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

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推介活動由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主辦。

2023年12月8日,第四屆“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在滙豐銀行大樓舉行授牌儀式,正式對外發布。

主辦單位,歷屆名單,第三屆,第四屆,
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推介活動由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主辦。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修繕工程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24年,1953年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親手創辦成立,是全國第一家少年宮。本次修繕將傳統修繕工藝與科技有機結合,對建築屋面、外立面、室內進行了全面修繕。運用了三維雷射掃瞄器、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對建築的數據進行全面採集;使用內窺鏡探查保護構件以及內部構造和損壞情況,為修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在重點保護部位運用了傳統揩色工藝、貼金工藝、斬假石等工藝,使這幢百年建築的歷史風貌得到維護,更加健康、完整、真實的交給青少年使用,踐行宋慶齡先生的囑咐:“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
龍華塔保養維護工程
龍華塔始建於公元247年,宋代重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八面七層,是上海地區最完好的樓閣式塔之一。此次保養維護工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最小干預實施“精細化”護理,拆除上世紀90年代安裝的泛光照明燈具和管線,消除文物安全隱患。對塔剎貼金剝落部分予以修復,清除屋面雜物、植物等,減少高空墜物風險。對木構件、檐角風鐸實施養護,恢復“秋江塔影”的歷史意境。
麥邊大樓(亞細亞大樓)預防性保護項目
麥邊大樓(亞細亞大樓)作為“外灘1號”,其建築形式、材料類型、病害特徵在外灘地區乃至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中均具有典型性。本次預防性保護項目針對建築在日常使用中面臨的潛在風險,利用數字孿生建模、物聯網監測、人工智慧病害識別、外牆及室內日常維護保養等技術手段,實現了文物建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主動保護,對外灘地區為代表的近現代建築的日常主動保護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古猗園保護修繕工程
古猗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本次修繕恰逢建園500周年,遵循“安全為先、科學分級、最小干預”的設計原則,對位於明清歷史核心保護範圍內的10幢文物建築本體,針對每幢建築不同現狀問題,單獨編制設計方案,確保文物安全。同時,邀請南翔當地老工匠,傳承和再現非遺泥塑、廣漆、彩繪等傳統工藝。此次修繕尊重歷史原真性,古猗園重現其古典園林之美。
李白烈士故居修繕工程
李白烈士故居傳承了李白烈士“電波不逝,信念永存”的意志。本次修繕工程,採用傳統工藝對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包括屋面的全面修繕,外牆卵石牆面的局部修繕、補缺,原汁原味的再現聯排新里的樣貌。修繕後作為李白烈士故居展廳使用,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使紅色記憶更生動。
