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大思政課’要善用之”的要求,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等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聚焦大中國小一體化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制定《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
- 發布單位: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等12部門
全文
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大思政課’要善用之”的要求,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實施意見》等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聚焦大中國小一體化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目標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國小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全面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深入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以機制創新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數字賦能為支撐,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善用社會大課堂,打造網路雲課堂,深化課程思政全課堂,經過3-5年的努力,構建形成大中小各學段縱向有機銜接、課內課外網上網下橫向貫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聯動的“大思政課”工作格局,為全國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新的“上海方案”,教育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則
1.把牢靈魂主線。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核心要義、精神實質、科學內涵、歷史地位和實踐要求。
2.突出系統設計。遵循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加強市級層面整體設計,注重分層分類實施和重點難點突破,加強各學段一體化銜接,形成一個層次遞進、結構合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工作系統。
3.堅持改革創新。聚焦大中國小一體化建設、“大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任務和薄弱環節,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創新理念思路、最佳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豐富工作載體,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4.強化統籌協調。圍繞“大思政課”建設與時代同向、與現實同頻、與實踐同行的要求,推動部門協同、資源共享、條件保障、社會合力等,形成各部門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
(三)工作思路
以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牽引,完善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為重點貫穿大中小各學段的內容序列,建立黨的創新理論及偉大實踐成果及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長效機制,加快構建“大思政課”內容體系。深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建強思政課必修課和選修課,推進學科德育、課程思政系列化,加快構建“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大中國小一體化教研機制,探索形成理論學習與行為實踐相融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加快構建“大思政課”教學體系。加強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依託“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深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完善校內外育人共同體,強化一體化教師隊伍培養,推動數位化轉型賦能,加快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
二、主要舉措
(一)持續豐富“大思政課”內容供給
1.將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課程教材。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要求,依據不同學科特點,結合各學科獨特優勢和資源,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上海高校自編教材和中國小非統編教材建設中。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和思政課統編教材,加強教材內容的有機銜接和科學轉化,形成典型經驗。結合學科專業特色,重點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法治思想等重要思想和重要論述全面融入相關學科人才培養。
2.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及時融入教育教學。系統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的創新理念、重大實踐,及時梳理考察地方、學校發表的重要論述,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重大實踐與視察地方和學校重要論述、“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課程教材和教學實踐。持續深入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抗擊疫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污染防治等偉大實踐的鮮活素材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依託上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家組織,將黨的創新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編製成教育教學指引,指導課堂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將偉大建黨精神深度融入課堂教學。加強“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建設,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打造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學術交流、信息共享平台。發揮智力資源聚合優勢,組織專題研究和品牌論壇,策劃推出一批代表性項目成果,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深入開展體系化研究和理論性闡釋,及時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全面挖掘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元素,通過打造校園紅色景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把體現偉大建黨精神的動人故事、苦難輝煌融入第二課堂,深入開展傳承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實踐。
(二)不斷完善“大思政課”課程體系
1.推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按照縱向銜接要求,分別在國小、國中、高中階段探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活動、導學、導讀課程;高校本專科階段全覆蓋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研究生階段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論課程、重要論述個論課程建設項目,探索開設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專論課程,專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的個論課程,形成一批精品課程。組織編寫大中國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教學指南,突出各學段教學知識點層次性和階梯性,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學效果。
2.推進思政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建設。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思政課必修課的有機呈現,組織編寫教學建議,突出教學知識點貫通性和融合性,實現不同課程間的相互支撐。實施思政課選擇性必修課程建設行動,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組,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聚焦黨的創新理論及偉大實踐,建強“中國系列”課程思政課選修課,拓展課程主題和內容,開設中國抗疫、脫貧攻堅等新課程,打造“中國系列”課程升級版。
3.深化學科德育和課程思政建設。根據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全面修訂中國小學科德育教學指導意見,推動“大思政課”要求融入中國小各學科教學。推進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建設,培育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教學研究示範中心,強化示範引領和資源共享。圍繞一流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結合不同專業的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組織編寫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形成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依託上海高校“立德樹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探索構建課程思政與學科德育一體化建設的機制。
(三)深入推進“大思政課”教學改革
1.開展教學方法創新。實施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攻堅行動,遴選若干所思政課建設強校和若干名高水平思政課專家,專題研究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專題式、分眾式等教學方法,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手冊,激發思政課課堂活力。建立“講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國小思政課教學觀摩交流長效機制,探索形成大中國小一體化教學的方式方法。嚴格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學分要求,精心設計實踐課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目標、強化教學設計、最佳化教學評價,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2.提升教學研究品質。建立完善“市級示範
