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董局
- 外文名:Board of directors
- 地點:舊上海法租界
- 機構性質:市政組織
- 別名: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一般指本詞條
上海道台也只得發布告示同意法國方面擴界,是為法租界第一次擴界。此次擴界後法租界面積增長到1124畝。1866年7月法國外交部制定《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組織章程》,本來規定各國領事不得在沒有法國領事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法租界抓人,在受到各國...
公 董 局 總 董 府 邸 公董局總董府邸在當時上海的法租界里,其造型有點像美國華盛頓的白宮,因此,有人稱之為“小白宮”。公董局相當於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簡介 早在1860年太平軍東進上海...
《上海法公董局公報》是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編輯出版的刊物,刊載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租界內政治、經濟、文化等,是研究法租界歷史、法租界文化與上海現代性乃至上海城市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欄目方向 《上海法公董局公報》...
總董官邸即上海原法租界公董局總董(法租界內最高權力者)官邸,在上海汾陽路79號住宅。汾陽路79號住宅 上海汾陽路79號住宅,原是法租界公董局總董(法租界內最高權力者)官邸,建於1905年,因為綠色草坪上坐落的白色宮殿造型頗像...
1862年5月1日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獨立性,法國駐滬領事愛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1862年8月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 1862年11月 上海自由市計畫 由在滬外國商人提出,主要...
衡山路始建於1922年,曾與上海市著名的榮樂東路、南京東路齊名,由法公董局修築,是法租界著名的貝當路,1943年10月更名為衡山路,整條街全長2.3公里。衡山路南接商業中心徐家匯,北鄰時尚購物街淮海路――是兩大繁華區域間的幽靜...
上海開埠後,隨著租界的設立和發展,來滬外僑人數持續增長。1843年底居住在英租界內的外僑只有26人,19世紀末已有7000人左右,至1936年則達到近6萬人,同年在租界內定居的華籍居民也近160萬人。186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
康平路是中國上海市徐匯區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起高安路,西至華山路,中間與吳興路、宛平路、餘慶路、天平路4條南北向道路交匯。基本介紹 康平路,192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以法國僑民名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聯合,自設公董局。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併,統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擴張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擴展,面積擴展到33503畝(22平方千米),東面擴展至周家嘴(今...
同年9月,任法租界公董局臨時華董顧問,1929年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通過結交金融界徐新六、陳光甫、唐壽民等著名人士,他的銀行業務頗為興旺。1930年起,杜月笙在...
9月,杜月笙擔任法租界公董局臨時華董顧問。民國十八年(1929年),杜月笙升任法租界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同年,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通過結交金融界人士徐新六、陳光甫、唐壽民等,使得他的銀行業務頗為...
上海四明公所舊址在南市區人民路,清嘉慶二年(1797年)創建,是旅滬寧波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行會組織,北部為寄樞處和義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開闢法租界後,公所被劃入租界範圍。法租界公董局一直覬覦這塊土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
它是橫貫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條主幹道,1900年由法公董局興建。重慶路以東位於當時剛剛拓展的上海法租界內,形成華人商住區,多石庫門裡弄住宅;以西屬於越界築路,那時還是鄉村地帶,1914年也被圈入上海法租界,到1920年代附近一帶形成大...
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南海路。1945年改名建國西路。歷史淵源 民國元年(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闢築,名靶子路(Route Range),又名打靶場路(Rue du Champ de Tir)。民國9年(1920年)以旅滬法僑名改名福履理路(Route...
陸伯鴻是第一批進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市政當局)的5名華人董事之一。1927年1月15日,在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發生大革命的形勢下,法國駐滬總領事那齊任命陸伯鴻等5名華人為公董局臨時委員會委員,成為上海2個租界中最早的華人董事(...
民國3年(1914年)法公董局越界修築,名法華路。民國7年以法國將領名改名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民國32年改名大興路。民國34年改今名。開闢 1914年,上海法租界向西擴展,取得大片新租界後,法租界公董局填沒南長浜,興建;俄該路...
1872年,隻身東來香港,第二年轉到上海,在沙遜洋行供職。1886年,與一名中法混血,篤信佛教的煙花女子羅迦陵結婚。1887年,擔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1898年,又改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1901年,脫離沙遜洋行獨立創辦哈同洋行,專營...
為紀念他,法租界公董局就將此路命名為Rue Massenet ——即馬斯南路。周邊包括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南有天主教聖伯多祿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和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東有法國學堂(今科學會堂)等...
2002年4月27日被調整為上海市紀念地點。舊址在南市區人民路,清嘉慶二年(1797年)創建,是旅滬寧波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行會組織,北部為寄樞處和義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開闢法租界後,公所被劃入租界範圍。法租界公董局一直覬覦這塊...
上海民間流傳:“上海道台一顆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民國四年(1915年),任聯華總會董事與上海總商會會長,兼全國商業聯合會會長、《新聞報》董事、英商平和洋行買辦。1926年9月2日,朱葆三在上海病逝,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破例命名...
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租界當局商議在四明公所義冢地上開築寧波路和西貢路,要求公所遷墳讓地。四明公所董事據理力爭,建議改道另築,願意購地以供築路,並承擔一切費用,同時籲請上海道及法國駐滬領事出面調停。但法租界公董局態度...
法國學堂(École de France),現為上海科學會堂一號樓,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47號。該建築最初建造時為上海法國總會會址,後改建成法國學堂。簡介 建築由法租界公董局建築師萬茨和博爾舍倫設計,姚新記營造廠承建,1917年完工。整體...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法租界公董局決定把這塊土地建為公園。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30日,公園對外開放,為紀念民國29年在抗德戰爭中陣亡的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原外交官蘭維納,定名為蘭維納公園。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
近代上海的路名,即今天的上海市衡山路。於1922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東北起於今天的桃江路接寶建路Route Pottier(今寶慶路),西南至華山路和肇嘉浜路交會處,全長2046米。當時沿路為高級住宅區,綠化水平居上海前列,多花園洋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