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肉甲子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8月25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相傳客家人幾經牽涉,從中原繁華富庶之地,到南國避遠之鄉。在缺乏麥面的條件下,客家先民利用本土原生態食材,根據大米的特點,借鑑做豆腐磨漿的方式,摸索出用米漿制團替代麵團的方法,製作出獨特的“米餃子”。後人根據其做法稱之為“捏夾子”,隨著時代變遷,不同口音的客家人互相融合,“捏夾子”最後演變為“肉甲子”。
工藝特徵
“肉甲子”是上杭獨有的傳統風味小吃,它形似元寶、狀如餃子相似,接口帶有花邊,選料精細。表皮光亮富有彈性,裝入碗中加少量新鮮豬油或者說芝麻油,乘熱吃之,皮滑肉香,脆口多味,風味獨特。
工藝流程
“肉甲子”的製作分為兩部分,一是米皮的製作,二是餡的製作,這其中決定“肉甲子”口感的關鍵取決於米皮的製作。
米皮的製作工序繁瑣而考究。選用上等大米,用大山深處米果柴樹 (又名倒吊樹)燒成灰濾水,製成的植物鹼水浸泡四五小時後用石磨磨成米漿,將米漿放入柴火大鍋中邊煮邊攪拌,煮成淡黃色的半熟米糰時出鍋。待米糰稍冷後,拌入一定比例的上好地瓜粉用手工攉至米糰柔軟筋道方可。將大米糰捏成小米糰,再擀成大小適中薄如紙般柔韌的橢圓形粄皮,至此,皮才算完成。這其中煮米漿較為關鍵,火候的把握,力道方向手法的掌控都影響著麵團的口感。火候太大,米漿容易糊,吃起來有燒焦味;火候太小,整體受熱不均勻,米糰容易起硬塊。力道太大,方向不對,手法生疏都容易導致鍋巴混入米糰影響口感。其次,攉米糰、擀粄皮都需要一定歲月的積累與沉澱,方可能夠做出香糯而有筋道的米皮。
餡料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且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增減食材。傳統餡料的配方主料為粄子,輔料為脯魚、蝦米、五花肉、香菇、蘿蔔、筍、蔥等,佐料有上等發酵醬油、魚露、豬油、食鹽、味素。
主料粄子做法工序為:大鍋放入豬油,溫度達到用200℃時,大勺打一勺米漿(做法工藝同皮)沿著大鍋畫一圈,使米漿附在大鍋底薄薄一層,蓋上鍋蓋三兩分鐘,待米漿變成焦黃色即起鍋,放一旁乘涼後剁碎備用即可。炒多少鍋視需要製作多少肉甲子而定。
餡的做法工序為:鍋中倒入豬油燒至200℃後,放入剁碎的脯魚、蝦米、蔥頭啟鍋,待三樣輔料變成金黃色時,加入剁碎的五花肉、香菇、蘿蔔、筍不停翻炒,七八成熟時倒入煮開的山泉水中,再加入主料粄子及佐料醬油、魚露、食鹽、味素攪拌,猛火煮三五分鐘,待粄子變糊香氣撲鼻時,關火加入蔥葉拌勻即可起鍋,傳統餡料便做好了。
將擀好的粄皮包上傳統餡料,捏成形似元寶帶花邊的米餃子,肉甲子便做成了。包好後,按順序擺放在竹蒸籠,放入蒸鍋蒸八到十分鐘即可起鍋享用。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邱建康,男,漢族,1989年9月生,2022年3月被評為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杭肉甲子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上杭縣文化館為“上杭肉甲子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上杭縣城東幼稚園開展了以“家鄉風味小吃”為主題的幼兒實踐活動課教學觀摩活動,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包括社會實踐活動課《包燒賣》、音樂實踐活動課《做年糕》、泥塑實踐活動課《做肉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