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四記

上方山四記

《上方山四記》是明代文學家袁宗道寫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方山四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袁宗道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烏山口起,兩畔亂峰束澗,遊人如行衖中[1]。中有村落、麥田、林屋,絡絡不絕。饁婦牧子[2],隔籬窺詫[3],村犬迎人。至接待庵,兩壁突起粘天,中間一罅,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徑,或別有道達顛[4],不知身當從此度也。前引僧入罅,乃爭趨就之。至此遊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視白日,跳而東西。踵屢高屢低[5]。方嘆峰之奇,而他峰又復躍出。屢踄屢歇[6],抵歡喜台。返觀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7],自汲井中[8],以身為瓮,雖復騰縱,不能出欄。其峰巒變幻,有若敵樓者[9],睥睨欄楯俱備[10];又有若白蓮花,下承以黃趺[11],余不能悉記也。
自歡喜台拾級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毗盧頂。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岩際。庵寺皆精絕,蒔花種竹[12],如江南人家別墅。時牡丹正開,院院紅馥,沾薰游裾[13]。寺僧爭設供,山餚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獨不解飲茶,點黃芩芽代[14],氣韻亦佳。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則之、黃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毗盧頂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極高。一老僧說,峰後有雲水洞,甚奇邃。余遂脫巾褫衣[15],導諸公行。諸公兩手扶杖,短衣楚楚[16],相顧失笑。至山腰,少憩,則所為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數。
予已上摘星嶺,仰視峰頂,陡絕摩天,回顧不見諸公,獨憩峭壁下。一物攀蘿疾走,捷若猿猱,至則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覺心動,毛髮悚豎。訊之,僧也。語不甚了了,但指其住處。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少頃[17],僧供黃茅湯,予啜罷,留錢而去,亦不解揖送[18]。諸公登嶺,皆稱倦矣,呼酒各滿引。黃昭素題名石壁。
蛇行食頃[19],凡四五升降,乃達洞門。入洞數丈,有一穴甚狹,若瓮口,同游雖至羸者[20],亦須頭腰貼地,乃得入穴。至此始篝火,一望無際,方縱腳行[21]。數十步,又忽閉塞。度此則堆瓊積玉,盪搖心魂,不復似人間矣。有黃龍白龍懸壁上;又有大龍池,龍盤踞池畔,爪牙露張;臥佛、石獅、石燭皆逼真。石鐘、鼓樓,層疊虛豁,宛然飛閣。僧取石左右擊撞,或類鐘聲,或類鼓聲。突然起立者,名曰須彌[22],燭之不見頂。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飛灑,四時若雪。其他形似之屬,不可盡記。大抵皆石乳滴瀝數千年積累所成。僮僕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驚起龍神,亟呵止,不得,則令誦佛號[23],篝火垂盡,惆悵而返。將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硯山[24]。每出示客,客莫不驚嘆為過崑山靈壁也[25]。
從雲洞歸,諸公共偃臥一榻上。食頃,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觀[26]?”皆曰:“佳。”遂相挈循澗行[27]。食頃至。石壁躍起百餘丈,壁淡黃色,平坦滑澤,間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視似欲下墮,使人頭眩。壁腰有一處,巉巉攢結,成小普陀[28],宜供大士[29]。其中泉在壁下,泓渟清澈[30],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輒伏。至誠懺謝[31],復湧出如常,故相傳稱聖泉。”余攜有天池茶[32],命僧汲泉烹點,各盡一甌[33],布氈磐石,轟飲至夜而歸。

作品注釋

[1]衖(lòng):通“弄”。小巷
[2]饁(yè)婦:給種田人送飯的女。牧子:放牛羊的孩子
[3]窺:偷看。詫:驚異
[4]顛:通“巔”,山頂
[5]踵:腳後跟。
[6]踄(bù):行步。
[7]郭索:蟹爬行的樣子。
[8]自汲:自己在井中取水。
[9]敵樓:城樓
[10]睥睨(pì nì):城上短牆。欄楯(shǔn):即欄桿
[11]趺(fū):花萼
[12]蒔(shì):移栽植物。
[13]游裾(jū):遊人的衣袖。
[14]黃芩(qín):草本植物,根可入藥。
[15]褫(chǐ)衣:脫去衣服
[16]楚楚:鮮明整潔。
[17]趺坐:從足交疊而坐。
[18]揖送:拱手相送。
[19]蛇行:曲折而行。食頃:約一頓飯時間。
[20]羸(léi):瘦弱。
[21]縱腳:放開腳。
[22]須彌:佛教傳說山名。
[23]佛號:佛的名號。通常誦“阿彌陀佛”。
[24]硯山:硯的一種。依石的天然形狀鑿成,刻石為山,硯附於山,故名。
[25]崑山:崑崙山,相傳產美玉。靈壁:今屬安徽,產大理石。
[26]曷:何不。
[27]挈(qiè):提攜,率領。相挈:作伴。
[28]普陀:普陀山。在今浙江舟山群島,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9]大士:指觀音菩薩
[30]泓渟(hóng tíng):水深而積聚不流。
[31]懺謝:懺悔認罪。
[32]天池茶:浙江天目山所產的茶。
[33]甌:杯。
[34]轟飲:鬧酒,痛飲。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白蘇齋類集》。上方山在北京房山縣,原是北方佛教勝地之一。該文是作者瀏覽上方山的四則短記。其一寫從烏山口到歡喜台;其二寫從歡喜台登毗盧頂;其三寫雲水洞;其四寫陡泉。全文一處一景,語言簡潔明快,尤其是描寫雲水洞奇觀,刻劃細緻真切;文中穿插以僧人生活情景,更顯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作者心境閒淡,隨筆而記,卻自然有趣。

作者簡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自幼聰穎好學,十歲能詩文。公元1579年(萬曆七年),考中湖廣鄉試舉人。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舉會試第一,次年入翰林院,授吉士,進編修。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與弟宏道、中道齊名,並稱“三袁”。前後七子倡導“詩必盛唐”,他們則崇尚本色,反對摹擬,世稱“公安派”。平生崇敬白居易與蘇拭,詩文集取名《白蘇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