聖心醫院2號、3號樓修繕工程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原為陸伯鴻先生創辦的聖心醫院,本次修繕是對 2 號、3 號樓外立面和室內空間修繕,外立面水刷石修繕效果較好,並重點協調處理了其他部位與重點保護房間及部位的關係;恢復建築的歷史風貌,展現其豐富的歷史元素,保護其獨有的歷史價值;並對建築的整體功能,設備設施進行現代化提升,滿足了其作為現代化康復醫院的使用需求,以及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一部分的展示需求。
虹橋老宅(迎賓三路298號)修繕工程
始建於1923年的“虹橋老宅” (迎賓三路298號)歷經百年,不僅是虹橋機場區域現存最老的建築,而且其中西合璧的風格有其獨特的價值。修繕工作始於挖掘人文歷史,以科學考證研究填補史料空白,尊重其原真性,完整性,儘可能採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復,並結合使用新功能加以完善,總體恢復。是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的精品。
文聯老大樓(延安西路238號)修繕工程
文聯老大樓經歷史調研和考證,原為花園住宅,始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此次保護修繕工程對外立面、屋面和室內重點保護空間都進行了精心修繕,並結合室內特色巧妙隱蔽增設機電設備,同時進行了環境整治和附樓改造,使大樓充分展現歷史風貌和延年益壽的同時,實現活化更新、合理利用。本項目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產生了積極的借鑑意義。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修繕工程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著名的近代觀演建築,此次修繕充分尊重建築歷史風貌,在參考各個時期的門頭外觀歷史風貌後,結合現狀對外立面進行精細化分級干預的保護性修復;全面提升劇場整體功能品質,全方位滿足現代化舞台演出需求;在演出核心功能基礎上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拓展公眾文化屬性,挖掘並提升了“天蟾”這一戲曲文化“百年老字號”的獨特價值。
公益坊保護性修繕工程
公益坊保護性修繕工程保留了66幢老建築群與8條弄堂肌理,實施整體原址保護,文物點均按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實施修繕,完整保留城市歷史記憶。並依託虹口及四川北路周邊的歷史文脈,以上海弄堂為舞台,將當代藝術“融入”石庫門弄堂街區,打造沉浸式文化藝術體驗場,讓公眾得以參與其中,為正在更新的上海弄堂注入活力。
三項科技創新科研課題
基於數位化的建築遺產外立面精細修繕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套用
基於數位化的建築遺產外立面精細修繕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套用通過技術創新與工程套用,展示了數字建造與建築遺產保護有機結合所帶來的技術發展與突破,引領和推動了數位化技術在建築遺產外立面保護修繕領域的創新性套用與跨越式發展,為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貢獻了技術力量,提供了積極的參考示範效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近現代文物建築安全精細化評定與抗震性能化提升關鍵技術及套用
近現代文物建築安全精細化評定與抗震性能化提升關鍵技術及套用針對近現代文物建築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形成了精細化材料檢測、結構安全評估、性能化抗震鑑定、低影響抗震性能提升等關鍵技術與創新成果;通過最佳化保護利用方案、合理修繕、適度加固等技術手段,為近現代文物建築可持續利用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形成多項成果,具有技術創新和示範作用。
近代歷史建築全過程保護設計研究
近代歷史建築全過程保護設計研究以華建集團尤其是歷史建築保護設計院近年來完成的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和科研課題為主要案例並結合上海地區歷史建築保護項目,針對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前期策劃、概念方案前期、施工過程中、工程竣工後等階段中設計師參與到工程中的工作內容,較為系統地研究和總結了其中設計技術要點,使之作為保護工程全過程設計內容的重要補充。

