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用“瑞金醫院文化”溫暖每一位病人
3月22日,武漢街道。市民們歡送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感謝上海,向您致敬。”
“我們在這裡和武漢人民並肩作戰,取得了一些成績。那些奮鬥的日子歷歷在目,相信大家眾志成城,我們必將獲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說。
1月28日,陳爾真率隊出征,148名來自上海40家醫院的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入駐武漢市第三醫院。這裡的ICU和重症病房都是普通病房臨時改的,為了解決院感防控問題,陳爾真帶領團隊舉行了6場培訓會。
“只要有一個隊員倒下,就是全盤皆輸。”嚴謹苛刻的管理,最終兌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承諾。
看到病房裡很多重症病人絕望的面容,陳爾真最早提出進行心理治療,醫療隊從進駐第一天就開設了心理治療室,成立了心理干預小組。
作為重症醫學的專家,當發現危重病人常會發生炎症風暴時,陳爾真開始建設炎症因子風暴預警體系,積極評估,提前識別,早期干預;他還率先提出“儘早康復”的理念,將康復治療前移,並進行血漿療法的探索。
一個又一個理念和改變在武漢三院落實,醫療質量也穩步提高,隨著重病房關閉,ICU關閉,終於,他們順利完成任務,踏上了春暖花開的回家路。
在瑞金醫院第四批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房,對醫術和慈愛關懷的追求同樣在每個細節中流露。
從離開上海的瑞金醫院大門,到接管武漢的重症病房,這支隊伍只用了不到24小時。速度的背後是專業的技術、高效的組織、默契的配合、整齊的隊伍,是黨旗下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這支136人的整建制隊伍由瑞金醫院副院長鬍偉國帶隊,涵蓋呼吸、危重症、腎臟、心血管、糖尿病等學科的專家,護理團隊也絕大部分有重症、危重或麻醉經驗,還有專門的院感防控管理人員。“這支隊伍完全是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需求為核心搭建的,相當於在武漢建立了一個‘瑞金小分院’,為的是多學科聯動協調,形成組合拳,發揮綜合治療的優勢,切實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胡偉國說。
這是一支旗幟鮮明的隊伍。瑞金醫院第四批醫療隊136名隊員中,65名是黨員。呼吸科醫生陳巍在學生時代就入了黨,這次請戰武漢,他擔任瑞金醫院第四批醫療隊的醫療組組長,需要關注組裡的每一個病例,每天6點前起床,忙到凌晨才能入睡。“要對每一個病人負責,在這裡大家都是這樣,一心只想著病人。”陳巍說。
為了撫慰患者情緒,除了日常醫療護理工作外,醫療隊把人文關懷作為治療的重要環節,把瑞金文化帶到了武漢。“熱乾麵,小籠包來陪你們一起加油。”“要多吃飯,才有力氣和病毒戰鬥啊。”病房的牆上貼著暖心的話語。護士們把自己的水果、朱古力帶給患者。小小的舉動讓大家的心貼得更近。胡偉國還設計了抗疫大學畢業證書,頒發給治癒出院的病人,“我們給出院患者頒發畢業證書,是一種紀念、更是出於人文關懷的一種鼓舞。”
打贏這場多環節、多學科、醫患一體的戰鬥
3月27日,武漢金銀潭醫院。陳德昌和戰友們在這裡戰鬥了整整63天。
“這些天,上海醫療隊接管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北二、北三樓病房已經有170多位患者出院。我所在的病區有幾個病情很重的患者,剛送來的時候擔心他們扛不過去,已經脫機成功,再過幾天就能出院了。”陳德昌說,“但我們的壓力沒減,治療不能有絲毫偏差,必須精準評估、精細調整。”
1月25日凌晨,農曆新年的鐘聲敲響不久,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136名隊員在夜色中進入武漢。戰士們走上了他們的戰場。這些天,陳德昌一直堅守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重症區北三樓病房。這裡住的都是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生死常常只在一線間。
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個器官功能障礙,例如呼吸、循環、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橫紋肌溶解等,當然最嚴重的是呼吸衰竭所致的嚴重低氧血症,需要強有力的呼吸支持。為了儘量避免病人的呼吸衰竭,陳德昌和隊員們陸續開始給危重病人進行有創機械通氣、ECMO治療。
