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立儀式上,校黨委書記
馬德秀代表學校對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成立表示祝賀。她指出,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創建於1979 年,學校是我國最早建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大學之一。在過去的30多年中,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師生在教學、科研和產學研結合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績,湧現出來以陳亞珠院士為首的一批優秀師資隊伍。馬德秀說,強強合併以來,學校一直將推動醫工、醫理交叉作為關鍵的發展戰略之一。在“985 二期”建設中,成立了Med-X 研究院。在短短的三年中,Med-X 研究院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勢頭。對於新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發展,馬德秀提出六點希望。一是加快融合。在未來的發展中,特別是在“十二五”發展初期,學校的目標是衝擊世界一流。必須加快融合,搶抓機遇,把生物醫學工程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優勢挖掘出來,形成人才高地,發揮引領作用,使其率先衝擊世界一流,走出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特色之路。二是加強頂層設計。以學院成立為契機,增強憂患意識和創新改革的勇氣,圍繞“交叉”“探索”“超越”,在頂層設計、發展戰略和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在體制機制上有新突破。三是人才隊伍建設要有新舉措。要堅持分類指導,構建不同的價值評價體系,讓每個教師在新的學院裡有更大的追求和發展,湧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人才,同時要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四是加強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力度。五是發揮學科優勢,引領其他學科的發展。六是傳承和發揚交大文化和精神,形成學院特色文化,凝聚人心,團結隊伍,作出表率。
新成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將根據國際前沿研究、國家重大需求、臨床醫學發展需要和交大現有的基礎,著力建設“生物醫學儀器”、“神經科學和工程”、“醫學影像信息”、“生物納米材料”四個學科領域,其相關技術將主要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監護、治療和康復。
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高端研究、開發、管理人才。學院實施精英式教育,注重能力培養,從一年級開始就實行導師制,進行全方位的導航。學生入校後,一、二年級,夯實數理生基礎及專業基礎;三、四年級,根據領域方向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課程培養計畫個性化設計,拓展知識,提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本科期間有去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交流的機會。除了設立的各種獎(助)學金外,學校還設有生物醫學工程校友獎學金、80193班獎學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基金等。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碩士生100人,博士生33人。
(來源:上海交大新聞網)
學院概況
1978年上海交通大學首個代表團出訪美國,帶回了國外發展生物醫學工程的信息。1979年上海交大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全國最早建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大學之一。三十多年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工作者們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作為指引,在科研、教學、產品研發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它一直是全國最優秀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一:在2002、2007年國家一級學科評比中分別列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第三、第二名;於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並在2005年建立了系統生物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已是上海交大這一百年名校中一個“亮點”專業之一。
1979年4月,在精密儀器和水聲專業基礎上,由朱章玉、高忠華和黃燮昌老師籌建生物醫學儀器專業,於當年7月開始招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分別於1981年、1990年審批同意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儀器及工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上海交大成立了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也同時宣告成立,朱貽盛教授任第一屆系主任。其間引進了陳亞珠院士,聘任過胡鈞、徐學敏、任秋實三位長江計畫特聘教授,(這三位長江教授先後成為973首席科學家)。2004年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系成為全國生命科學和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一部分。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被教育部批准建立系統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本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徐學敏博士任該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本學科“973”首席科學家、長江計畫特聘教授任秋實博士任上海雷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被教育部批准建立數字醫學工程中心,戴克戎教授任工程中心主任,陳亞珠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5年上海交大與原上海原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後,將大力發展醫工、醫理交叉科學作為主要戰略之一。2007年11月12日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Med-X研究院正式成立,該院是上海交大“985工程”建設的重要科技創新平台之一,是學校直屬的從事醫工、醫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機構。2011年4月8日,於上海交大建校115周年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在整合Med-X研究院與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基礎上正式成立。
