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

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

《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是於1862年發布,用以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
  • 發布:1862年
  • 1843年後:英租界初辟
  •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
背景,備忘錄發布,19條馬路,特例,

背景

1843年後,英租界初辟,路名一般用英文名字,隨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

備忘錄發布

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
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
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19條馬路

南北幹道
1。江蘇路 原名橋街,1865年方案改為四川路;
2。江西路 原名教堂街;
3。河南路 原名界路;
4。山東路 原名廟街;
5。山西路 原名老閘路;
6。福建路 原名石路;
7。廣西路 原名錫克路;
東西幹道
1。蘇州路 原名蘇州路,1865年方案規定:南京路以北為浙江路,南京路以南為湖北路。
2。蘇州南路 原名蘇州河灘路,1865年方案改為蘇州路;
3。北京路 原名領事館路;
4。寧波路 原名寬克弄;
5。天津路 原名五柱球弄;
6。南京路(大馬路) 原名派克弄/花園弄馬路;
7。杭州路(二馬路) 原名打繩路,1865年方案改為九江路;
8。漢口路(三馬路) 原名海關;
9。福州路(四馬路) 原名布道路;
10。廣東路(五馬路)原名北門街;
11。香港路 原名諾門路;
12。揚子路 原名外灘;

特例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
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