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

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一般指本詞條

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上海政法學院紀錄片學院(原文學院),同時掛牌紀錄片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上述兩個學院由三個一級學科組成,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學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與傳媒學院
  • 簡稱:文院
  • 創辦時間:2009年
  • 學校地址:非法學樓A5
  • 專業數:3個
  • 掛牌:紀錄片學院
  • 院長:戴元光
  • 紀錄片學院:高峰教授為名譽院長
歷史沿革,院系概況,紀錄片學院,專業設定,人才培養基地,科研成果,師資隊伍,

歷史沿革

1986年,由學校公共基礎部改建成社會科學系。
1993年,隨學院併入上海大學。
2004年,隨學院獨立建制。
2006年,招收文秘一個高職專業。
2007年,招收新聞學一個本科專業,文秘一個高職專業。
2008年,招收新聞學、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專業,文秘一個高職專業。
2009年,從原社會科學系獨立建制,成立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
(社會科學系保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2009年,招收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兩個本科專業,文秘一個高職專業。
2010年,2011年同上。
2012年,更名為上海政法學院文學院
2012年,招收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
2013年,更名為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2013年,招收新聞學(法制新聞)、新聞學(紀錄片)、漢語言文學三個專業方向。
2014年,招收新聞學(法制新聞)、廣播電視學(電視紀錄片)、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專業。
2014年,掛牌上海政法學院紀錄片學院
2014年,成功申報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5年,招收專業調整為廣播電視學(卓越紀錄片人才培養試點班)、新聞學(卓越法制新聞人才培養試點班)、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產業方向)三個專業。

院系概況

文學與傳媒學院(原文學院),同時掛牌“紀錄片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上述兩個學院由三個一級學科組成,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學專業。
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學院共有教職工31人,專任教師2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博士14名,研究生以上學歷達90%。學院從2006年開始招生,現有在校生428名。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已累計投入建設經費近1200多萬元,建有新聞采編實驗室、新聞攝影實驗室、電視演播中心、非線性編輯實驗室、文秘實訓室、多媒體實驗室和電視紀錄片創作平台。文學與傳媒學院、紀錄片學院實行師資共享,教學資源共享。

紀錄片學院

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從事電視紀錄片本科教育的新型學院。本著影視藝術“類型化、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的辦學思想,紀錄片學院以超前的理念和務實的態度,聚集了學界、業界優秀的電視紀錄片專業和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力量;設定了既遵循影視藝術創作規律,又緊跟國際潮流的紀錄片和電視編導教學、實訓課程,走出一條具有創新意識、突出專業特點和技能、提升人文精神和追求藝術品格的教學新路子。紀錄片學院的部分課程實行 “雙師制”、“雙語制”教學模式,以創新的思想和姿態,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教學與發展新課題。紀錄片學院在廣播電視學專業設立了兩個方向:電視紀錄片方向、電視編導方向。