科學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旨在對接國際前沿研究、國家重大需求、臨床醫學發展需要和交大現有的基礎,重點建設“生物醫療儀器”、“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醫學影像與信息學”、“生物材料”四個學科領域,其相關的套用技術主要將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監護、治療和康復。近五年,主持科技部973首席項目2項,973課題 8項;國家863項目5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30項,其中重點項目2 項;學院還有一批國家、上海市的其他重點科技項目。近四年的科研經費超過八千萬元;湧現出陳亞珠院士、徐學敏教授、楊國源教授、高維強教授等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產生了一批國內外矚目的科研成果;在IEEE Trans. ,ASME Trans. ,Ann. Biomed. Eng. ,Biomaterials. ,Phy. Rev., Langmuir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SCI論文153篇、EI論文120篇,授權發明專利82項;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多個獎項。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共分四個研究方向:
1.醫療儀器
2.醫學影像與信息學
3.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
4.生物材料
在科研方面,2003年胡鈞教授領銜的“DNA單分子的納米操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徐學敏教授領銜的“中央空調系統中空氣清潔滅病毒病菌裝置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莊天戈教授領銜的“JHQ醫學影像存取與傳輸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孫福成教授領銜的“高強度聚焦超聲治腫瘤設備”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朱貽盛教授領銜的“非線性分析方法在心腦重大疾病診斷中的套用”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6年梁培基教授領銜的“視網膜神經元突觸可塑性及視網膜神經元網路中的信息處理”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5年任秋實教授獲973首席項目一項。2009年徐學敏教授獲973首席項目一項。在全國重點學科中僅上海交大有兩位生物醫學工程的973首席科學家。在近5年中,生物醫學工程系有973一級子項目7個、863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上海科委重大項目3項、專項2項、重點項目1項,有授權專利26項和國家標準1項。生物醫學工程系的教師在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no letter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Biophysical Journal、ASME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Bio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論文。徐學敏教授擔任了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童善保研究員擔任了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趙俊副教授擔任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Imaging的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的Editor。
在教學方面,1996年莊天戈教授獲電子部工業部第三屆全國工科電子類專業優秀教材一等獎(計算機在生物醫學中的套用(第一版)); 1999年莊天戈教授獲上海市育才獎;2002年莊天戈教授編寫的教材《計算機在生物醫學工程中的套用》 (第二版)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2004年莊天戈教授負責、趙俊副教授主講的《生物醫學圖像處理》獲國家級精品課程(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中第一門國家精品課程),同時獲上海市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2000年張緒省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這是上海交大第一篇入圍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為朱貽盛教授;2004年童善保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為朱貽盛教授;2005年朱貽盛教授被授予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同時獲上海市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專業特色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另一些亮點有:
1.陳亞珠院士所領導的“液電衝擊波體外腎結石粉碎機” 臨床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得成千上萬的腎結石患者獲得了無創傷性治療,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於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5年,在陳亞珠院士領導下生物醫學儀器研究所又致力於物理治療腫瘤技術研究,特別利用熱的生物效應,在醫學超聲治療腫瘤技術領域,提出了相控聚焦超聲多模式組合方式治療腫瘤的新概念,為腫瘤熱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先後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l8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表國內外論文三百餘篇。
2.2005年上海交大作為組織者之一,在上海召開了第27屆IEEE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年會,這是國內首次召開IEEE生物醫學工程年會。徐學敏教授擔任大會技術程式主席,莊天戈教授擔任大會副主席,這是國際生物醫學工程最高級別的年會,首次在中國召開。且參加此次會議的人數逾2000,創該年會記錄。
3.“高強度聚焦超聲治腫瘤設備”獲五部委新產品證書,成功產業化。
4.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曾與兩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聯合培養研究生。一個是Motorola中國研究中心,另一個是Kodak全球數字醫療研發中心。另外,本學科已與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簽訂了合作辦學協定。在國內同學科中是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辦學較為廣泛的一個。
