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伯相論援救越南事宜書》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李伯相論援救越南事宜書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宮太傅伯中堂鈞座:叩送旌麾,瞬逾一月,伏維禮祺康泰,永卜佳城。大事已終,渥膺眷倚,曷任企慕。昨聞越南事急,朝命督師往援,未審如何定議。竊思法越構釁,法使寶海已有分界保護之議,而法廷忽翻成約,決計濟師。我出使大臣來電,與寶海來言,皆謂一二宵小之謀,非其通國之公議。法廷亦必不肯以全力圖越,苟知中國志在必爭,自當返而變計。此固理勢之必然者。儻中國竟置勿理,彼一二宵小,必自鳴得計,益肆鴟張。我雖不願決裂,務存退讓,彼且得步進步,終迫我以不得不決裂之勢。自莫如先示以不能退讓,張我虛聲,俾彼之議院,猶豫而不敢定謀;彼之紳商,疑沮而不肯集餉。未始非釜底抽薪之良法也。然福成愚以為當如前此鈞議,薦劉軍門銘傳率萬餘人前往,已足伐敵謀而壯聲威;中堂宜早還北洋,或暫駐南北洋適中扼要之地,調兵選將,兼籌全局。廟堂既便於諮詢,各使亦可來會議,較之局於一隅,偏主一事者,相去遠矣。廷或又以鈞座威望最隆,方略最廣,呼應最靈,姑藉此一行以牽製法廷之議,冀如煙臺約事之速了,誠能一勞永逸,豈不甚善?惟既圖大舉,後難為繼,究系孤注。設彼未遽就範,則曠日持久,驟難轉圜,亦非長計。此事關係至巨,似宜為朝廷切實言之,不必稍避嫌疑也。一得之愚,謹陳大略如左:
一、請薦劉軍門銘傳為督辦也。劉軍門在諸將中,韜略優長,聲望夙著。惟退居有年,恐其無意出山,似宜密請朝廷優以禮數,假以事權,馳往前敵,總統諸軍,相機援越。其智略氣概,必可讋服遠人。所有分駐南北洋之銘軍,皆其舊部,若南北洋各撥十數營,尚於防務無損,萬一有警,不妨臨時補募。且我軍雖往救越,而法使駐京者自若也,法商在各埠通商者自若也,則並無決裂之形。南北洋各口,乃各國通商之公埠,法人必不遽圖侵犯,即有戰事,亦僅在越地而已。夫以劉軍門之才,與銘軍之習戰,且得滇、粵官軍為之援應,而法兵不過一二千,又在山險箐密崎嶇之地,火器不甚得力。揆諸眾寡之勢,未必彼勝我負。法人心孤氣餒,當可設辭講解,似不至驟出於戰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