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歷史,製造廠,三大件之一,手工品牌,歷史見證,清朝,民國,新中國,50年代中期,80年代以後,四大件,手錶,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質量檢查,外觀零件,靈敏度,間距位置,手錶結構,
概述
歷史
其建立於一九五五年,是我國最大的手錶製造工廠,在三十年里累計共生產上海牌手表達1.2億隻,一共上繳稅利達52億元。曾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機電產品出品基地企業,同時被國家經委定為大型一檔和一級企業。
新世紀,新起點。為了重鑄昔日輝煌,根據上海鐘錶有限公司滬鐘, 新[2000]060號檔案的精神,企業在做好產品升級換代的同時 ,及時轉換機制,並以上海新世紀表業有限公司作為企業名,旨在以新理念、新產品、新機制,在新的世紀追求新發展。
公司仍以“精益求精”為企業精神,堅持質量第一,服務至上,價格公道的經營理念,不斷開拓、研製紀念手錶、廣告手錶、禮品手錶和各類手錶機芯的新款式,以滿足社會各界、機關團體、工礦企業、部隊院校的需要。並為周年慶典、開張志禧、會議留念、產品促銷定製各類禮品、紀念手錶。
一開始,上海表都是以
機械錶為主。但是隨著發展,慢慢地從機械錶發展到了
石英表。便捷、不需要每天轉動機械錶的轉軸的石英表在出現的時候就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製造廠
1955年7月
上海市組織29家鐘廠和鐘錶店,開始試製手錶。
1955年9月26日的國慶前夕研製出第一批18隻“東方紅”和“和平”牌手錶;18隻試製品的零部件就地取材,如輪片由口琴簧片,軸由洋傘骨改制。試製品部件除了“遊絲”寶石外,全部由本地人手製造,並正式結束中國不能生產細馬手錶的歷史。中國生產的第一代細馬,17鑽,長三針,機芯外徑25.6mm,擺輪上裝有14個螺釘。質量接近
瑞士SELCA手錶水平。
1958年3月,A581型機械手錶正式投產,註冊商標為上海牌,同年4月23日,中國第一家手錶廠正式成立,命名為地方國營上海手錶廠。該廠是中國最大最早期的手錶製造工廠。(後又建二廠、三廠——七廠,有鑽石牌、寶石花牌等知名品牌。)
1986年,上海牌和春蕾牌機械錶雙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
1988年生產手錶632萬隻。上海手錶廠興旺時有員工60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錶生產企業。至建廠以來累計生產上海牌手表達1.2億隻,一共上繳稅利達52億元。曾經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機電產品出品基地企業和被國家經委命定為大型一檔和一級企業。
三大件之一
如果你經歷過60年代的中國,那么唯有一款手錶品牌會進入你的記憶。它深受
毛澤東、
鄧小平、
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喜愛,那就是上海手錶廠製造的
上海牌手錶,當時成了這些共產黨領導人腕上的"計時器"。男士和您握手時會留意您手腕上的表,女士也常藉此判斷是否願意與您交談。因為市場供應有限,上海牌手錶成為了權力的象徵。當時流行一句俗語:如果沒有上海牌手錶,就沒有姑娘會嫁給你。
手工品牌
上海牌手錶從國人的驕傲、渴望擁有,到被人忽視,又到2008年升華回到“民族工業品牌”,在這短短五十年,上海牌手錶可謂歷盡滄桑,大起大落;希望上海手錶廠真正能把握好這時機,真正打造成為國際品牌,令國人驕傲。
1958年7月1日,首批量產的上海牌手錶在第三百貨商店上市,《
解放日報》報導了盛況:'還沒有開始營業之前,門外就有很多人等著購買。九時正,該店鐵門打開以後,買表的人就一擁而進。100隻17鑽長三針防水手錶,很快售光。
這批手錶因機芯型號得名A581,當年生產了13600隻,售價60元,
周恩來總理也買了一隻,一直戴到去世,後來A581又生產了多批。
歷史見證
清朝
