。
感謝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教授和上海市教委原主任張偉江教授的啟迪和鼓勵。正是在他們的建議下,我用了近兩年時間完成了《我的教育人生》一文,並且把我擔任大學校長以後的40餘篇文章、講稿整理出來,匯集成此書。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文章中定會有不少缺點、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藉此機會,感謝莫亮金、陳鑫木、朱隆泉、姜玉平等老師和上海交大出版社領導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謝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