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測繪志

上海測繪志清道光二十三年編寫的測繪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測繪志
  • 編寫時間:清道光二十三年
目錄,大地測量,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大地測量
第二篇地籍、地形測量
第三篇地圖編制
第四篇城市建設測量
第五篇工業、交通、水利測量
第六篇海洋測繪
第七篇儀器、設備
第八篇教育與科研
第九篇機構與管理
第十篇人物
專記 附錄
編後記 《上海測繪志》編纂、審定、驗收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大地測量

概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政建設的興起,逐步開展了大地測量。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及華界分別測設了導線網、三角鎖和小三角網。至民國19年(1930年),已形成了多個相互獨立的坐標系統。
鹹豐十年(1860年),在黃浦江張華浜岸邊設立水位站觀測水位。光緒二十六年,根據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871~1900年)水位站30年的水位記錄資料確定吳淞零點高程基準,接著陸續在長江口南岸、黃浦江兩岸沿線及公共租界開展水準測量。至民國26年,先後測設水準路線14條。其間還分別在張華浜和佘山建立水準基點,作為吳淞高程系的起算點。
同治十一年,徐家匯天文台開始用近代方法進行天文觀測,繼而測時、授時。光緒二十一年測設中國第一個重力點,並在民國15年和22年兩次參加國際經度聯測。光緒二十六年佘山天文台開展天體照相測量。光緒三十至三十四年開始進行與地震研究有關的地磁和重力測量。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全市大地測量陷於停頓。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地政局整理並重新測設了戰前的小三角網,上海市工務局也開始測設各區基本導線。同時,還開展中心城區的水準測量,並逐步擴展到全市。此外,又與上海浚浦局協作,重測了從佘山水準基點經外灘公園水準點至張華浜基點的線路水準。
新中國建立後,上海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測量、天文、重力、地磁等測量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測繪處開展全市三角測量,控制面積達600多平方公里,首次統一了全市平面坐標系統。之後,又隨著市境的擴大和各項工程建設的需要,擴展、改造、重建上海市的城市三角網,覆蓋面積達到8000餘平方公里。1950~1956年上海市工務局(後稱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勘測隊先後複測全市水準路線5次。1953年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測量總隊(原市地政局測繪處)也參與上海市的精密水準測量。1956年,上海市規劃建築管理局測量總隊(原市房地產管理局測量總隊)遵照市政府規定,擔負起全市的水準測量任務,水準測量的範圍逐年擴大,至1959年,已擴展到市郊各縣境內,組成10個環的水準網,覆蓋面積達5000多平方公里。1963年,上海市城市建設局測量總隊(原市規劃建築管理局測量總隊,以下從1953年起,其沿革名稱統一簡稱市測量總隊)與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二大隊(以下簡稱水文地質二大隊)合作,將全市水準測量與地面沉降監測結合起來進行,並埋設若干基岩標,測設一等水準。
50~60年代,徐家匯觀象台(徐家匯天文台)除參加第三次國際經度工作聯測外,主要致力於常規天文測量。70年代初開展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研究與測試,包括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衛星都卜勒定位和人衛雷射測距(SLR)、全球定位系統(GPS)等。1994年在東佘山山麓設定了國際GPS基準點。
1955~1990年,由國家組織,在上海進行了3次基本重力點的測設。上海市地礦局也在境內測設了覆蓋全市的Ⅱ級區域重力網點16個。地震預報工作在繼續進行地磁觀測的同時,分別於1970年和1976年新增固體潮、海潮觀測和基岩標的重複水準測量。1977年又新增定點定時的重力值觀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