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上海開埠後,隨著鐘錶商業的發展,逐步出現前店後工場鐘錶工業雛形。清鹹豐二年(1852年),在上海拋球場後馬路(現
天津路河南路口)最先出現張恒隆鐘錶店。該店工場以手工製造插屏鐘,年產100隻,多數銷往北方。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孫廷源、
孫梅堂父子將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設在寧波的美華利制鐘工場遷來上海楊樹浦。民國4年,在
閘北天通庵鎮建成新廠房,職工擴至百餘人,用機器製造多種零件,成為全國最早生產機械時鐘的廠家之一。是年,該廠送往美國巴拿馬博覽會的各式時鐘獲得金質獎,到民國12年,美華利鐘廠共生產插屏鐘、天文鐘、亭式鐘、玻門鐘、落地鐘等7832隻,還先後為上海青年會、上海先施公司、上海電話局以及北京
中國飯店等104個單位的建築物上製造336隻大鐘。民國13年,該廠在寧波、北京、天津、杭州、濟南、漢口、瀋陽等地共設23家經銷分支機構,一時聲勢之盛,為同業莫及,孫梅堂遂有“鐘錶大王”之稱。民國21年,一二八
淞滬戰役後,該廠毀於炮火,此後沒有復業。民國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列強無暇東顧,給上海時鐘製造工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民國12年,上海鐘錶商莊榮華、莊鴻皋等自籌資金,於
江陰路創辦中國時鐘廠,由於技術力量薄弱,整整搞了7年,沒有造出1隻鐘。民國18年,由創辦上海中美鐘錶公司、三星鐘錶公司的鐘表商董子星集資3萬元收購,創建上海鐘廠,正式生產福星牌台鐘、掛鐘,銷往國內各埠和南洋等地,最高年產達6萬隻。由於產品機件緊固,式樣大方,走時準確,被喻為我國制鐘工業之馬首。在此期間,另有昌明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昌明鐘廠前身)以及時永鐘廠、乃橋鐘廠、震亞鐘廠、
百老匯電機公司(上海電鐘廠前身)等先後開業。此外,還有電氣製造業的中國亞浦耳燈泡廠也進行電鐘生產,產品運銷南洋等地,30年代後半期,國產時鐘遠銷大後方及
馬來亞、婆羅州、
東印度群島、
暹羅、緬甸、印度、
菲律賓等地,年產約20萬隻。
民國29年3月24日,在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毛式唐藉助維大洋行經理
王寬誠、
中國國貨公司經理
李康年,集資120萬元在徐家匯路創辦中國鐘廠,聘阮順發為工程師。產品商標為三五牌。在此之前,我國台鐘、掛鐘主要是參考日本寶時牌8天鐘,阮順發悉心研究創製我國第一台採用“活擺”結構、走時15天的台鐘、掛鐘,它以“掛歪擺歪雖歪不停,倒撥順撥一撥就準”而聲名遐邇。中國鐘廠的創建與發展,使國產時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同時,使上海成為我國時鐘製造的一個集中產地。
中國鐘廠創建後,又有亞洲鐘廠、華強鐘廠、遠東鐘廠、時民鐘廠、文華鐘廠以及金屬錶帶、表殼、表油、發條、遊絲、玻璃鑽眼、木殼、表面、錶針等近200家零配件廠相繼開業。此時上海時鐘行業基本形成。
民國34年,
抗戰勝利雖給民族工業帶來一絲生機,終因國民黨政府熱衷內戰,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使不少制鐘企業一蹶不振。民國37年,中國鐘廠原有4億元資本,貶值結果,帳面款僅為133元金圓券,使工廠難以為繼,於1949年5月1日停產,每人發遣散費銀元5枚,台鐘1隻。昌明、上海、
金聲、中華、時民、遠東、文華等鐘廠也瀕臨倒閉境地,整個行業處於奄奄一息。