此前,有不少醫生認為新冠肺炎的患者只需要無創通氣就足夠,氧合改善就會逐漸好起來。通過實戰檢驗,陳德昌認為,不少重症病人無創通氣常常無法維持氧合,且無創通氣常常會導致腹腔內壓力升高,腹腔內壓力也會傳遞到胸腔,最終降低無創通氣效率。
對此,陳德昌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方法:重症病人應該儘早進行有創通氣,當氧合指數小於150時,儘早建立人工氣道。同時進行有效肺復張,俯臥位通氣,深鎮靜和肌松等措施,提高氧合。
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率領的6人病理小分隊被稱為“特種兵”。病理醫生是“醫生背後的醫生”,病理研究,意在了解疾病、從原理上為診斷、防治提供知識基礎。王朝夫和他的團隊冒著極高的風險,憑藉出眾的技藝,為戰疫貢獻力量。
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是如何致病的。新冠肺炎是如何演變乃至致人死亡的。為了找到答案,他們要對病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或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從發生病變的各個器官中取樣,隨後經幾十個步驟製作成病理切片。在武漢工作4周,專家組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完成20多例遺體解剖,其中一部分病毒分析也已有了結果。
各種治療方法逐步形成共識。越來越多的患者出院,點點微光,匯聚成抗疫勝利的曙光。這是一場多環節、多學科,醫患一體的戰爭。從前期的診斷治療,到後期的康復,從守護醫護的院感工作,到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每一個瑞金人都戰鬥在崗位上,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一邊救治病人一邊思考,這是瑞金傳統
一邊救治病人一邊思考,這是瑞金醫院的傳統使然。在戰疫一線,瑞金人沒有放慢開拓創新的步伐,始終堅持科學救治,不斷完善診療救治方案,提高醫護人員防護水平。
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慶雲,作為上海市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成員,帶領團隊負責武漢市第三醫院兩個普通病區和一個重症監護病房共140多張病床的醫療工作,承擔了醫院80%以上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並牽頭開展危重患者的多學科聯合救治。
如何對醫護人員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防護,對看不見的病毒知己知彼。怎樣提高取樣質量,是否可以更有效地避免飛沫傳播。身處抗疫最前線,面對戰友們每天辛苦的工作和在治療過程中的感染風險,李慶雲有了更多的思考。依託瑞金醫院的後方力量,他牽頭完成了兩項為保護醫務人員在診療操作時降低感染風險的發明專利——“氣溶膠傳播範圍與軌跡的可視化系統”和“可局部照明並有效避免飛沫傳播的咽拭子”。
“保護醫護人員,就是保護戰鬥力,我們希望結合實踐經驗和堅實的科學理論支撐,更科學地規避這些風險。”李慶雲說。
陳爾真說:“作為瑞金醫院這樣的研究型醫院,我們鼓勵醫務人員不斷研究分析問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改進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來自一線的研究,能夠為抗擊疫情,也為今後進一步研究疾病的本質作出貢獻。”
其實,在瑞金醫院大本營,一系列科學研究正在進行,從臨床症狀的回顧性分析,到病原學病因學的研究,以及藥物的臨床研究和大數據模型的建立,後方的瑞金人一刻也不停,希望貢獻能量為前線助力。
3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武漢市第三醫院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合作簽約。雙方約定,共同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攻關,將戰鬥中結下的友誼延續。
雖隔千里,一江連心。心懷家國大愛,展現醫者擔當,瑞金人把奉獻書寫在抗疫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