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壘子村

上壘子村位於海陽市盤石店鎮的東北角,地處東經121°20′,北緯36°53′。三面環山,冬夏常青,村前有一小河,環繞村莊常流不息。東與乳山市寶口村隔山相鄰,西與下壘子村田地相連,北與叢麻院山田相鄰,南與朱蘭夼村山田相接。村前有一條彎曲大道向西通往鎮政府駐地,隸屬盤石店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壘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盤石店鎮
  • 地理位置海陽市盤石店鎮的東北角
  • 面積:約2平方公里
  • 人口:606人(2002年)
基本概況,大事記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村中人物,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相傳唐代尉遲敬德曾在此建築營壘,故命村名壘子。後為區別下壘子村,而稱上壘子村。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一說為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林姓從寧海州(今乳山市)大孤山村遷居此地,因村地有古時營壘,遂命名為上壘子村。再一說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王姓由寧海州柴疃遷來定居,因此地的叢麻院為出名的寺院,在寺院的前面有兩村能起到護衛的作用,所以命名壘子村,為區別於下壘子村,改名上壘子村。後有汪姓、李姓等先後由外地遷入。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有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08戶,606人。有林、王、汪、李、於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2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0%、27%、3%,人均純收入3194元。

大事記錄

1942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十六日)日本侵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村民2人被打傷,八路軍交通員1人犧牲。
同年夏八路軍工作組進駐,本村解放。
1956年村成立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安裝程控電話110部,成為電話村。
2001年投資1.6萬元,安裝上有線電視。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0公斤,總產6.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84公斤,總產28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44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600公斤,總產32.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60公斤,總產30.4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65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20萬元,畜牧業收入330萬元。
第二產業1915年,本村有王文斌經營的王記鞋鋪,資本300元,從業人員3人,1941年停業。1956年,高級社興辦起白鐵加工。1975年,大隊建立麵粉廠,職工3人。1996年,村建鑄造廠,從業人員2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4萬元,工業總產值70萬元,利稅21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25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40萬元,建築業收入10萬元。
第三產業1956年,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和電氣焊加工部、修理店等。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2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6年,成立上壘子完小,學生40餘人。1973年,村出資修建新校舍18間,有教師5人,學生130人。後,教學設施逐步得到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糠半菜。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3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6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運輸車輛24輛、機車62輛、電話110部、彩電120台、電冰櫃70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建國後,村里街道加寬修平,新建房屋整齊統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日常用藥費報銷50%,病重住院費報銷7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6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6年,修起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安裝程控電話11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靠天恩惠的旱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時有時無的澀井水變成甘甜爽口的自來水,崎嶇不平的出村路變成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年來,海陽市重點幫扶的70個後進村出現了喜人的變化。85個包村部門和210名駐村幹部用扎紮實實的工作,贏得了基層民眾的信任。民眾說:“包村幹部住農家屋,想農村事,幫農民忙,我們看著順眼,跟著乾也放心!”
事件:盤石鎮上壘子村是個典型的山區村,1000多畝土地90%掛在山坡上,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滯後。駐村工作組通過調研,幫助民眾確定了走發展經濟林果之路。為了買到質優價廉的樹苗,組長張天奎三天兩次往返泰安。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他白天帶領村幹部在山裡搞規劃,晚上挨家挨戶做工作,20多天沒回家,帶領民眾栽植日本甜柿400畝。
背景:去年,海陽市篩選了70個後進村,指定了85個市直部門實施幫扶,又從市直部門、鎮區街道抽調了210名精明強幹的駐村幹部,連續包村3年。為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市里將駐村幹部的工作目標量化,對業績突出的包村幹部優先提拔。對未完成幫扶任務的在職務和崗位上予以調整。到目前,包村部門和駐村幹部為後進村爭取幫扶資金和物資總計折款307.5萬元,引進致富項目248個。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林秋雲在盤石店區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林秋雲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兩個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4人隨軍參加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16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林秋雲、王兆臣、林召元、王富龍、林兆鋼、王志。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林桂花、李本連、李志德、王永仁、林月福、王廷秋、王京山、王永正、李扶起、王志、王鬆開、李福祥、林兆鋼。1999年,林兆鋼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村中人物

人物簡介王本順1929年生,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參加山東省勞模大會,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烈士名錄
王永湖 王玉蘭 王永亭
李志祥 王本巨 王永瑞 林明章 王本富
王永法 王有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