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張村位於淹底鄉東北部,相距2公里。上張村素有“張姓居多,擇上而居”之說,據村民傳說古稱“鳳凰村”,遺憾的是文革時期規模較大的張姓家廟被毀。近年來出土過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文物,曾被新加坡電視台作為“中國新聞”報導過。據張姓一兵備道台墓碑及張姓和盧姓家譜記載,該村在明朝時稱洪洞縣望日鄉張石上里上張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張村
- 別名:上張屯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淹底鄉上張村
- 所屬地區:華北
- 電話區號:0357-6533***
- 郵政區碼:041600
- 地理位置:北緯N36°08′8.09″ 東經E111°42′4.04″海拔:527.41米
- 方言:臨汾方言平陽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簡介,歷史,地理環境,大事件,教育,姓氏,交通,考古價值,
簡介
上張村,全村約871戶,3050口人,耕地5400畝。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蔬菜等;該村種植的白菜、三櫻椒與周邊各村聯合形成了基地,遠銷河南、運城、臨汾等地。
該村交通便利,洪洞到孔峪的洪孔線穿村而過,309國道距離2公里,臨汾喬李民航機場距離4公里,村內主要街道硬化鋪油。2002年建起了農村集貿市場,農曆逢三、六、九日為交易日。2006年建起了一所高標準國小。有村廣場一座。
歷史
在解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村民大都以造“雙響炮”為生。上張村的雙響炮在洪洞縣名氣很大。直到2000年,由於雙響炮的利潤過低,安全性差,村中農民逐漸出外打工,雙響炮也就隨之消失。抗日戰爭期間,孫明烈在此成立了著名的“南垣爆炸隊”,曾可以自己造手榴彈,大小廟宇、戲台等古建築曾遍布全村,現上張村中學校所在地為當時的廟宇,據說非常宏偉。遺憾的是臨汾攻堅戰中急需大批木料,故被拆支援於解放戰爭。
1945年上張村就有了農會組織,農會主席叫劉永清,最早的共產黨員叫劉金泉,也是最早的黨支部書記(1946—1952年),與農會主席劉永清領導民眾進行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支援三年解放戰爭,1952年春成立上張完校——南垣第一所國小;第二任黨支部書記張興禮(1953—1956年),組織互助合作化,1954年建攜前、攜升、攜進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冬全村實現了高級合作化;第三任黨支部書記王正其(1956—1957年)組織民眾參加曲亭水庫、虎頭山、三條溝水利工程,1963年春創畜產院,1964年拉電建磨坊、建大隊磚窯。
地理環境
谷歌地圖:36.1354980000是,111.7074190000,百度地圖:36.1418407587,111.7138411632,谷歌地球:36.1355803116,111.7011211732
具體方位:北緯N36°08′8.09″ 東經E111°42′4.04″
海拔:527.41米
靠近: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洪孔線
具體方位:北緯N36°08′8.09″ 東經E111°42′4.04″
海拔:527.41米
靠近: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洪孔線
村南邊有一條河流,20年前河流水量非常大,盛產魚,蓮藕,螃蟹,田螺。由於近幾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河流乾涸,後大量種植樹木,環境保護的非常好。
大事件
村莊緊鄰曲亭水庫,2013年2月15日上午,山西省洪洞縣曲亭水庫輸水洞破裂,發生漏水。由於每年冬季為水庫蓄水期,險情發生時庫區需水量1900萬立方米。經過相關部門27小時的全力搶險,終因涵管老化嚴重而漏淘,形成壩體塌陷,造成壩體出現100米的塌陷。水流流經上張村,道路沖毀,河流植被破壞嚴重。村莊由於在河流上方,沒有任何影響。