新中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雖有部分鐘廠開始復工,但由於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國內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原材料供應緊缺,電力不足,產品銷售十分艱難。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限制鐘錶進口,鐘錶行業產品由上海市中百供應站收購,生產開始復甦。1952年,上海鐘錶工業建立同業公會。通過國家加工訂貨,使上海鐘錶行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是年,上海時鐘產量從1949年的4萬隻增加到12.8萬隻,從業人員從300人增加到500人。在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又新開設
亨得利、亨達利、中興、中明、東方、大光明等制鐘廠。由於亨達利、亨得利、大光明系由商業轉向工商結合,從而成為最早的產銷聯合經營體系。
1954年中國鐘廠、上海鐘廠首批實行公私合營,文華鐘廠、仁泰機器廠、順興螺絲帽廠、泰昌電鍍廠以及鐘才記木殼廠先後併入中國鐘廠。
1956年全行業實現公私合營。是年9月1日,上海市鐘錶工業公司成立。從此,上海鐘錶行業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全業200多家企業按專業化要求組織生產,遠東、大光明、亨得利、亨達利、東方、昌明、時民、金聲、倍高等9家廠成為鬧鐘生產的主機廠,並將生產座鐘、掛鐘的上海鐘廠併入遠東鐘廠,生產火車頭牌、中字牌提環短三針鬧鐘。由大光明鐘廠、中國鐘廠研製長三針鬧鐘。到1957年,上海鬧鐘產量達120萬隻。翌年,亨得利、亨達利、東方3家廠又合併組建新上海鐘廠,職工551人,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械鬧鐘專業工廠。生產鑽石、工農、火車頭、海鷗等牌鬧鐘,1958年的產量達68萬隻。由於鬧鐘生產規模空前發展,產量超過實際需求,1962年鬧鐘開始滯銷,是年6月,中百庫存積壓460萬隻,中百批發站要求生產廠年產量從200萬隻減少到150萬隻。上海制鐘工業面臨新的萎縮。
50年代中期
我國手錶工業在上海誕生。1954年,國家經委主任
李富春在上海視察時提出:“我國有6億人民這樣大的市場,手錶工業大有作為。希望上海能生產我國自己製造的手錶。”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與上海鐘錶工業同業公會組織13家鐘廠和建國儀表廠、華康鐘錶材料行、慎昌鐘錶店、以及藝星、和成、華成、中蘇等4家工業社,加上6名從事鐘錶修理的個體技工共58人參加手錶試製小組,第一批試製的長三針(17鑽)細馬手錶150隻零件均由參加試製單位和人員分頭製造。到9月26日,試裝成首批18隻長三針(17鑽)細馬手錶。翌年5月,試製工作集中到江陰路(原齊心發條廠倉庫)進行,試製隊伍擴大到150多人,採用簡陋設備試製出第二批手錶100隻。1957年4月,試製小組抽調原搞火車頭設計工程師奚國楨、原製造醫療針頭技術人員童勤奮等參照《蘇聯工藝學》教科書,結合試製實踐,用了4個多月時間,畫出了150多張零件圖紙,訂出1070道工序的生產加工工藝,成為我國自己制訂的第一套手錶生產的工藝檔案。1958年3月,A581型機械手錶註冊為上海牌商標。4月23日,我國第一家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當年共生產上海牌手錶13600隻。從此,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
1958年後,上海手錶工業逐漸開始形成,但關鍵元件器件仍依賴進口,為填補我國鐘錶工業空白,支持手錶元器件、材料基地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市政府又從文教、冶金、儀表、日用化學、日用五金、科研、財貿等15個系統選擇一批企業轉產,還抽調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大力發展寶石鑽眼、防震器、遊絲、發條等元器件加工,以及銅材、不鏽鋼材、易切削鋼材、鎳基合金材料、鐘錶儀器、模具、專用工具機生產的專業工廠,使上海鐘錶工業很快形成協作配套較為完整的手錶生產基地。