第四屆

2023年12月8日,第四屆“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在滙豐銀行大樓舉行授牌儀式,正式對外發布。
滙豐銀行大樓中華廳保護修繕工程
建成於100年前外灘12號浦發銀行大廈(原滙豐銀行大樓)曾被譽之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歷史上的中華廳更是以其中國傳統的裝飾格調而引人矚目。此次修繕以確保結構安全、保留原始彩繪為重點,引入微損光學檢測實現結構完損勘察;開發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模擬最佳化及疊代技術,實現可視化輔助施工;套用特種光固化增材柔性臨時支撐模組,實現原飾面無損保護;研發多因子評價法優選保護材料結合3D 投影技術,動態重現彩繪原貌。以科技傳承文明,數字賦能文物保護,實現歷史建築可持續利用。
佘山天文台保護修繕工程
這座建於1900年的歐洲風格的天文台,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天文台,也是我國近代天文事業的發祥地。項目經過近兩年的修繕,建成時的素樸容顏得以恢復,當年的基礎和結構得以展現,各個時期的立面風貌得以復原,室內的精美裝飾得到整修,滿足現代使用要求的功能和設施得到提升。宏偉的建築、123歲的日晷、40厘米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天文博物館等正笑迎著八方來客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興國賓館1號樓保護修繕工程
興國賓館1號樓這座近百歲的英國帕拉第奧式風格的建築在歷史、人文、藝術和科學價值都具有極高的價值。項目恢復了被封閉多年的外廊,還原了外立面初始容顏,對特色紫銅屋面、室內精緻裝飾、家具等進行了全面整修。以翔實的歷史調研和現場查勘為依據,採用傳統工藝做法和材料,恢復了原有水洗砂牆面的材質肌理及細部裝飾,還原了室內平面格局和重要空間部位的歷史風貌。打開了底層南廊,修復塔司乾雙柱式柱廊和二層愛奧尼雙柱式柱廊,再現了室內外統一有序的學院派建築特徵。
方塔園何陋軒保護修繕工程
何陋軒位於松江區方塔園內東南角,是馮紀忠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竹廳部分可能是國內現存唯一的竹結構歷史建築,對竹結構的保護修繕尚無先例可循。本次修繕通過對設計者思想的深入研究、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和綠色低碳理念的結合、史料的挖掘歸檔、全程電子化記錄,恢復了何陋軒的原貌,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數位化檔案,積累了竹構歷史建築修繕的寶貴經驗,更是對國內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實踐與學術研究的貢獻。
上海市基督教國際禮拜堂保護修繕工程
基於對歷史圖像的查閱和解讀,對建築現狀的詳細勘察和評估,修復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對教堂建築牆體、門窗和裝飾,主堂室內空間布局、特色結構、材質色彩和裝飾細部,做了精心修復和恰當更新;對西樓等多處功能空間,保留歷史遺存,統一設計;綠化布置簡潔疏朗,與教堂建築相得益彰;教堂牆體與室外場地的高差關係與銜接方式巧妙而自然。修繕後的教堂建築藝術風格更加統一,歷史空間更顯莊重,使用功能全面提升。
永安棧房舊址(世界技能博物館)保護修繕工程
矗立在黃浦江畔的工業遺產——永安棧房舊址西樓曾見證了上海工業發展的榮辱興衰,如今她將以新的姿態再次煥發她的無盡活力。百年歷史、百年滄桑;百年結構、百年風貌,在融入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和“城市客廳”的概念後,未來將蝶變成世界級的博物館——世界技能博物館。其對原結構體系的精心保護、對內部空間利用的合理規劃以及在提升建築現代使用功能的積極嘗試,成為文物建築和工業遺產有效利用的典範。
美豐大樓保護更新工程
美豐大樓始建於1897年,維多利亞風格建築,是外灘歷史風貌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以先進技術手段將有保留價值的三層沿街清水磚牆脫離原結構體,採用套筒式雙層結構,在其圍合的空間範圍內貼鄰建造60米高且帶兩層地下室的高層建築,這種創新的處理手法在上海尚屬首例。通過對歷史風貌的保護與恢復,對新舊結合模式的實踐,對材料歷史性延續的探索,實現了新老建築的融合與共生,也成為了歷史建築保護性開發的全新範本。
上海展覽中心外立面保護修繕工程
上海展覽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是首批中國 20 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引入無人機拍攝、傾斜攝影等數位化保護技術,實現超大複雜外立面詳細勘察;結合傳統修繕工藝,實現最大面積水刷石牆面無色差修復。套用無線傳輸技術,實現111米序館腳手架實時安全監測,確保施工安全。採用傳統貼金修繕工藝結合工業化裝配技術復原鎏金鋼塔;將現代裝配安裝與傳統琉璃玻璃製作技術結合,復原序塔標誌性紅色五角星。在數位化保護技術的創新性套用領域起到示範作用。
張園西區保護修繕和更新工程
張園西區(115-02地塊)位於張園歷史街區臨茂名路的石庫門裡弄及公館區域,共16棟歷史建築。設計遵循“保護為先”原則,尊重歷史、分類分級地進行保護利用設計。保護了原里弄群和茂名路的歷史風貌。其中4棟里弄公館作為區文物保護點,得到精心保護、恢復建築及室內裝修的“原真性”特色,增加相應設備,提高舒適度,適於新的功能需求。12棟石庫門裡弄區域保護了歷史風貌、拓展原支弄至茂名路的聯通空間,並加固結構等,利於更新提升為有海派特色的商業街。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保護修繕工程
雷士德項目位於北外灘核心商務區,始建於1934年,兼具英國哥特復興風格和裝飾藝術派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基於對人文歷史、風格語言與建造體系的充分解讀,對建築主體結構和外立面,門廳、教室等重點空間的原有格局及特色細部,完整保留,恰當修繕,隱蔽機電設備,實現最小干預;同時,依據歷史圖像和現場考證,復原部分已毀的室內外裝飾,建築藝術特色完整呈現,讓凝固的歷史在煥新的建築中得以展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