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現實主義

上海的現實主義

《上海的現實主義》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池莉。該作品發表於2006年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熬至滴水成珠》圖書中。該書散文主要描寫了上海現實主義的有關文化表現。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上海的現實主義
體裁:散文
作者:池莉
出處:《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作品原文

上海的現實主義
池 莉
清明將至,細雨霏霏,我來上海,為故去的親人上墳掃墓。我來上海多少次了?不記得了。因是喝長江水長大的,長江沿岸的城市,都有稔知感。尤其是上海,有骨肉至親生活在這裡,從小到大,來來往往,積累起來,也是許多個日子了,仿佛上海,也就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了。
上墳掃墓,在上海,是每年的一樁大事。清明前後,公交公司都要為此開闢專線,遠到蘇杭,嘉定都算是近的了。關於清明,也還有自己的許多說法和專用名詞,外地人一般是鬧不懂的。我在一家大超市買青團,六隻一盒,三元錢。回來路過好德便利店,青團卻是一盒六元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同一天,同等大小數量的青團,價格可以相差一倍。好德便利店是上海人自己開的,是開在家門口的雜貨鋪,它的服務員是阿姨型的,四十多歲五十出頭,胖或者微胖,性格溫和,一口上海話,上海的人情世故,無有不懂。上海不像其他許多城市,一味地好年輕姑娘。這些姑娘,臉面也許年輕好看,問她什麼,卻瞪了無知的白眼,一問三搖頭,如此,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薄薄的不牢靠,不厚實,不親和人,可要可不要的東西,就不想買了。上海卻不,只要它願意,它會設法讓你把口袋裡的最後一分錢,都乖乖掏出來。阿姨好脾氣,耐心教我道理,說:“這青團是好的呀,那青團是擺擺樣子的呀。要是自己吃么,一定要買這青團。那青團呢,大家都是拿去做事的呀。”做事就是上墳。上墳的供果,因最終都是給看墓人拿走,上海人便選擇便宜的瓜果糕點,擺擺樣子,讓儀式得以完成。要說上海人不講感情,那也不對,年年的清明,家家都出動,大舉地做事,其態度與規模,其他城市都難以相比,上海人只是不肯花冤枉錢。他們把事情做得哀而不傷,有節有度,花費到什麼程度,手指縫都捏得出分寸。這便很是難得的上海現實主義了。
與上海人有了日常來往之後,他們就會告訴你:“法國葡萄酒是好的呀!在麥德龍和家樂福,三四十元,也可以買到不錯的波爾多紅葡,中國的王朝和長城乾紅,那是難喝得來,還要七八十元,千萬不好隨便買的了。”
關於職業的選擇,上海人也有經驗傳授,他們說:“做教授呀。做生意嘛,好是好的來,不過風險大,又辛苦,還要運氣好;大多數人,運氣都有定數,哪裡有那么多的好運等著你呀?做生意嘛一般人還是吃不消。設法到大學去做教授,動動嘴皮子,一個月收入上萬元還是毛毛雨,又受人尊重,又有派頭,現在國家把教育當產業抓,做教授肯定是最好的呀。”
近年來上海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要數買房。街上最多的門臉,也是房地產中介公司,三五步就一家。也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玄乎勁,讓上海人嗅出了一種難以把握的不安穩,於是家家戶戶都在盤算並行動:如何小房換大房、如何大房換別墅、如何買頭期開盤房、如何按揭買房出租還貸;今後任你風雨飄搖,房子總歸屹立在上海的大地上,上海總歸是中國最繁華的大城市,保值升值絕無問題。上海的房是一個硬道理。上海大街上的標語,也灌輸上海的硬道理,如“電動腳踏車一定要入庫,不然幾秒鐘就會失竊”,“不存放電動腳踏車,省了小錢失了大錢”;連應該是優雅進餐的餐廳,椅套上印刷的口號卻實在嚇人,是這么寫的:進餐帶套,一防傳染,二防被盜。凡訴諸文字的東西,一般說來,自然就會考慮一點對稱與壓韻,藝術感染力什麼的,上海卻不管這些,文字個個都砸到實處,要叫你懂得害怕,要叫你明白人人都在覬覦你的錢。這就是上海的春夏秋冬,是日復一日的上海日常生活了。上海人生活得是如此本位,對於政治與社會體制與貪污腐敗,就是不像其他城市的人群那么關注與激烈。上海人清醒客觀的很,懶得怨天尤人,要的只是自己兢兢業業地操持自己的日子,所有的日子串連起來即是自己的命運。可以想見,物價再漲,世道再亂,上海人的日子,也會過得穩妥,很難發生饔飧不繼的問題。一日三餐是安定團結的最基本保證,既然都可以把握在自己手中,上海人自是心平氣和的了。於是乎,上海的溫然怡和之氣,也就由千家萬戶,不謀而合,點點滴滴地發生與散發,成為了上海這個城市的文化基調。
上海的文化基調,走馬觀花的人大都有誤解,似乎上海就是中國的燈紅酒綠,花花世界,享受生命極盡奢靡。世面上有一些文字,大都也是上海的舊時洋樓,今日的酒吧,起死回生於新舊時代之間的爵士樂,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大街的紳士,小巷的碧玉,浦江兩岸的異國建築與不夜城的雷射燈。這是上海,卻不僅僅是上海。這在上海在著有著,卻不能代表上海。人類的生活形態與意識形態,本質上,不以地域空間劃分,而以階級等級劃分。無論是上海,還是巴黎,還是非洲,還是阿拉伯,富有階級都擁有同樣的物質,因此形成了他們同屬的世界形態。這個形態一律都是豪華的,高級的,奢靡的,藝術的,享樂的,這是一個以物質文明的最好為原則的形態,決不獨獨是上海。上海是上海人民的,人民是指一個絕大多數的群體。是他們創造並發展著上海這個城市最本質的東西:血肉,面貌,語言與生活方式。他們最善於為個體生命營造安身立命之所,安穩與實惠,是支配他們行為的根本宗旨,他們善於面對現實的態度,無疑形成了上海的生存哲學與主義,在中國獨樹一幟。
也許你會嫌上海人說話行事太嚴謹,太精明,太實在,太清楚也太囉嗦和太綿長,密密匝匝,嘀哩嘟嚕,沒完沒了,不留空隙,缺少飛白,那你就得去武漢這樣的城市。到湖北去,到四川去,到東北去,到西北去,到山更高水更遠的地方去。武漢大街上的標語,長的是:明日拆遷實無奈,今日揮淚大出血。短的只有兩個字:瞎賣!更有多情博愛的:本店一律跳樓價!朋友,只要你來,我就為你跳樓。無論是瞎賣,還是揮淚,還是跳樓,文字里都透出瘋狂,寫字人的骨子裡頭,都是激情蕩漾的,完全是一種不顧現實的態度,都可笑,可恨,也可愛,看了叫人牙痒痒。原來上海才是關懷人生的冷暖溫飽的,上海才是一個溫情的市民城市,武漢到底總是江湖的,動不動就是雅興一來詩下酒,豪情一去劍贈人;動不動就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動不動就是革命自有後來人,砍頭只當風吹帽。激情過後呢?剩下的漫長時日呢?卻還是上海的現實主義來支撐才有國富民強的可能。對於現今的中國,對於現今許多煩躁不安、心氣不順的中國人,對於那些時時刻刻有可能變成亡命之徒的迷亂者,上海的現實主義的確是好的呀。
上海的現實主義不是鹿茸,不大補;不是大黃,不大泄;不是嗎啡,不麻醉;不是罌粟,不痴狂。上海的現實主義是冬蟲夏草,性味平和,是中國的溫補,既補內虛,也補外躁,還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這是我學過醫的毛病,喜歡亂開處方。

