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溪口馬燈

上杭溪口馬燈

上杭溪口馬燈,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舞蹈,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馬燈,又謂走馬燈、踩馬燈,在上杭溪口周邊流傳已久。上杭縣溪口鎮早年間交通不發達,多有來自雲、貴、川等地的馬幫前來馱運竹木,以助運輸,溪口馬燈的出現與此有關聯。溪口走馬燈一般在春節和接待重要客人時表演,走馬燈,突出一個“走”字,一般選12—14歲左右的小孩,男女不限,一般要求逢雙數,每人套上不同顏色的“馬”,著裝顏色要與馬的顏色相同,表演主要是隊形佇列的變換。

2015年10月16日,“上杭溪口馬燈”被列入龍巖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溪口馬燈
  • 批准時間:2015年10月16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道具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上杭縣溪口鎮山高林密、竹木資源豐富。早年間交通不發達,多有來自雲、貴、川等地的馬幫前來馱運竹木,以助運輸。現代尚有些許村落有馬幫駐紮,溪口馬燈的出現與此有關聯。上杭溪口鎮是純客家人居住的山區,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交通一直比較閉塞,這些來自雲、貴、川等地前來馱運竹木的馬幫,給溪口人民帶來了靈感,人們渴望騎馬賓士,以表達衝出大山任意馳騁的美好嚮往。而走馬燈的表演正好滿足了山里人的心理需求。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上杭溪口馬燈,不僅在春節元宵間組隊表演,平時的節慶活動也有演出。表演時,演員在民族樂曲及鑼鼓聲中作佇列穿插變化,也可扮成各種角色表演“馬燈戲”。馬燈表演時,演員的動作粗放熱烈、氣勢宏大,尤其突出一個“走”字。一般選12—14歲左右的小孩,男女不限,但要求逢雙數,每人套上不同顏色的“馬”。表演主要是隊形佇列的變換,有轉圈、交叉穿插,對角穿插。舞步主要是小踏步,在十番音樂和鑼鼓的伴奏下演員揮動馬鞭作走馬、賓士、馬嘶、騰躍等動作,氣氛熱烈。既有奔放豪爽的特點,又有細膩深沉的風格。

道具特徵

上杭溪口馬燈表演前要先製作馬的道具,主要是用竹篾紮成馬頭、馬身,再蒙上白布、紅布、黃布、黑布等表示馬的顏色。馬身中間留出一方孔,用於演員身子套人,似騎馬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杭溪口馬燈是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土著文化融通互補的範例,是研究客家文化較好的素材。
傳承狀況
溪口馬燈長期以來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傳承人也年紀較大,“馬”的製作工藝及表演程式後繼乏人。
傳承人物
張仰存,男,漢族,1951年5月生,上杭縣溪口鎮大厚村人,原上杭縣溪口鎮文化站站長。2019年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杭溪口馬燈”。自幼跟隨溪口走馬燈傳承人蘭玉恆學習走馬燈。張仰存每年從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中,每個年段選十名,每年40名的學生,參加走馬燈業餘愛好班培訓學習。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0年10月,溪口馬燈隊參加上杭縣第二屆客家民俗文化大賽獲金獎。
演出活動
2012年6月3日,塔吉克斯坦總統埃莫馬利·拉赫蒙到上杭,上杭溪口馬燈隊參加現場迎賓演出。
2013年春節前夕,溪口馬燈表演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
2013年2月23日,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五龍村,上杭溪口馬燈隊參加義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