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上池之水”的三種釋義,作者簡介,
“上池之水”的三種釋義
1,未沾及地面之水(天水)說
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水部·半天河》中有“上池水,半天河”的說法,原文為“半天河,上池水。弘景曰︰此竹籬頭水,及空樹穴中水也。時珍曰︰《戰國策》雲︰長桑君飲扁鵲以上池之水,能洞見臟腑。注云︰上池水,半天河也。然別有法。”李時珍轉述的是漢代高誘和南朝人陶弘景的說法。陶弘景著有《名醫別錄》,將“半天河”列入《下品》。“注”是漢代高誘的《戰國策注》。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說“謂以器物高承天露之水飲藥也”,與高誘和陶弘景的說法一致。
我國高等醫藥院校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醫古文》教材,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醫古文》,對“上池之水”都注釋為:“未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
2,口中津液(口水)說
成都大學的楊華森老師在其論文《管窺蠡測說“上池”》,孫松生、孫眉生老師在其論文《“飲上池水”別考》,張宗可、平惠芳老師在其論文《上池之水論》,甘肅省中醫學校的景書州老師在其論文《簡論對“上池之水”的理解》中都認為上池之水應是特指口中津液。
3,藥效之水說
理由有四:
(1),李時珍認為“然別有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水部·半天河》中轉述高誘和陶弘景的說法時,特別加上“然別有法”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可能有其它的辦法(說法)”,這表明李時珍對“上池水”即“半天河”的說法存有疑問,疑問在哪?《史記》中的“懷中藥”沒有寫具體是什麼方子,所以這“上池水”也就不會具體到哪一種水!“半天河”的說法太局限了,不應僅僅是天水,所以李時珍解釋時強調“有其它法”。
李時珍認為:“雖天下之水,皆具滅火潤枯之能,而性從地變,質遇物遷。”他的《本草綱目·水部》詳細闡釋了24節氣中的天水和塘水、江河流水、溪澗水、泉水、古冢中水、糧罌中水等54種的不同特性,以及如何與藥材配伍,發揮最佳藥效。
在李時珍看來天水(半天河)本身就有若干種,扁鵲飲的“上池水”是天水中的哪一種呢?或者又是54種水中的哪一種呢?因為“懷中藥”不具體,故對“上池水”李時珍沒有考證。
(2),古人強調用水根據藥物宜忌
可見古人對水、藥配伍之至誠,上池之水就應該是這種助發揮最佳藥效之水的統稱!
(3),歷代名醫強調水藥一定要配伍
東漢醫聖張仲景治傷寒瘀熱黃疸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取潦水浸藥煎湯,潦水指的是天降暴雨積地表低凹淺塘之塘水,得土氣,與相關的藥配伍,能調脾胃去濕熱。韓愈的詩“潢潦無根源,朝灌夕已除”說的就是這意思。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說:江水流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必歸於下,故治五勞七傷羸弱之病,煎藥宜以陳蘆勞水,取其水不強、火不盛也,無江水則以千里東流水代之,如涇渭之類。講的是五勞七傷羸弱等病徵,用千里水、東流水、甘爛水等煎藥。
金代四大名醫之首的張從正認為“昔有患小便不利者,眾工不能治,令取長川急流水煎服前藥一飲立溲,水可不擇乎!”張從正強調,水和藥是一定要配伍的。
清代中醫名家吳儀洛在他的著作《本草從新卷十四水部》中記載,“古方婦人無子,立春日夫婦各飲一杯,還房有孕”,說的是立春、雨水二節內的水宜煎煮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類湯劑,取其初生長養萬物之能。
(4),現存的唯一物證:上池井
2013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江蘇省興化市的上池齋藥店名列其中古建築第986處。
上池齋藥店內還留有“橘井流芳”、“水飲上池”等匾額,顯然,這裡的“上池水” 指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