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域土地整治創新與實踐

《上海全域土地整治創新與實踐》是由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顧守柏、金忠民、孫彥偉、劉偉、殷瑋、劉靜、張正峰、龍騰、夏菁、嚴寬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全域土地整治創新與實踐
  •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顧守柏、金忠民、孫彥偉、劉偉、殷瑋、劉靜、張正峰、龍騰、夏菁、嚴寬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60040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2-28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研究目標
長期以來,城市規模膨脹和外延式擴展以及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導致上海建設用地規模接近極限,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不合理,耕地保護形勢嚴峻,生態文明建設需求迫切,發展面臨的資源、人口、環境“緊約束”形勢十分嚴峻。為破解難題、嚴守底線,上海土地整治著眼於提高土地整治對國家戰略和地區城鄉發展戰略的支撐能力,將土地整治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行了全域土地整治創新與實踐。
二、主要內容與創新成果
1.提出並構建了全域土地整治的概念和技術方法體系。項目研究揭示了土地整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作用規律,把握網際網路時代特徵,立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五大發展新理念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了全域土地整治概念,第一次系統性構建了包含規劃技術、基本路徑、生態技術、技術標準、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上海全域土地整治技術方法體系,為推進土地整治理論和實踐創新、實現土地整治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示範樣本。
2.研究了全域土地整治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土地整治技術的集成創新。通過土地整治規劃體系和規劃編制關鍵技術方法創新,首創全要素、全地類的郊野單元規劃,填補了土地整治規劃在中觀層面(即鎮域尺度)的空白。結合網際網路時代特徵和土地整治發展規律,首次提出並闡釋“土地整治+”內涵、構建“土地整治+”生態圈,明確全域土地整治路徑,增強了土地整治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能力。通過研究構建郊野公園生態環境建設評價體系等系列生態景觀整治技術方法,有效解決了土地整治中生態缺位、機制體制缺失問題。通過土地整治標準體系研製和區域協調機制建設的技術方法,完善了全域土地整治標準支撐和制度保障。
3.創新全域土地整治實施推進模式,形成以郊野公園、建設用地減量化、市級土地整治項目為代表的典型模式。在系統分析以郊野公園為代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土地利用特徵、功能定位、資金需求及建設路徑的基礎上,建立重點生態空間修復與功能重塑模式,成為上海落實生態文明的載體,美麗中國建設的有效範例。基於上海建設用地從“增量管理”轉向“流量管理”的城市建設必然規律,建立了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下的國土空間格局最佳化重構模式—“減量化”,扭轉了新增耕地逐年下降的趨勢,連續兩年實現年度工業用地實質性負增長,減少了外來人口,促進了全域城鄉空間最佳化、綠色擴容和環境改善,補齊了農村短板,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契機。在拓展土地整治內涵的基礎上,通過跨界融合,培育新業態,逐步形成區域發展驅動和鄉村價值發現模式,促進土地整治自身發展,顯化鄉村價值,提升土地整治服務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能力。
三、技術經濟指標
該項目含報告1本,專題研究報告6本。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頒布標準導則3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SSCI2篇,EI4篇);出版教材1部,學術專著2部;培養研究生1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