1968年,上海手錶廠第一次突破年產手錶100萬隻大關,1970年又提高到228萬隻,兩年翻了一番。從此,我國的手錶消費開始擺脫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為了進一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上海鐘錶行業又進行大規模調整。上海秒表廠(原金聲鐘廠)更名為上海手錶四廠(今為上海鑽石手錶廠),上海第五鐘廠(原昌明鐘廠)更名為上海第二手錶廠。1970年,上海的小五金工業騰出人力用於發展手錶工業。1973年,求精鎖廠等18家廠組建上海手錶三廠。在這段期間,為了追求速度,不少企業把辦公用房、生活用房、生產輔助用房統統改為生產場地,還搭起了萬餘平方米的簡易廠房,甚至在走廊、扶梯房、車間人行道等處堆放原材料、半制品,千方百計挖掘生產潛力。1968年,上海手錶廠依靠3萬平方米廠房生產100萬隻手錶,以後產量連年上升,一直到年產突破500萬隻,仍然保持原來的廠房面積,所不同的只是搭建了大大小小的54隻擱樓,這種竭澤而漁式的短期行為,使上海手錶行業盛期不到10年就呈現出市場疲軟態勢,以致釀成80年代時的全行業性衰退。
80年代以後
上海鐘錶行業面臨著計畫和市場的雙重選擇。長期來,上海鐘錶行業基本採取“計畫為主、市場為輔”的原則,根據政府經濟部門下達的生產計畫組織生產。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經濟體制從傳統的
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上海鐘錶行業面對新的形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營體制改革。
在產品發展上,進行產品結構大調整,由單一品種、大批量向多品種、多檔次轉變。在整個行業內,上海手錶三廠作為女表專業生產廠,上海手錶五廠為第四代數字顯示式
石英電子表專業生產廠,上海手錶廠、上海手錶二廠、上海鑽石手錶廠則按照男表、女表、電子表三大類產品的機芯規格和按單機、日曆、雙歷、自動、日曆自動、雙歷自動等6種功能形成系列。通過整個行業品種結構的調整,促進生產技術結構和勞動組織結構的調整,帶動整個行業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行業技術開發的速度,擴大了產品出口。1980~1990年間先後向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手表達1067.39萬隻。
在技術進步上,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1981~1990年的10年間,上海鐘錶行業舊廠房改造和新廠房建設達到空前的規模,新增建築面積15.74萬平方米,全行業所有企業程度不同的改善了廠房條件。隨著企業自主權的擴大,上海手錶廠自我積累、自我改造的能力不斷增強。1983年以來,該廠投資924萬元,相當於前25年投資的總和,工廠新建自動、動件和理化大樓,面積為1萬平方米,改造了5000平方米的老廠房,遍布全廠大小的54隻擱樓於1988年全部被拆除,代之以寬敞明亮的新車間。
在體制改革上,撤銷了沿襲30多年的行政性公司,成立上海鐘錶聯合公司,1989年又改為上海鐘錶公司,由公司對國家一個頭承包,一個頭結算,統一承擔經濟責任,形成由核心層、緊密層和鬆散層共同組成的多層次集團型企業。
1990年,上海鐘錶行業有24家工廠,一個研究所,20個經銷部門,一所職工大學,一個運輸隊,2家合資企業,分布在全市10個區和一個縣。廠房占地面積27.305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1.1085萬平方米,主要設備21719台,
固定資產原值43048萬元,淨值25048萬元。定額流動資金35787萬元,工業總產值14.3530億元,
