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於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招生運行。學院由上海海洋大學與中國水產總公司聯合發起。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學科方面在國內同類高校具有領先優勢,特別是海洋捕撈學專業。到2016年12月為止,遠洋漁業學院已畢業本科生5屆,進入遠洋漁業企業共37人,約總數的35.6%;已畢業碩士畢業生2屆,進入遠洋漁業企業共8人,約占總數的22.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
  • 簡稱:漁業學院
  • 創辦時間:2012年
  • 所屬地區:上海
  • 類別:水產類
  • 類型:農業
  • 專業:捕撈學
學院簡介,專業設定,科學研究,地圖信息,

學院簡介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出資,以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會等組成的理事會形式進行管理,是特色鮮明、符合套用型人才的一種新模式。
2006年起,上海海洋大學與中國水產總公司聯合發起,並多次與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中國遠洋漁業協會溝通,商談培養遠洋漁業急需的套用型人才的新模式,籌備組建遠洋漁業學院事宜。高校與企業、行業協會聯合培養遠洋漁業專業人才這一創新性倡議,得到了農業部主管領導的肯定和大力支持。遠洋漁業學院於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招生運行。
學院組建了漁具裝備、漁情預報等6個學科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承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62項,開發了遠洋新資源和新漁場11個,自主研發了LED集魚燈、就魚自動釣機、大型拖網網板和秋刀魚捕撈整套裝備等,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全球漁海況信息服務系統,在大洋性柔魚類和秋刀魚資源開發、大型中層拖網技術、鮪魚高效捕撈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獲省部級和行業科研獎勵5項;發表學術論文129篇;獲得專利58項、軟體著作權26項;出版專著17本;與企業合作制定企業標準32項。中心將主要針對遠洋漁業的共性關鍵基礎問題,重點開展新資源和新漁場開發、漁具裝備研製、漁情預報等3個領域和方向的技術研發,為加快遠洋漁業領域高新技術及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套用和轉化,實現我國遠洋漁業捕撈技術水平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專業設定

面對遠洋漁業專業人才的多層次需求,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學院從不同的職業定位出發,為不同人員量身定做一年制職業技能培訓、三年制專科、2+2本科、2+1專業學位碩士等四種培養模式。本科生採取2+2模式,主要培養高層次的遠洋漁業管理人才、經營人才。
到2016年12月為止,遠洋漁業學院已畢業本科生5屆,進入遠洋漁業企業共37人,約總數的35.6%;已畢業碩士畢業生2屆,進入遠洋漁業企業共8人,約占總數的22.6%。一些留在遠洋漁業企業工作的同學,在一些重要崗位進行鍛鍊,並作為遠洋漁業事業的接班人培養。

科學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是國內建設最早、學科最齊全、綜合技術力量最強的從事遠洋漁業研究的單位,主要從事漁業資源學、漁場學、漁具漁法、海洋漁業遙感等領域的研究。學校在遠洋漁業領域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遠洋漁業資源探測(新資源和新漁場開發)
該領域重點開展遠洋漁業新資源和新漁場的開發,同時主要研究魷魚、鮪魚類、南極磷蝦和中上層魚類等重要捕撈對象的生物學特性、生活史時空分布、種群數量變動及規律、漁業資源評估及管理策略風險評價、基於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等,為合理捕撈和生產安排,以及可持續開發漁業資源提供基礎。該領域的優勢在於本研究基礎具有深厚歷史沉澱,國內優勢明顯。90年代以來,先後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海域對大洋性魷魚、鮪魚和中上層魚類資源調查與開發。進入21世紀後,對東太平洋竹筴魚、南極犬牙魚、北太平洋秋刀魚等進行探捕和生物學調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大洋性經濟種類的資源分布、生物學特性等;跟蹤學科發展方向,開展基於生態系統的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風險策略的研究,使本學科研究方向處在國內領先地位。
高效漁具漁法
該領域主要開發適合我國漁船和捕撈對象的高效捕撈工具和技術,包括防止海鳥和海龜等誤捕的生態友好型捕撈技術,節能生態型LED集魚燈的研製及其套用等。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季星輝教授等針對西非拖網作業單產不穩定等問題,分析研究西非海域和捕撈對象的特點,研製成功雙支架拖網漁具漁法,使產量提高了50%以上,被我國西非捕魚船隊普遍採用。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上海海洋大學魷釣課題組對大洋光誘魷魚釣作業技術、水下燈裝置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成果迅速推廣,推動著我國魷釣漁業的可持續發展;90年中期以來,許柳雄、宋利明等教授,從事三大洋的鮪魚漁業技術研究,有效地開發了高價值魚類,確立了中國遠洋漁業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以張敏等教授為代表的課題組,成功設計了適用於大洋性竹筴魚捕撈的漁具漁法,為上海和全國大洋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
漁情預報技術
該領域主要研究魷魚類、鮪魚類和中上層魚類等重要捕撈對象洄游分布、漁場形成物理環境條件,利用海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展海洋環境與資源變動、漁場分布之間關係,建立漁情預報和海況信息服務系統,為實現我國遠洋漁船的精準捕撈提供技術保障。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本學科30多名教師直接參與遠洋漁業科學研究的第一線,承擔全國性魷魚、鮪魚和竹筴魚等漁業的漁情預報工作,建有國內水產高校中一個地面接收站(NOAA,MTSAT和MODIS)。同時,密切與國外高水平研究機構合作,與美國NOAA成立了中美海洋遙感及漁業信息研究中心。結合我國遠洋漁業重要捕撈對象,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手段,開展了資源漁場與海洋環境、種類棲息地等方面的研究,為遠洋漁業漁情預報等提供基礎,為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重要的技術平台。開展了北太平洋柔魚、西南太平洋阿根廷滑柔魚、東南太平洋莖柔魚、三大洋鮪魚等的漁情預報工作,通過每周發布一次漁情信息,實現了業務化運行。

地圖信息

地址:元鼎路與吳淞路交叉口南2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