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洋涇中學

上海市洋涇中學

上海市洋涇中學,民國19年創辦,抗日戰爭期間改為私立江東中學。民國35年洋涇鎮私立洋涇中國小併入,設為分校(1954年獨立,改為建平中學)。民國36年秋,購置朱家灘現址。1959年被定為市重點中學,1978年改為區重點中學,2006年又被改為市重點中學。占地35605平方米,建築面積10308平方米。1992年有初、高中班級28個,學生1422人;教職工203人,其中教師107人,中、高級職稱分別為80人和24人。

學校倡導“勤勞、淳樸、尊師、守紀”校風,教風嚴謹,學生刻苦學習,熱愛勞動。50年代話劇隊、合唱隊、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組均具有特色。60年代各類文藝社團、活動小組有258個。1956~1957年,《人民日報》、《文匯報》、《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等報刊曾作專題報導。1960年,被評為市文教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80年代課外活動和選修課門類眾多。1982~1992年2次被評為市、區文明學校,還被評為市、區科技、體育先進集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洋涇中學 
  • 外文名:Shanghai Yangjing High School 
  • 簡稱:洋涇中學 
  • 創辦時間:1930年秋 
  • 類別:公立高級中學
  • 屬性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 主管部門: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局 
  • 現任領導:校長:王海平
  • 校訓:負責 
  • 校歌:《紅日涌東方》 
  • 校慶日:10月中旬 
  •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路111號 
  • 主要獎項:上海市教衛系統文明單位 
    上海市行為規範示範學校 
    上海市藝術特色學校 
  • 知名校友陳天橋、丁丁
  • 占地面積:35878平方米
  • 建築面積:18443平方米
學校簡介,地理位置,學校資源,歷史沿革,學校創立,戰爭年代,重建家園,學校改造,初有成就,精彩活動,理念,社團活動,辦學目標,辦學優勢,校歌,學校榮譽,抗戰遷址,歷史簡介,

學校簡介

地理位置

學校坐落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心,學校占地35878平方米,建築面積18443平方米,綠化面積10360平方米。

學校資源

學校有理化生、雷射、光信息套用、原子能科學、機器人、創造發明、植物栽培、全息攝像等實驗室、專用教室40餘個,教室內根據高考考場標準。安裝高清攝像機和聲音探測器,。學校體育場館齊全,有25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兼軟質人造草足球場一座,塑膠籃球場4片、排球場若干。學校環境幽靜、安寧,四季怡人。

歷史沿革

洋涇中學創辦於1930年秋,系當時浦東地區唯一的一所市立中學。創辦人張載伯,任第一任校長。

學校創立

初創時,因缺少辦學資金,連最基本的校舍亦無一間,借用震修國小(後為 浦東新區 第二中心國小校址)西北角的一幢二層樓房及北面的一幢平房辦學,兩幢房子的西面有廊檐相連。二層樓房作教學用房,平房作宿舍,與震修國小 同門 進出。校舍中間是共用的操場,與南面的震修國小 遙遙 相望。因借用的校舍坐落在震修支路上,屬浦東洋涇區所管轄,故把 校名 定為“洋涇初級中學”。教職員工共十餘人。任課教師多由當時浦東地區知名學者兼任,或聘請浦東工務局工程師擔任,師資力量強。校長張載伯曾東渡日本訪問,教務主任兼班主任 張楚 雲曾任惠南國小校長。

戰爭年代

1937年“八·一三”淞滬之戰爆發,日寇炮擊浦東地區,教學用房被毀,上海市社會局命令停課輟教,學校遂搬遷到浦西租界。初假馬浪路通惠國小(今馬當路217號馬當路國小)過渡,易校名為“私立江東初級中學”,設3個班級。1938年2月,又搬遷至 九江 路美最時大樓(今九江路210號),增設2個班,租賃 福州路 科學大樓(今福州路山東路與福建路中間的390號外文書店)擴大辦學。未逾年,學校又在山東路有正大樓三樓擴招2個班。1941年8月,又遷福熙路232號(即以後的金陵西路232號),借用米店業主 吳建 嘉 石庫門 二層樓房為校舍。東、西廂房各分隔為二,客堂間也闢為教室。門外的一段弄堂,以鐵柵與居民隔離,與門內的天井連成一片,作為課餘的活動場所。校舍狹小,不敷教學之用,另借學校西首不遠處一位姓易的私人牙醫診所二樓作教師的辦公室、宿舍。遷址福熙路後,增設國小部,更校名為“私立江東初級中國小”。至此,校址由分散三處趨於相對集中,教學質量相應提高,學校面貌有所刷新。洋涇中學在浦東地區名望較高,很多西遷的市民仍 慕名 將子女送往“江東”就讀,國中3個年級 連同 國小部共有學生550餘人。1942年秋,改聘高克繼為校長。 抗日戰爭勝利 後,上海市教育局宣布接管復校。

