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伯相論西人傳教書

《上李伯相論西人傳教書》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李伯相論西人傳教書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宮太保年伯中堂鈞座:春間接讀賜函,過蒙眷注,獎誨勤拳。頃聞黔、蜀教民之案,洋人以未得所欲,嘖有煩言,復駛兵船溯江西上,冀遂其虛聲恫喝之謀。逖聽傳聞,敢陳瞽說。曩者洋人不靖,因我粵寇之難,抵巇搗虛,震驚京師。當是時,洋人以全力爭傳教,傳教不行,則約不成;約不成,則兵不退。與時變通,以釋近患,非得已也,勢也。和議既成,驟難無故而變約。且邇年內寇未盡除,海防未盡修,故含詬捐忿,彌縫瑕釁,非得已也,亦勢也。勢之所在,明者知不可違,則姑從容靜鎮以徐為之圖,而不必斥言其害。然而十數年來,布于海內,其法於各州郡先立教堂,招誘愚民,濟之財而餌之以藥。其人輒變天性,背人倫,惟傳教之師是從。其始也,一二至愚極貧之民,歆其微利而趨之耳。既而群不逞之徒,倚為藏身之窟,肆其奸頑。有司不敢致詰,其賢者勉而致詰,動須關白教主,教主惟其徒是庇,而又何理之得伸。民知未入教者,受教民之虐而無所訴,一入教,則恣睢而莫之能治。於是,相隨入教而不辭,甚者剖家財之太半,輸之教主無難色。是其始莠民趨之,繼且迫平民而附之矣。其始民赴洋人之利,繼且傾所有而納洋人矣。浸淫蔓延,日久益熾。其間強直守正不惑之民,恃氣積憤,強與之抗;而虛驕樂禍者,亦或藉以生事。於是教堂之設,閉境堅拒者有之,率眾攻毀者有之,仇殺教民兼及教士者有之。一夫攘臂,群口 呶,官不能禁。斯時欲右民而抑教,則洋人持約而責其後,恐因此召兵而誤大局,且啟內民玩法之漸。其或扶教而懲民,則民誰不氣沮心懾,以從洋人之教,是驅吾民以歸敵也。中外牽率,進退交疐,則不得不調停客主之間,為之治其獄,償其室。委曲經營,煩辯費財,僅乃無事。事未畢而各省攻教之獄,復紛然起矣。中國之釁,何時而弭?雖然,多事猶中國之幸也。何也?以民之未盡變於夷也。竊恐數十年後,耳目濡染,漸不之怪,則附之者日益多。彼洋人斂中國之財,啖中國之民,即率中國之民,啟中國之變。膠固盤結,踞我堂奧, 瑕伺會,猋迅雲合以起,而洋人糾群國以制其弊。雖有聖人,不能為之謀矣。英、法諸國之遠辟疆圉,蠶食西土,大率用此術耳。議者或曰:“吾自修吾政教而正吾民心,則彼教當不振以去。”此誠探本之論矣。然譬諸治疾,或治其本,或治其標,標不治,有旋傷其本者矣。昔者堯舜之世,民心無不正,而風俗至純美也。然使有執左道,挾幻術以蠱其民者,則堯舜必執而戮之。夫堯舜不恃其風俗之純美,而謂民之無可蠱也。苟有一人之戾於教,則堯舜不能保天下民之不受其蠱,而足以傷純美之教化。夫是故不得不以刑法佐教化之窮。今天下人心,遠不逮堯舜之世,而異教之蠱吾民,與入教之民之撓吾政者,非特於法不能禁,又當從而保護之,勢將盡化天下為奸民,而良民無以自立。本之不治,孰甚於此邪。然則為今之計宜如何?曰:尼洋人之傳教,則變速而禍小;徇之畏之,則變遲而禍大;與其坐而待莫大之變,何如先事而制其小變。且洋人之心,雖我徇之畏之,固未嘗不思變也。抑又聞之,日本、朝鮮諸國,嘗禁傳教而惎洋人矣。洋人悉銳壓其境而不能螫也。豈中國之人才兵力,不如諸小國哉?然所以許其傳教者,則以向之屢困於洋人也。夫向之屢困於洋人,非中國人才兵力之不逮,其弊由於不審敵情,而和戰無定議,承平久而人不知兵。厥後賢才勃興,兵威至盛,雖堅拒洋人之傳教不難,然悉力以角內寇,而未暇與洋人校也。故彼得縱橫肆侮,以至今日。今內寇將略平矣,誠令豫講戰守,廣儲人才,察諸國之可與者,厚約結之,以攜其交而披其黨。一旦有事,則閉關絕市,扼其牟利之源,然後確持定謀,據險逆擊,未睹洋人之必得志也。夫苟操是數者,則洋人雖欲為變,固不足為中國病,且適以自速其病。夫苟操是數者,則洋人一有桀悖,暴其罪狀而擊之可也。否則重與之議約,許其通商而罷其傳教可也;否則嚴立條約,俾吾有司得致法於教民可也。不然,則坐受其困矣。伏惟中堂規置六合,弛張不測,淵深閎廓之謨,想已早定於胸中,非鄙儒所敢擬議。客冬金陵侍坐,竊聞談及洋人事,英氣偉辯,感發愚衷,至今耿耿。故因睹洋人之縱恣而敢縱論及之,惟希亮察不宣。福成謹上。
季懷弟云:“洋人傳教,是中國一大變局。將來為害,何所底止?其不可不及早禁阻,已無疑義。文止將傳教之禍,與當禁之故,暢切言之。雖未能速見施行,後必有用其言者。至其意議層出,泉涌濤驅,格高氣邁,當在昌黎、眉山之間。”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