教育
上張中學,曾經是淹底鄉的中學之一,淹底鄉共有上張中學,淹底中學兩個中學,上張中學在淹底鄉地位舉足輕重,村里人口較多,學校規模較大,有國小和國中,後由於學校各方面的原因,於2001年國中部撤出,統一進入淹底中學完成課程,至此,上張中學由一個南垣比較有規模的學校成為普通的國小,造成了上學的不方便,由於學生進縣城讀書,學校規模一直在減小。2006年集資新建,拆除原先的老校舍,建起了一所高標準國小。
姓氏
現村中姓氏居多的為盧氏、劉氏、許氏、張氏、王氏、崔氏、郭氏等等,據盧氏家譜記載,盧氏為明朝遷至村中,距今大約為300年,家譜可追溯至明朝。
交通
村中交通便利,洪孔線穿村而過,連線洪洞和孔峪。309國道距離2公里,村中的道路屬於三級公路,在曲亭河的公路由於水庫原因導致200米公路沖毀,已大致修復。由於曲亭水庫公路已毀,這條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班車每天有約8班車去往洪洞和臨汾。距離洪洞縣城大約15公里,自駕車20分鐘,班車40分鐘;距離臨汾市區20公里,自駕車30分鐘,班車50分鐘。距離臨汾新建的臨汾喬李民航機場4公里,自駕車10分鐘。距離新建的大西客運專線洪洞西站自駕車25分鐘。
考古價值
上張村經考古確認為周朝遺址,據說村中曾經出過一個妃子,地位顯赫,村里曾出土過周朝的精美器物。
上張村古稱鳳凰村,為洪洞南垣大村之一,2000年曾大量出土過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後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村西曠野上又發現一塊元代石碑,給這個古老的村莊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該碑為青石料,正方形,長寬高均為60公分,厚度約15公分,背面無字略凹進,為廟宇牆壁鑲嵌之碑。
碑文為蠅頭小楷,字跡端莊秀麗,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見,碑文開頭顯示:晉洪洞縣望日鄉上張村西街眾人等重修記刊石,基址壓欄石各人施鈔開寫於後……中間內容以捐款人姓名和銀兩數目為主,當然捐款人姓氏還是以張姓開頭,並且人數居多,李、劉、皇甫等姓也不時出現,這與過去上張村“張姓居多,擇上而居”之說有所吻合,碑左側顯示:大元至元四年歲次戊寅孟夏中旬有五日立,申思齊,之前碑文中又有石匠和砌匠姓名清晰可見,符合元代石碑落款之特徵。
碑文中的“望日鄉”在該村張姓墓碑和張姓家譜中尚存,至於元明時期的地名“望日鄉”今又指何處,尚待專家進一步考證。又據“洪洞金石錄”59頁載,洪洞縣博物館現藏上張村元代重建靈貺廟石刻,據碑述大德七年大地震時靈貺廟被毀,震後重建工程前後達二十六年。立碑時間也為至元四年戊寅孟夏。落款人為東街張姓居多,石匠、砌匠姓名也清晰可辨。
總之,此碑的發現,為我們進一步挖掘根祖文化的源頭,整理村名、地名來歷及風俗人情的演變過程,顯示了一定的文獻價值。
該碑為青石料,正方形,長寬高均為60公分,厚度約15公分,背面無字略凹進,為廟宇牆壁鑲嵌之碑。
碑文為蠅頭小楷,字跡端莊秀麗,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見,碑文開頭顯示:晉洪洞縣望日鄉上張村西街眾人等重修記刊石,基址壓欄石各人施鈔開寫於後……中間內容以捐款人姓名和銀兩數目為主,當然捐款人姓氏還是以張姓開頭,並且人數居多,李、劉、皇甫等姓也不時出現,這與過去上張村“張姓居多,擇上而居”之說有所吻合,碑左側顯示:大元至元四年歲次戊寅孟夏中旬有五日立,申思齊,之前碑文中又有石匠和砌匠姓名清晰可見,符合元代石碑落款之特徵。
碑文中的“望日鄉”在該村張姓墓碑和張姓家譜中尚存,至於元明時期的地名“望日鄉”今又指何處,尚待專家進一步考證。又據“洪洞金石錄”59頁載,洪洞縣博物館現藏上張村元代重建靈貺廟石刻,據碑述大德七年大地震時靈貺廟被毀,震後重建工程前後達二十六年。立碑時間也為至元四年戊寅孟夏。落款人為東街張姓居多,石匠、砌匠姓名也清晰可辨。
總之,此碑的發現,為我們進一步挖掘根祖文化的源頭,整理村名、地名來歷及風俗人情的演變過程,顯示了一定的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