作品鑑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我們寫文章就要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老舍先生曾說:“同是用普通的語言,怎么有人寫得好,有人寫得壞呢?這是因為有的人的普通言語不是泛泛地寫出來的,而是用很深的思想、感情寫出來的,是從心裡掏出來的,所以就寫得好。別人說不出,他說出來了,這就顯出他的本領。”(老舍《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
本文中,池莉從清明掃墓、職業的選擇、街邊的標語等細節,高度褒揚著上海的現實主義。安穩與實惠,是支配上海人行為的根本宗旨。物質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花費到什麼程度,手指縫都捏得出分寸”。他們兢兢業業地操持自己的日子。通過與中國其他城市的對比更能發現,“原來上海才是關懷人生的冷暖溫飽的,上海才是一個溫情的市民城市”。?
最後,有過從醫經驗的池莉妙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和排比,把上海的現實主義比作“冬蟲夏草,性味平和,是中國的溫補,既補內虛,也補外躁,還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整篇文章不言技巧,卻又處處能顯示作者對人生經驗的提煉和感悟。
怎樣讓自己的文章有獨特的視角,寫出常人不及的新鮮感呢?通過借鑑這篇文章不難發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能夠靜的下心來觀察生活。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我要記錄一個奇遇。記錄某個時刻的悄然而至。就是這個深秋的一天,清晨的某一刻,我在細膩的秋雨聲中慢慢醒來,仿佛一滴水珠子。”練就一雙能夠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的眼睛。為了更能讓讀者看清事物的特徵,可以採用對比的方式,用熟悉的事物來說明陌生的事物。

作者簡介

池莉,當代作家,湖北仙桃人, 1957 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74 年高中畢業,為下放知青; 1976 年就讀於冶金醫專, 1979 年畢業,任職於武鋼衛生處流行病醫生。 1983 年參加成人高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成人班,就讀於漢語言文學專業, 1987 年畢業,任武漢市文聯《芳草》編輯部文學編輯。 1990 年調入武漢文學院,為專業作家。 1995 年,任文學院院長。 2000 年,任武漢市文聯主席。 1979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說《煩惱人生》、《不談愛情》等,長篇小說《來來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隨筆集多部。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十月》、《當代》、《小說月報》等各種文學獎 50 餘項。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電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