5.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先後培養和正在培養的生農醫學博士後50餘名,位居全國同類學科前列。由於一批博士後成績卓著,因此2005年被授予上海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稱號。
6.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被列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
發展歷程
1978.11.19 以黨委書記鄧旭初為首由12人組成的上海交大訪美代表團出訪48天后凱旋返回,帶回國外發展生物醫學工程的信息。
1978.11 學校在精密儀器和水聲專業基礎上,由高忠華、朱章玉、黃奕昌等老師負責籌建“生物醫學儀器”專業。
1979.1 學校成立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委員會,並與上海第一醫學院著手合作
籌辦生物醫學(電子學)儀器專業。
1979.4 “生物醫學儀器”專業/教研室成立。同年7月招生,學制五年,在醫學院修一年醫學課程。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為生物醫學儀器專業提供教學科研必要的經費。
1979.9.8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簽訂《關於合辦生物醫學儀器和醫學工程專業,師生互相學習、進修有關事宜協定書》;張壽、石美鑫分別代表各自學校簽字。
1979.9.14 學校向六機部、國防工辦上報並轉呈王震副總理《關於與上海第一醫學院共同籌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事項》 的報告。
1979.12.4 學校向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上報精密儀器系生物醫學教研室的《生物醫學儀器專業建設報告》和9月編制的《生物醫學儀器五年制教學計畫》。
1980.1.23 上海交大與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簽訂關於生物醫學儀器專業對口合作的協定書》。
1980.3 “生物醫學工程跨系委員會”成立,副教務長嚴祖礽任主任,六系系主任樓鴻棣教授和八系高忠華副教授任副主任。當時確定在生物醫學、生物力學、人工智慧、感覺器官和生物力能學等五個領域開展工作。
1980.5 范緒箕校長決定從教育部下達的世界銀行貸款專項中分配給生物醫 學儀器專業40萬美元額度,訂購了ATAC-450信號處理系統、RM6000多道生理記錄儀和II S 圖像處理機。
1980.12.17 學校向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上報精密儀器系生物醫學儀器專業1981年招生計畫。
1980.12.25 學校審定生物醫學儀器申請首批碩士點。
1981.1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同意我校“生物醫學儀器及工程”學科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王鴻樟教授負責“生物醫學儀器及工程”教研室工作。
1981.7.16-18 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聯合舉辦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術討論會”在我校舉行,范緒箕校長致開幕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馮元楨教授、日本東京大學舟久保教授等參加並做學術報告。
1981.12.11 校黨委常委會討論決定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統工程、人工智慧、環境保護、能源等6個跨系委員會。
1982 徐俊榮教授任“生物醫學儀器及工程”教研室主任。
1983.11 由世界銀行貸款和醫藥管理局資助的醫學數據處理裝置ATAC-450和多道生理記錄儀RM-6000到貨,翌年3月,日本派工程師來校協助安裝並投入使用。
1983.11.5 由生物醫學儀器教研室與上海醫用儀表廠、中山醫院、矽酸鹽研究 所合作研究的SU3型扇形超聲顯像儀通過由上海市教育局主持的鑑定。該儀器探頭設計新穎,採用光電伺服系統和高阻尼聚焦型壓電換能器等,振動小,光柵均勻,質量與Aloka SSD-110S 機媲美。生物醫學儀器教研室與腫瘤醫院放射科合作研製的國內第一台超聲加熱治療機 CSZA 通過技術鑑定,達到80年代國外同類機水平。
1984 中國醫療器械工業總公司委託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全國醫療行業技術骨幹舉辦“微機原理學習班”,取得很好效果。
1985.3 由世界銀行貸款購置的IIS 圖像處理機到貨安裝,從此開始了我校醫學圖像處理研究的新時期。
1985.5 學校撤銷教研室,建立學科組。
1985.6 醫用超聲學科組研製成“聲光衍射超聲功率計”、“應變式功率計”以及與中科院有機化學所聯合研製的“PVDF壓電薄膜水聽器”通過技術鑑定。參加鑑定會的代表有60 餘人。
1986.3.1-22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P. G. Katona應高忠華教授與教研室主任徐俊榮教授之邀到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教研室訪問講學。Katona教授建議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學制改為四年,並建議加強感測器教學和增加結合醫學課程的後續課程的教學。
1986.11.14 “CS-II型多功能超聲針灸儀” 通過技術鑑定。鑑定會由陳中偉教授主持。該儀器由830(生物醫學儀器)教研室與溫州市嶼頭儀器廠合作研製。
1987 《醫用X-片計算機彩色合成技術》成果通過市級鑑定。
1987.6.27-30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前所長Richard Cobbold教授應邀來校講學。內容包括:Doppler超聲定征動脈疾病;固體感測器設計與套用前景;離子敏場效應管感測器原理問題和潛力;第四屆國際感測器會議介紹等。參觀了系實驗室,並舉行了技術座談。
1988.6 從本年開始本專業學制由五年過渡為四年。85級學生與84級同於1989年畢業。1989年開始新生按四年制方案培養。
1988.9.29 由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徐俊榮教授與上海醫科大學耳科王正敏教授合作研製的新型電子耳蝸通過技術鑑定。該型耳蝸靈敏度高,抑制噪聲能力強已為10多位耳聾病人恢復聽覺,並獲得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
1990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批同意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學科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博士生指導教師:王鴻樟教授。
1990.11.7 七五攻關重點項目“抗高頻電刀干擾器”通過由上海市高教局與上海市醫藥管理局主持的鑑定。本項目得到上海醫用儀表廠、第三人民醫院支持。
1990.12.5 莊天戈教授被國家教委聘請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1990.12.19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及儀器教研室與上海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聯合研製的“套用電子計算機三維重建和顯示技術對大體進行解剖學研究”課題通過專家鑑定.