+區域協同+學校推進”三級教研體系,常態化開展市級大中國小思政課集體備課活動,集中研討提問題、集中備課提質量、集中培訓提素質。建立完善區域協同教研機制,推動區域內、區域間大中國小聯合開展教研工作。開展中國小思政課和學科德育深度教研試點工作,編制深度教研指導意見,研製深度教研工具包,形成一批深度教研典型案例。組織專家力量,建設思政課教學問題庫、教學案例庫、教學資源庫。
3.深化教學評價改革。探索學生理論學習與行為實踐相融合的“大思政課”綜合評價體系,研究以學生“知識積累度”“主觀努力度”和“行為實踐度”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改革方案,探索學生、家長、教師、社區、社會實踐基地、用人單位等有效參與評價的路徑。建立思政課教學質量監測反饋制度,選聘政治可靠、有豐富教學教研經驗的教學名師、離退休教師組建教學指導專家隊伍,完善巡迴聽課制度,定期聽課指導。
(四)努力建設校內外育人共同體
1.豐富實踐教學研修活動。實施主題實踐教學創新項目,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指導點,開展“信仰之路”師生主題實踐研修,打造“行走的課堂”“紅色一課”等市級示範課程,形成“一區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實踐活動體系。充分挖掘上海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主題,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開發實施學生紅色基因傳承主題教育活動,以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新穎活潑的形式,引導廣大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
2.創新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研製大學生社會實踐落實“大思政課”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構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建立學工部和團委牽頭、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度參與、相關部門支持配合的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將理論學習貫穿於實踐選題、組織實施、成果展示等社會實踐全過程各環節,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統一。實施“知行合一”實踐磨礪行動計畫,推動中小學生志願服務、公益勞動、職業體驗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
3.完善社會實踐資源圖譜。編制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場館標準和指南,針對不同學段特點,從資源開發、項目設計、崗位需求、學生服務等方面,明確不同類型場所服務規範,形成學生校外實踐的統一標識和統一宣傳。整合革命遺址、舊址、紀念館、陳列館、烈士紀念設施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安全教育、國防教育、科普教育、環境教育基地以及改革開放成就教育等系列場所,挖掘大科學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工程項目等資源,建設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實地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打造“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品牌活動,推動優質紅色資源進校園、進課堂。
(五)著力打造“大思政課”優質隊伍
1.完善培養培訓體系。系統構建大中國小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專業成長發展體系,完善崗前培訓、骨幹培訓、高級研修、教學競賽、訪學交流,一體推進思政課教師專業知識與結構、教學體驗與實踐探索、教學研究與課程研發能力全面提升。實施教師“大思政課”能力提升計畫,研製“大思政課”專題培訓方案,開展大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大思政課”意識和能力。
2.搭建專業成長平台。實施思政課教師在職學歷提升計畫,支持中國小思政課優秀教師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探索建立相鄰學段思政課教師相互交流制度。建設“大思政課”建設研究基地,設立“大思政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引導思政課教師聚焦教學重點、難點、疑點,開展高質量教學研究。設立一批集教學、研究、培養等於一體的“大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探索“名師帶教”培養模式,培養中青年教學骨幹。
3.壯大兼職教師隊伍。實施“大思政課”引智講學計畫,建立特聘教師制度,聘請黨政領導幹部、社科研究機構、黨校專家學者和先進人物,承擔或參與思政課教學任務,充實課堂教學力量。推動領導幹部上講台,研製領導幹部上講台課程需求側清單和供給側清單,整體設計市級機關、大型國企主要負責同志以及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常態化講思政課機制。建設“大思政課”兼職教師庫,匯聚英雄人物、勞動模範、大國工匠、上海傑出人才、青年典型等先進典型,以及紅色場館講解員、老同志、青年講師、志願者,形成經常性參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長效機制。
(六)積極推動“大思政課”數位化轉型
1.線上資源賦能線下教學。依託“易班”開發“大學生思政課線上學習平台”和“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成果展示平台”,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打造視頻課程智慧生產平台,對形勢政策時事熱點問題,即時策劃推出視頻微課程,拓展課程學習資源。實施“空中課堂”提升計畫,鞏固中國小線上視頻課建設工作成果,推出一批融媒體公開課,打造系列“數字課堂”。
2.增強虛擬技術教學套用。支持建設“大思政課”虛擬仿真實驗室、數位化體驗館,開展基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基於智慧型技術,開發虛擬思政課教師、虛擬輔導員,配合課堂教學,開展個性化教學輔導、答疑解惑,探索個性化、智慧型化、泛在化教學模式。
3.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效能。探索精準思政管理模式,以數據驅動、智慧賦能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決策科學化。依託伴隨式數據採集,建立長周期、跨場域、多維度的學生畫像,加強學生思想動態、教學問題分析研判,為學生成長提供精準指引和指導。建立網路思政技術研究機制,通過課題研究、關鍵技術開發、第三方能力導入等,強化技術研究和儲備。
(七)加快構建“大思政課”支持體系
1.建立部市共建會商機制。將“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納入新一輪教育部與上海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點工作,與“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等工作協同推進。建立部市共建“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會商合作機制,聯合召開“大思政課”試驗區建設會議,確定年度工作任務,共同推進實施,聯合督促落實。
2.完善專家專業引領機制。充分發揮上海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家指導組作用,就一體化建設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決策諮詢成果,為一體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遴選新一屆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指導委員會,發揮教學研究、諮詢、指導、評價和服務等作用。出台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最佳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布局,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科群,打造教育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的堅強陣地、前沿陣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3.建立區域統籌推進機制。構建“大思政課”建設試驗體系,建設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與特色做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組織區和高校聯合建設“大思政課”建設整體試驗區,聚焦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大中國小一體化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長效機制。遴選部分區、高校建設“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試驗區(校),分別聚焦課程、教學、隊伍等關鍵領域,開展重點項目改革探索。支持高校協同中國小、場館等單位共同建立“大思政課”聯合實驗室,開展微觀層面的教學實驗和科學研究。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依託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宣傳、文化、體育、科技、衛生、公安、財政等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完善一體化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制度體系,形成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爭取教育部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給予更多支持。各區和大中國小要推進“一把手”領導負責制,完善“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機制,在發展規劃、人才引進、公共資源使用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
(二)加強督導考核
將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情況納入大中國小學校黨委領導班子考核評價內容,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評估體系、高校分類評價體系,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和區教育學院建設評價體系,加大對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督學督政工作力度。
(三)加強宣傳保障
加大對各區、各校“大思政課”建設先進經驗、典型案例、優秀成果的宣傳推廣力度,通過主流媒體及易班、學習強國等平台進行專題宣傳和展示,形成引領和輻射效應。建立健全財政投入和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