重建家園

1946年1月,經地方人士協助,幾經周折,擇定浦東俞家廟(濰坊西路志忠里)為臨時校舍,恢復校名為“市立洋涇初級中學”。因廟舍破舊不堪 ,1946年初,教育當局撥款一部分作修理費,不敷之數得浦東銀行經理滿志雲及地方人士顧志良等支持募捐才完成修繕工程。同年2月,俞家廟改稱第一部,招收初一、初二各1個班;洋涇鎮私立洋涇初級中學被併入,改稱第二部(設在寶仁堂,後獨立為 建平中學 )。1946年夏,招收高一,更改校名為“市立洋涇中學”,為全市18所市立中學之一,浦西總部全部遷回俞家廟。校舍極其簡陋,以竹 籬笆 作 圍牆 。教學區主要設在側院的二層回形樓內,側院和廟堂相隔一牆,開有一門相通,廟堂的偏殿也設有2個班級。教室內保持原格局,尚有菩薩若干尊,主殿內偶有佛門子弟誦經 ,其聲清晰可辨。學生自攜板凳上課,初時共有師生員工393人,至1948年搬遷前,師生員工已發展到792人,有不少是慕名過江寄宿求學的浦西的學生。初時宿舍設在俞家廟二樓及閣樓上,後來,寄宿人數增加,女生住宿仍在俞家廟校內 ,另租陸家宅橋(以後改稱張家樓 )民房供男生寄宿。當時教學區與宿舍之間田陌縱橫,路途可謂遠矣。1947年秋,經全校師生再向社會募捐,購得錢家巷土地14.5畝,其範圍在現校園內東起中央大道,南面在現圍牆北面,西至濰坊路19弄(今拓寬為嶗山西路),北端在今圖書館、宿舍樓南面。

學校改造

1948年,先後落成東西走向條狀二層教學樓一幢,二層宿舍樓一幢。至此,洋涇中學才有了初具規模的校舍。嗣後不久,為滿足教學需要在西北端建造一排各為30平方米的木結構平房4間作教室。但條件還是很差,上化學、物理實驗課,需乘舢板過江轉乘公共汽車到向明中學 。

初有成就

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如今的洋涇中學,聲名遠播,躋身上海名校之列。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式下,洋涇中學秉承良好的校風,遵循教育的內在規律,探索和改革新的教學方法,使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洋涇中學在貫徹嚴謹治教的過程中形成了 責任教育 、科技教育、套用 現代教育技術 ,普及藝術,發展體育等辦學特色,這是幾代洋涇師生共同創造的結晶。學校歷經90餘年,數度移址,現校園占地35878平方米,校園內建築布局合理整齊, 綠樹成蔭 ,花草茂盛,假山、連廊、噴水池、雕塑點綴其間,環境幽雅,鳥語花香,真可謂洋中花園。“校園八景”有放飛亭、後花園、 九曲橋 ,藤蘿架、老梧桐群、校魂古松、 羅馬式 柱廊、0499號古銀杏(在學校舊址),成為學生無聲的師長。

精彩活動

洋涇中學雖然有時像一所“死讀書”的重點高中,但身處日新月異的大城市中心地段的高中學校,洋涇中學在不同時段將會舉行不同的活動,例如洋中杯足球、 籃球比賽 ,桌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等,在元宵等節日會舉辦活動。

理念

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學校在秉承“勤勞、淳樸、尊師、守紀”的八字校風的同時,又逐步形成了“嚴謹、求實、開拓、進取”的八字教風,形成了責任教育、科技教育、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普及藝體教育等系列特色。學校校訓為“負責”