專業設定

2015年招生專業
1.廣播電視學(電視紀錄片方向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試點班)
培養目標:本專業是為適應現代社會電視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旨在培養對紀錄片事業充滿熱情,具有影視藝術潛能和強烈歷史與現實責任感的紀錄片人,培養既具備良好政治素養和政策分析水平,又掌握電視紀錄片創作能力,能夠獨立策劃和創作電視紀錄片的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廣播電視學概論、影視語言、電視紀錄片導演、新聞攝影、紀錄片攝像及特殊視覺設備套用,電視採訪、紀錄片的敘事與寫作、電視照明技術、紀錄片錄音與聲音設計、紀錄片後期製作、視覺藝術、中外經典紀錄片賞析、紀錄片創作、影視人類學、電視紀錄片選題策劃與行銷等課程。部分課程實行“雙師制”、“雙語制”教學,即中外專業教師與媒體紀錄片專家共同承擔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就業前景:就業面寬廣,面向電視傳媒、網路電視、電視欄目、影視製作公司、文化傳播機構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電視采編、紀錄片策劃、紀錄片創作和製作等工作。
2.新聞學(法制新聞方向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試點班
培養目標:本專業是法學和新聞傳播學在相互融合、滲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新興的(交叉性)綜合性、套用性學科。培養目標突出“複合型、套用型和多層次”的人才培養要求,有關寫作、攝影、攝像、多媒體製作報告等傳播技能的課程占有較大比例,並使學生具有新聞傳播、法律、政治、文學、信息技術、新聞實踐操作能力融為一體的知識結構,既有新聞傳播學的博聞靈動,又有法學的嚴謹周密,更有社會學、政治學的宏闊深刻;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理性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踏實勤奮、嚴謹理性等優秀素質,今後能夠從事電視台、廣播電台、報刊雜誌,出版機構等有關法制欄目的設計與編排,以及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法律事務工作。
主要專業課程: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學史、外國新聞學史、法制新聞節目製作、大眾傳播學、廣播電視學概論、新聞攝影、新聞編輯與評論、新聞採訪與寫作、網路新聞學、新聞心理學、民法學、憲法學等。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就業前景:面向廣播、電視、報社、網路、雜誌、書籍等從事法制新聞報導、宣傳、節目製作以及在政法系統等政府部門從事法治新聞的製作、發布、宣傳及相關工作。
3.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產業方向)(本科)
培養目標:該方向是在傳統中文專業基礎上,回響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對文化創意人才需求而設立的新型套用文科專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該專業構建了有特色的“文創結合,突出實踐”專業發展的實踐模式:一是“文創結合,凸顯套用”的人才培養機制;二是“多維立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三是“一體兩翼”的專業課程體系(一體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兩翼是創意寫作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通過專業特色定位和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最終實現“一文雙能”(一文是具備較為深厚的人文修養,“雙能”是優秀的創意寫作能力和文化產業管理能力)人才培養目標。
主要專業課程:文學理論、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創意學、文化產業管理與實務、文化經紀、廣告策劃與創意、創意寫作、辦公室管理、美學通論、基礎寫作等。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就業前景:本專業直面國家振興文化產業戰略,工作面廣、渠道寬、空間大,就業前景良好。
調整的專業
2013年招生,2014年不招的專業有:新聞學(紀錄片方向)
文學院官網內的專業:廣播電視學(電視編導方向)
2014年招生,2015年調整的專業有:廣播電視學(電視紀錄片方向)調整為廣播電視學(卓越紀錄片人才培養試點班),新聞學(法制新聞方向)調整為新聞學(卓越法制新聞人才培養試點班)
擬增設新專業
2015年,我校申報的專業為廣播電視編導(紀錄片方向)。

人才培養基地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公布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名單的通知》(滬教委高[2014]35號),經學校推薦、專家答辯評審等程式,共有14所高校申報的基地被確定為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我校名列其中。
此次我校申報的基地類型為套用型、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主要依託新聞學專業,由文學院院長戴元光教授擔任基地負責人,旨在培養具有全媒體業務技能的套用型、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培養基地建設周期為4年,即2014年6月到2018年5月。上海市教委將開展中期評審和驗收檢查,建設期滿經評審驗收合格的基地,授予“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稱號。
我校將進一步完善培養基地實施方案,以提升相關本科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建設內容,探索和創新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新聞傳播學類本科人才教育培養質量。
序號所在高校基地類型基地依託專業基地負責人
1
復旦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黃瑚
2
華東師範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嚴三九
3
上海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許正林
4
上海交通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傳播學
李本乾
5
上海外國語大學
國際型
廣播電視學
姜智彬
6
東華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傳播學
王梅芳
7
上海財經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林暉
8
上海體育學院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杜友君
9
上海師範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廣告學
金定海
10
同濟大學
國際型
廣播電視學
王荔
11
華東政法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范玉吉
12
上海理工大學
套用型、複合型
傳播學
任健
13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國際型
新聞學
曹懷明
14
上海政法學院
套用型、複合型
新聞學
戴元光

