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成立及幹部聘任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15年8月28日
- 所屬部門: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5年8月2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成立及幹部聘任會議。
2015年8月2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成立及幹部聘任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於2014年成立了內蒙氣候政策研究院。內蒙古是全國唯一被國家六大生態建設工程全部覆蓋的省區,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作為全國能源資源大區,既肩負著能源資源輸出重任,又面臨著節能減排的...
開展生態文明研究,促進社科發展。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生態文明對策研究、相關專業培訓與學術交流。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擁有在職人員51人,在編人員44人(其中專業技術37人、管理崗位7人),聘用...
研究所瞄準植物、微生物和昆蟲的重要生理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學前沿,面向中國可持續農業、生態環境、生物能源及生物製造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原創性、系統性的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據2018年7月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1個...
以“倡導健康經濟,傳播健康文化,促進健康教育,研究健康科學,弘揚健康文明,建立健康標準,構建健康生態,推動健康發展”為宗旨。社會責任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構建人、社會、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健康模式和模型,致力於助推人類各項...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成立於2003年9月,由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宗教研究所、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組成,成為科研工作和學術交流的又一大平台。機構簡介 社會發展研究院內設 13 個研究室, 10 箇中心:社會發展研究室、社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要學科方向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控制、環境污染的健康風險、污染水體修復與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人與自然耦合機制、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對策、環境生物技術的理論與套用。力爭在環境污染的健康...
聚焦核心研究議題涵蓋國際金融貿易、城市可持續發展、社會治理創新和核心價值觀傳播等重要研究領域。上海研究院以研究中心為依託展開各項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研究院招收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同時設立博士後工作站吸引、...
200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在北京組建。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批覆的農業部所屬科研機構改革方案中,農業氣象研究所”轉為非營利科研機構,與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併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
技發展經營公司”、“上海東保草坪保護有限公司”2個科技型企業。上海市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和農業 部藥檢所定點“農藥殘留分析實驗室”設在該所內。生態所確定的發展方向為:環境科學和綠色技術的開發研究;持續農業和新型肥料的開發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人類健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8月,是在“HIV/AIDS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和“亞健康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創建的院屬研究中心。中心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為宗旨,以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為途徑,以全球化進程中的...
2019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對中心的發展方向作了專題認真分析研究,決定整合資源,發揮智庫建設作用,提升開展好社會發展等方面套用對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持並聯合相關部委科研單位合作研究的生態城市建設和...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SIGC)理事會成員單位由中共上海市委決策諮詢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8所高校,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規劃...
第三條本會的宗旨:團結上海以及其他地區生態經濟工作者,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為繁榮和發展生態經濟科學,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第四條本會的登記管理機關是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
孫若梅,農村發展系博士生導師,1962年9月出生於上海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生態經濟與環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人物簡介 1984年和1989年分別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和環境科學研究所獲得理學學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