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犯罪時空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

上海市犯罪時空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

《上海市犯罪時空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是依託河海大學,由嚴小兵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犯罪時空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嚴小兵
  • 依託單位:河海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犯罪地理學將犯罪研究的焦點從“人”轉至“地點”,以“動機、機會、監控缺失”三要素的時空重疊解釋犯罪空間形成,極大地拓展了傳統犯罪理論視野。然而,既有理論卻未回答“三要素是如何重疊一起?”這一關鍵問題,即缺少對三者時空重疊過程和機制的分析。為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的警務數據為基礎,基於多種空間分析方法,首先研究上海市犯罪的時空格局;其次,以空間的“物理性、社會性、鄰域性”對犯罪生成三要素的“動機、機會、監控”交叉影響為邏輯起點,提取犯罪影響因子,並通過多種計量模型進行檢驗,確定有效因子;最後,在此基礎上,以“機會、監控”因子為基礎確定城市客觀空間,建立“客觀—主觀空間互動”模型,從犯罪實施者的角度,研究犯罪實施者如何認知和利用空間,導致“動機、機會、監控缺失”三者重疊的過程和機制,並將模型置於巨觀、中觀、微觀的層面上進行檢驗,以確定其有效性,從而拓展城市犯罪空間的形成機制,彌補既有研究之不足。

結題摘要

犯罪治理是犯罪地理研究在實踐層面上的最終落腳點。為了科學治理城市犯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思路需要向具體領域深入和細化。犯罪空間及形成機制的研究,是決定警力資源分配、社區參與、刑事防控、環境設計、犯罪預防的關鍵所在。西方犯罪地理研究在犯罪空間形成、分布以及解釋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國外的理論和方法是否適用於中國這個具有特殊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快速發展中的大國,需要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予以驗證。如此才能推進符合我國國情的犯罪地理研究,促進相關理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和創新。 項目以犯罪空間為起點,以犯罪空間解釋為落腳點,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犯罪規律,構建了新的分析框架和解釋模型。首先,基於多種方法和多渠道數據,探索了上海市城犯罪時空規律;其次,將“犯罪空間”置於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構建“社會—空間”分析框架。以“社會轉型”、“空間重構”、“犯罪因子”、“犯罪分布”為中心節點,通過回答“社會轉型如何重構城市空間”、“空間重構如何影響犯罪因子”、“犯罪因子如何影響犯罪分布”三個關鍵問題,建立從社會轉型到犯罪分布的邏輯過程,連線城市犯罪研究的社會根源和空間表征。從而,掌握轉型的社會變化與犯罪分布演變之間關聯。最後,構建“客觀—主觀空間互動”模型,以解釋城市犯罪時空分布以及時空差異的形成機制,將城市犯罪空間的解釋,從空間因素、社會因素拓展到心理因素。 “社會—空間”分析框架,上承巨觀社會根源,下啟微觀犯罪分布,將傳統犯罪空間解釋拓展至社會轉型;“客觀—主觀空間互動”模型,通過研究犯罪者的空間決策機制,將傳統犯罪解釋拓展至心理層面。兩個模型的提出,共同形成了城市犯罪空間解釋的“空間”、“社會”、“心理”綜合因素,並且能夠整合“空間”、“社會”、“心理”的互動和關聯,拓展了傳統犯罪空間解釋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