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於2001年9月12日下發滬府[2001]第34號文批准建設。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紫江集團、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等各方面共同籌劃。是集科研、人才、資本、產業等優勢、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而設立的新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7年12月26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性質:開發區
  • 時間:2001年9月12日
  • 地點:上海
園區發展,今日紫竹,紫竹優勢,功能定位,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孵化功能,引資功能,輻射功能,發展功能,經濟,園區成就,

園區發展

今日紫竹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紫江集團、上海聯和投資公司等七家股東單位共同投資組建。於2002年6月25日奠基,一期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2003年,被列為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3月,園區通過國家省級開發區審核並予以公告; 2009年9月,被國家發改委授予“上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生物醫藥)”。
2009年10月,園區被中組部認定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園區”,被上海市商務委授予“上海市軟體出口(創新)基地”;2010年12月,中國(上海)網路視聽產業基地揭牌;2011年3月,被上海市評為“上海品牌園區”;2011年6月,獲得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批覆》。2012年12月,被上海市知識產權局認定為“上海市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

紫竹優勢

高新區由大學園區、研發基地和紫竹配套區三部分組成。大學園區以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為主,通過校企互動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的科研和人才優勢。研發基地瞄準世界科技革命中的新興產業領域和傳統產業的新型發展發向,吸引各類研發機構和高科技企業入駐;並大力促進EDA平台、IP平台、設計企業孵化中心、多項目晶片加工服務中心和創業投資中心等技術支撐平台建設。紫竹配套區位於高新區東南角,將規劃建設大型生態化國際社區。

功能定位

產業功能

以積體電路與軟體、新能源、航空、數字內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學等六大類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服務功能

為進入高新區的科研人員和國內外高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創新的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風險投資服務、中介諮詢服務、通訊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會務展示服務、娛樂休閒服務……

孵化功能

主要利用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高新區內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建立完善的孵化體系和硬體設施,支撐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轉化。

引資功能

運用政府所賦予的優惠政策,依託高新區內形成的人才和科研優勢,堅持科學的產業功能定位,形成產業鏈,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實現人才與產業集聚的放大效應。

輻射功能

形成具備向傳統產業的輻射功能,為提升吳涇、閔行老工業基地的產業附加值和技術能級作出貢獻。

發展功能

隨著高新區建設的推進,形成輻射效應,改善吳涇、老閔行地區的社會綜合水平。與浦東新浦江鎮建設形成互動,使之成為上海西南、黃浦江沿線又一亮點。

經濟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區域閔行區的東南角,成立於2001年9月,是一家由政府、高校與企業共建的高科技園區,其中集團占股50%。園區由大學園區、研發基地、生活服務區三部分組成,一期規劃用地13平方公里。在總體規劃上借鑑美國矽谷、台灣新竹園區的成功發展模式進行科學規劃,使其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園區
主要經濟指標
2009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9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27.1億元,工業企業利潤12.7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6.2億元。截止09年年底,園區吸引外資項目81個,累計契約金額11.9億美元。
開發建設情況
紫竹園區堅持生態發展、人文環境與產業特色的主線,並配合以高質量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力爭創造一個居住與創業兩相宜的人文化生態環境。區內的浦江森林半島東、南兩面環繞黃浦江,占地面積約5600畝,將規劃建設具有各國風情的高級別墅區、具有法國南部小鎮分格的商業配套區、滴水湖、超五星會議酒店以及水上巴士碼頭等,通過高密度的綠化、生態化的建設,為進駐園區的企業和科研、管理人員提供一個舒適的休閒、居住環境。園區濱江大道位於黃浦江上游段,長約8公里,進深200-500米,沿著黃浦江建有親水平台,濱江大道還突出了防汛功能,融入環境的梯式結構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位於園區研發基地核心區域的紫竹信息數碼港,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重點面向中小型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可以孵化、積聚150餘家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容納科技從業人員1萬多人。園區EDA與IP驗證公共技術平台,投資2400萬元,該平台將為園區內的中小型積體電路設計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電子輔助設計環境。 2005年,上海交大新校區的逸夫科技創新館、軟體樓、醫學樓、電子信息樓群及5號教學樓二期、學生公寓和食堂等19個項目已建成。華師大新校區,19個項目全部開工,年內已有5千餘名新生入駐新校區。
主導產業
園區以數位技術(數位電視、TFT-LCD等平面顯示產品及相關IT產品)、軟體技術、納米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光通信器件與系統、微機電、生命科技、航天等產業為主導產業。通過吸引各類國家級工程中心、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以及高科技企業,形成上下游產品銜接的產業鏈基地和研究開發基地。
入駐企業情況
在生物技術領域,園區
引進了國家組織工程中心、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中心等高科技企業;在新材料領域,引進的納米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國家與上海市重大發展項目;在新能源領域,園區引入了國家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清潔能源研究與產業促進中心;在航天航空領域,園區引入的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分別為國家十一五重點支持的產業化項目和中國參與歐盟“伽利略”計畫的重要技術單位;園區還引進英特爾全球研發中心、微軟亞太研發總部、惠普全球(中國)軟體中心以及意法半導體歐姆龍東麗山葉花王等30多家國際國內著名高能級研發中心。

園區成就

園區升級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揭牌儀式並共同為上海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揭牌。
萬鋼在講話中指出,國家高新區建設是發展高科技產業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上海張江高新區已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紫竹高新區經過10年努力也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實施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他希望紫竹高新區要進一步發揮區域特色,加強能力建設,培養創新人才,聚焦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遠布局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站在“十二五”的起點上,上海的高新區建設工作要繼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深化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集聚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能力。
韓正表示,高新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十二五”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強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核心載體。
上海一定要按照國家要求,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優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紫竹國家高新區要以這次升級為重大契機,在高新成果產業化的轉化能力上實現突破,在符合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規律的管理體制機制上實現突破,在支撐園區建設的政策設計上實現突破,在營造環境、吸引集聚一流人才上實現突破。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和單位要通力合作,進一步增強推進紫竹國家高新區建設的合力,為上海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2002年6月25日奠基建設的紫竹高新區,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市惟一一家由政府、企業和高校聯合投資組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科技園區。作為張江高新區“一區八園”的成員之一,紫竹高新區努力將園區打造成自主創新產業集聚基地,重點吸引了積體電路與軟體、新能源、航空航天、數字內容、新材料、生命科學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及高端製造企業入駐。
2017年12月26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示範工作周期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