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達38610元,上繳利稅2.3558億元。1990年,出口手錶224萬隻、機械鬧鐘237萬隻、擺鐘9萬隻,出口交貨金額38614萬元。全行業有在編職工3172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320人,占職工總數4.16%。
上海鐘錶行業從1958年正式生產機械手錶13600隻為起點,1968年突破100萬隻,1982年,突破1000萬隻,此後,持續9年保持年產1000萬隻的水平。1990年達到1540萬隻,累計生產機械手錶16662.5448萬隻。
上海鐘錶行業是國家財政的“搖錢樹”,1956~1990年的35年間,全行業實現稅利總額達102.43522億元,相當於全行業1990年
固定資產淨值的39倍。
四大件
20世紀50-70年代 ,新中國建國初期,經濟十分不發達。家庭夢想擁有的四大件定義為“
三轉一響”,即縫紉機,腳踏車,手錶,收音機。
手錶
上海牌手錶20世紀50-70年代基本都為老式的機械手錶,上海牌手錶成為了當時的標準配置。因此當時也流傳著“男人有一塊上海牌手錶,就不愁找不到老婆”的說法。1970年,國家輕工業部為了更好的發揮資源,在當年鐘錶工作生產工作會上提出了手錶生產的統一規劃,並組織了機械手錶統一機芯設計工作,此後國產表有了統一標準,1970年後生產出的國產表被稱為統機表(統一機芯的手錶)。
腳踏車
飛鴿腳踏車這個年代最著名的應該是
永久、
鳳凰、
飛鴿牌腳踏車。而在這期間還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就是 “二八大槓”。它最先是飛鴿牌腳踏車的特有型號,指28英寸的腳踏車,車架槓子可以坐人、放東西。這型號的腳踏車還是新中國成立後天津腳踏車廠獨立研發的。
縫紉機
收音機
收音機當時流行的是
電子管收音機,那個收音機是個木頭匣子的,看上去很大,因此有的地方也叫他“木頭匣子”。之後又開始流行礦石收音機。
質量檢查
外觀零件
手錶外觀可從外殼、表鏡、錶盤和時分秒針等方面檢查。表殼應沒有砂眼和明顯劃痕,稜角對稱;後蓋與上殼的旋合處應嚴密;兩隻表環各與表殼的距離相等,安裝耳璜的孔應該在表殼腳尾部的位置居中不偏,孔的深度適當,使表環不易脫落;表鏡應沒有疵點和劃痕,透明光亮;三針安裝正確,針與針、表鏡與錶盤之間應有正確的安全間隙;錶盤和指針鍍層光潔度好,沒有斑痕,錶盤刻度線條或夜光點完整;把頭與表殼之間約有0.1-0.3mm的間隙。
靈敏度
手錶的靈敏度是指它的擺輪自動起擺的靈活性。檢查方法是:
1)將沒有上過發條已經停止走動的手錶輕輕地搖動一下,藉助搖動的力量來觀察秒針走動的情況:如果秒針在很短時間內就停止走動,則說明這隻手錶上足發條後能全部走完(即發條無力矩),靈敏度高;如果秒針長時間繼續走動,則說明這隻手錶上足發條後不能全部走完(即發條還儲存力矩),靈敏度不高或表機有故障。
2)將沒有上過發條停止走動的手錶,慢慢地轉動把頭,觀察秒針起動情況:上條把的轉動越少,秒針起動越早的說明該表的靈敏度越高;反之則靈敏度低或表機有其他故障。但要注意快擺手錶由於遊絲的剛度較大,要比傳統頻率(18000次/小時)的表機要多上一點發條才能起擺。靈敏度高的手錶,上足一次發條後延續走動的時間較長。
間距位置
錶針與
表鏡、
錶盤之間以及三針之間都應該保持一定的間距,否則相互產生碰擦而影響表機的正常運轉。檢查時可通過撥針觀察。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和相互配合是否正常的檢查方法是:將分針和時針撥到3點、9點,觀察兩針是否成直角;撥到6點,兩針是否成直線;撥到12點,兩針是否重合。
手錶結構
正常的手錶上條應是輕鬆的。轉動把頭上條時,先覺得較松,漸漸地越上越緊,當不能繼續向前轉動把頭時,說明發條已完全上滿和上條機構工作正常。如果轉動柄頭上條時,發生“喳喳 的異常響聲,或者產生頂齒打滑等現象,則說明上條機構有故障。
手錶在撥針時應靈活、可靠和指針轉動均勻。檢查時應著重檢查分輪與中心輪軸磨擦配合的鬆緊度。在撥針時,如果沒有偏松或偏緊的感覺,說明分輪磨擦力正常和加油適量,反之,撥針機件有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