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歷史學會的前身是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成立於1952年,1958年更名為上海市歷史學會。首任會長周谷城,譚其驤為第二任會長。現有會員200多人,會長姜義華,副會長(以姓氏筆畫為序)王家范、王鶴鳴、李偉國、許紀霖(兼秘書長)、蘇智良、葛劍雄、熊月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歷史學會
- 機構類別:學會
- 地點:上海市
- 成立時間:1952年
學會自成立以來,通過學術討論,促進歷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組織了一系列高質量且有影響的討論,如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和農民政權、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田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資本主義的萌芽,洋務運動的性質,史學史的對象和任務及其編寫原則等等,還有鄰近“文革”開始時,對“海瑞罷官與歷史上的清官問題”。
學會於1978年恢復活動後,努力貫徹黨的“雙百”方針,注重開拓新的研究領域。1978年起,從“如何評價蘇聯農業集體化”討論起,開始了一系列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經驗教訓的探討,在全國史學界較早地觸及了這一敏感但又極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尤其率先對蘇共黨史重要人物布哈林的評價問題的探討,在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學會組織彙編的《中國會黨史論著綜錄》,是國內第一本較齊全的會黨史研究工具書。此外,對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海的租界問題,中國革命史的教學等問題的討論,也都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學會還注重提倡新的研究視角,如在傳統文化討論中,組織了儒、道、法、佛與民族心理的討論;在對“愛國主義”的系列討論中,對愛國主義的範疇、內容、特點、歷史發展等問題以及不同對象、歷史階段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進行研究,討論成果彙編成《近代愛國主義論文集》;再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化問題”、“近代振興中華與實業建設”、“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分析”等研討,都是從新的視角對傳統課題進行重新研究,推動了課題研究的突破。此外,學會組織編寫了近150萬字的工具書,既傳播了史學研究新成果,為會員的研究和教學提供幫助,也提高了研究水準。學會還注重傳播研究信息及動態,經常組織會員與國內外學者展開交流,使會員開闊視野,更新思路。
近年來,大批年輕同志充實到史學工作者隊伍中,學會從培養學科接班人出發,著重作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新會員,理事會中年輕同志占一半以上,使他們在學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學會也越來越朝氣蓬勃。二是設立面向青年的學會獎,以鼓勵青年史學工作者脫穎而出。評獎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至今已進行了四屆,已在本市史學界引起反響,為逐步建立同行間的評價機制和行業權威打下堅實基礎。
上海市歷史學會是一個從事基礎學科的學會,在市場經濟的工作環境下,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史學工作者的優良傳統,開拓創新,推進史學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