社團活動

身處日新月異的大城市中心地段的高中學校,洋涇中學在不同時段將會舉行不同的活動,例如洋中杯足球、 籃球比賽 ,桌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等等,在元宵等節日會舉辦活動,並且學校合唱比賽,科技節數學競賽,科技節化學競賽,科技節模型製作競賽,科技節創新思維競賽,五月歌會等團體性的比賽,還屆時舉辦藝術節、科技節、社團展示節等等。
上海市洋涇中學

辦學目標

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新時代的中國人

辦學優勢

權威的課程體系設定
引入加拿大省原版高中課程、教育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模式,秉承洋涇中學高中基礎教育的強大優勢和“負責”校訓。3年內共開設15門左右的加方課程,包括6門大學預科課程。
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
我們聘請具有加拿大高中校長資質的加方校長全程管理,聘請具有加拿大教師資質的加拿大教師進行加方課程教學。我們外籍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是1:5。中方老師由洋涇中學的本部資深教師擔任。
可獲加拿大高中畢業證
在上海市洋涇中學國際部經過三年學習,成績合格者可申請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畢業文憑,學員所修學分可以實行中加學分轉換,讓學生學習再無後顧之憂!

校歌

(顧毓秀作詞)
萬家比櫛,
十里連檣,
極目 水雲鄉,
浦東學府從此濫觴,
上海市洋涇中學
多士翩翩聚一堂,
且薰陶 且培養,
智德體群踔勵發揚,
待來日學成致用,
蔚為邦國光,
雲蒼蒼 水茫茫,
乘風破浪萬里無疆,
看蓬勃朝氣,
似一輪紅日涌東方.

學校榮譽

學校是市精神文明單位、市德育先進集體、市行為規範示範校、市優秀家長學校、市科技特色學校、市花園單位、市第四屆青少年創造發明先進集體、市田徑特色傳統校、市心理健康實驗校、全國“綠化四百佳”、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一大批學生榮獲區級、市級學科競賽大獎,如希望杯中國邀請賽、上海市物理實驗操作競賽(上師杯)、上海市物理競賽、化學白貓杯、時政大賽、古詩文閱讀大賽。學校教學質量優異,穩中有升,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2014年,高三化學班成迥同學獲得全國化學聯賽初賽一等獎、華理化工杯決賽一等獎,同時收到上海交大、中科大的錄取通知書。洋涇中學男聲合唱團榮獲第八屆世界合唱比賽(冠軍賽)青年男聲合唱組金獎。
上海市洋涇中學

抗戰遷址

洋涇中學是浦東最早的市立學校,創辦於民國十九年(1930)。建校不久便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今天,時值“一·二八事變”83周年之際,洋涇中學公布了一張抗戰時期該校與上海部分市立中學遷址租界後臨時集中辦學的照片,其中演繹的愛國救亡事跡,可歌可泣。
上海市洋涇中學
“這是一張拍攝於當時盧灣境內的通惠國小的校舍照片。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洋涇中學與部分市立中學陸續搬遷到通惠國小繼續上課。通惠國小在解放後改名為馬當路國小,學校舊址如今已拆遷建設了‘新天地’。”洋涇中學校史館館長陸晨虹老師說,雖然學校遷址盧灣租界是在1937年,但淞滬戰爭後,洋中師生的抗戰熱情就不斷高漲。比如,在“一·二八事變”後,該校樊翔老師踴躍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多次冒著敵人炮火,護送軍糧到南翔火車站附近的十九路軍兵站等。”

歷史簡介

上海市洋涇中學
校址在浦東濰坊路111號。民國19年創辦,抗日戰爭期間改為私立江東中學。民國34年恢復市立。民國35年洋涇鎮私立洋涇中國小併入,設為分校(1954年獨立,改為建平中學)。民國36年秋,購置朱家灘現址。1959年被定為市重點中學,1978年改為區重點中學。占地35605平方米,建築面積10308平方米。1992年有初、高中班級28個,學生1422人;教職工203人,其中教師107人,中、高級職稱分別為80人和24人。
學校倡導“勤勞、淳樸、尊師、守紀”校風,教風嚴謹,學生刻苦學習,熱愛勞動。50年代話劇隊、合唱隊、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組均具有特色。60年代各類文藝社團、活動小組有258個。1956~1957年,《人民日報》、《文匯報》、《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等報刊曾作專題報導。1960年,被評為市文教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80年代課外活動和選修課門類眾多。1982~1992年2次被評為市、區文明學校,還被評為市、區科技、體育先進集體。1992年在全國性學科競賽中,有6人獲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