2006 梁培基教授領銜的“視網膜神經元突觸可塑性及視網膜神經元網路中的信息處理”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06 駱建華教授獲863重點課題一項。
2006 全國學科評估,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排名全國第二。
2007.12.19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予上海交交通大學(項目承擔和完成單位)和壽文德、夏榮民、黃小唯(第一至第三完成人)“2007 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表彰我校和他們在完成“GB/T19890-2005《聲學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聲功率和聲場特性的測量》國家標準制定中做出的創新貢獻。該標準現已被2個IEC標準草案和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技術報告全文引用。
2007 趙俊副教授獲863目標導向型項目一項。
2007.11.12 Med-X研究院成立。在其後三年中通過“綠色通道”引進了“千人計畫學者”高維強教授,楊國源冠名教授,學科帶頭人殷衛海教授和藍寧教授等。
2008.4.1 相襯成像界著名教授、美國Alabama大學吳希增教授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吳希增教授作題為“X-線相襯成像進展”的學術報告。
2008.11.18 張傑校長接見王革教授,並授聘王革教授為上海交通大學顧問教授。王革教授作題為“Computed Tomography – From faster to Fastest”的學術報告。
2008 徐學敏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2008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被列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
2009 徐學敏教授獲973首席項目一項。
2009.12 慶祝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成立三十周年活動成功舉行
2011.4.8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成立。
學院介紹
1979年上海交大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全國最早建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大學之一。三十多年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工作者們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作為指引,在科研、教學、產品研發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它一直是全國最優秀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一:於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2002、2007年、2012年國家一級學科評比中一直名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前三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已是上海交大這一百年名校中一個“亮點”專業之一。2015年,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成為上海交大入選“上海高峰高原學科”(I類)的四個專業之一。
2005年上海交大與原上海原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後,將大力發展醫-工(理)交叉科學作為主要戰略之一。 而Med-X研究院於2007年11月的成立,就是這一主戰略的一個關鍵的實施。該院是上海交大“985工程”建設的重要科技創新平台之一,是學校直屬的從事醫工、醫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機構,以推動交叉性的、轉化性的醫學研究為核心目標。幾年來已有多位原國際著名的研究教育機構的學者全職加盟Med-X研究院。Med-X研究院擁有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Med-X醫療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康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納米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等。Med-X研究院還與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附屬醫院建立了五個聯合研究中心。
2011年4月8日,於上海交大建校115周年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在整合Med-X研究院與原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科研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為了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研究機構,學院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精神、以國際化為主戰略,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改革創新,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學院成立四年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學院共有專任教師60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31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院士1名,中組部“千人計畫”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名,“973”首席科學家2名,國家優青基金獲得者1名,交大講席教授5名,特聘教授2名,“青年千人”3名,國家求是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特別研究員19名。目前我院具有博士學歷教師占比達98.3%,海外背景的教師占比達50%。我院率先創建了全部由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著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學術委員會,它在學院發展戰略的制定、教師招聘及聘期評估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學院共有六個學科領域:1) 生物醫療儀器; 2)神經科學與工程; 3) 醫學影像與信息; 4) 納米生物材料; 5) 系統生物醫學; 6) 疾病生物學。
三十餘年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了一系列科技領軍人才,例如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徐廣涵博士、普渡大學終身教授張虹、邁瑞公司共同總經理成明和、聯影公司總經理張強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生物醫學圖像處理》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並有兩位畢業生獲得了“國家優秀博士論文獎”。自從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成立以來,學院和德國
海德堡大學、美國
西北大學和Drexel大學、瑞典KTH以及法國高田礦業學院等國際著名高校建立雙碩士、雙博士學位項目,並和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以及瑞典KTH設立了畢業設計項目或暑期研究項目。學院招收了美國普渡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瑞典KTH等著名國際高校的畢業生來我院攻讀雙碩士學位項目,並招收了多位來自於美國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來我院開展暑期實習。我院還主辦了兩屆IEEE EMBS 國際神經工程暑期學校,這是IEEE EMBS在全球範圍內舉辦的第五個暑期學校,並且和KTH在上海和斯德哥爾摩共同舉辦了四屆“上海交大- KTH聯合暑期學校”。
在醫工、醫理交叉科學研究領域,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師獲得了一系列國內和國際的重大科學基金,其中有三位教師擔任了“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學院教師還獲得了比爾蓋茨基金會的重大科研基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師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上海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一系列科技獎項。學院成立以來,教師們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僅在2014年,學院教師共發表SCI/EI論文226篇,其中A/B檔論文數比例已超過50%。學院教師也主辦了多個國際頂級的大型學術會議。教師中擔任國際學術協會理事或會士的比例達10%,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的比例達15%。
儘管擁有著光輝的歷史,學院的師生相信,最重要的騰飛期就在不遠的將來。 學院的師生對學院的未來發展擁有著以下信念:“現在正是醫工(理)交叉科學發展的歷史性時刻,我們深切地理解到我們所承擔的重大職責和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們有著運用尖端的工程學和物理學研究手段對重大的醫學問題進行國際前沿性研究的使命,將為達到以下目標而不懈地努力:我們將努力創造出有著尖端科技水平的生物醫學理論、產品和設備,為中國的醫學、生物學的持續和高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我們的理想和信念是儘快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發展成有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特色的從事醫工(理)交叉科學研究的大規模平台。儘管任重而道遠,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成功地達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