科研成果

文學與傳媒學院省部級以上科研、獲獎項目一覽
主持人申報項目或著作名稱立項課題或獲獎著作名稱
祁志祥教授
中國古代美學史的重新解讀
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祁志祥教授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祁志祥教授
中國美學通史
2010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祁志祥教授
中國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啟蒙
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祁志祥教授
人權入憲的歷史回顧及意義評估
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祁志祥教授
鄧小平人學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
上海市社聯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徵文優秀論文獎
祁志祥教授
中國美學原理
第十六屆晉版優秀圖書評獎活動一等獎
祁志祥教授
中國美學原理
第十屆華北地區優秀教育圖書評獎活動三等獎
連淑芳教授
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生命教育中健康情緒的階梯訓練模式研究
200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研究課題
連淑芳教授
內隱刻板印象的實驗研究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004上海市教委研究項目
連淑芳教授
女大學生就業弱勢改善的內隱認知研究
2010年度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學研究項目
李有亮教授
套用型創新人才與人文素質教育
2008年度上海市高教學會研究項目
丁世潔教授
公安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1996年河南省教育委員會項目
丁世潔教授
立法語言研究
1998年河南省科技廳項目
丁世潔教授
公案文學大系
1999年河南省教育委員會項目
丁世潔教授
犯罪信息識別
2000年河南省規劃辦項目
丁世潔教授
政治文明建設研究
2004年上海市政治文明辦公室項目
丁世潔教授
信息接受中的模糊語言
1993年河南省高教學會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丁世潔教授
警察語言藝術
1995年第二屆全國公安系統優秀教材二等獎
丁世潔教授
公安套用寫作教程
第二屆全國公安系統優秀教材二等獎
丁世潔教授
新編公安套用寫作
2000年第三屆全國公安系統優秀教材二等獎;
丁世潔教授
文學鑑賞論綱
1998年河南省教育廳優秀著作獎;
王文軍教授
抗戰時期上海的散文及其研究
2002年上海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王文軍教授
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報告文學研究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
王文軍教授
工業文明與報告文學——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為研究中心
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研究項目
王文軍教授
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對司法行為負面報導規範的研究
2010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
沈海波副教授
文軌《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校理與研究
20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
常立霓副教授
東乾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變異
2008年度教育部研究課題
常立霓副教授
東乾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變異
2009年度上海市教委課題
杜慧敏副教授
晚清小說期刊譯作研究
2006年度上海市教委課題
杜慧敏副教授
晚清小說期刊譯作研究
2007年度教育部課題
牛競凡副教授
程抱一與中法文化對話之研究
2006年度上海市優秀青年基金項目
牛競凡副教授
程抱一研究
2006年度教育部課題
胡華副教授
語言學視界的《職業漢語教程》
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課題
趙微講師
立法語言情態研究
2006年度上海市教委課題
趙微講師
外國品牌名和商標名中文翻譯研究
2008年度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課題
趙微講師
法治新聞報導語篇研究
2007年度上海市司法局研究課題
馬洪亮老師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下我國體育法治體系完善的研究
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選拔優秀青年基金課題
馬洪亮老師
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構建的研究
2009年度上海市高教學會課題

師資隊伍

學院領導
院長 戴元光
黨總支書記郭斌
副院長 李有亮
新聞學-法制新聞專業負責人: 孫 藜
廣播電視學-電視紀錄片專業負責人: 高宏明
教師: 戴元光 丁世潔 高宏明 孫 藜 杜慧敏 戴 楠 錢季平
孫 健 陶文靜王文軍趙 微姚 涵於紅梅 鄭 躍
中文專業負責人 :張永祿
教師: 常立霓 馮浩文 胡 華 李有亮 沈海波 張永祿
孫 超 談 青 謝 彩 朱 凱
藝術教研室 曾 嶸 郭麗娟
學生工作辦公室 劉逸君 魏洲陽
教學秘書李衛民
行政秘書 李霄晨
紀錄片學院客座教授
央視副台長、中央新影集團總裁、博士生導師、高級記者高峰教授為紀錄片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
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王紀言教授,
中央電視台著名紀錄片導演、高級記者、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孫增田教授,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高級記者童寧先生,
新華通訊社電視中心主任、亞太電視台台長、高級記者趙鵬先生,
內蒙古電視台漢語衛視副總監、高級編輯明華女士,
廣東電視台新聞中心節目總監、高級編輯陳向麗女士,
甘肅電視台總製片人劉省平教授,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鴻雁先生,
美國影視藝術學者、上海電視台英語頻道主持人Steven Weathers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