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街

上堡街在耒陽市蔡倫竹海生態旅遊風景區西門泉水灣景區和正門株山灣景區之間,當地也稱上鋪街。東隔耒水與原陶洲鄉(現合併大義鄉)灘龍直釣岩景區相望,南與株山灣景區麻石里接映,西與泉水灣景區萬人坑竹林山澗交錯,北與黃泥江古街銜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堡街
  • 外文名:無
  • 性質:旅遊
  • 地區:永興縣
上堡街歷史文化,上堡街商業,“一縣兩衙”駐地,

上堡街歷史文化

《中國古代地大詞典》載:“上堡市,在湖南耒陽縣南四十里耒水西岸,對岸為永興縣地(筆者註:該句有誤,應該改為‘對岸與陶洲市相望’),向產鉛錫,有錫坑三十餘所。上堡地名歷史悠久,在上堡後背嶺商周文化遺址發掘證實,上堡人在商周以前已步入奴隸制經濟生活,屬揚越方國領域。東漢建武年間(25-57),境內上堡鄉民已從事開採鐵礦石,冶煉成鐵。東漢元興年間以後,手工造紙遍及上堡街、陶洲市、鹽沙鋪等竹林山鄉。並在明代中期創辦了上堡市等社學。上堡除竹林之外,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明統一志》載:“衡陽、耒陽、常寧三縣出錫”,耒陽出錫的地方就是指上堡。明崇禎十年四月《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第290頁載:“過上堡市,有山在江之南,嶺上多翻砂轉石,是為出錫之所。山下有市,煎煉成塊,以發客焉”。所以在上堡街明代就立錫所,清代設立鹽所。清光緒32年(1906),上堡街一地有鐵、鉛、金、銀、錫、銻礦100餘處。民國初年,上堡等地建有煉鐵廠。民國19年(1930),永興人劉君祥在上堡嚴沖開辦鐵礦,土法開採,產量甚微。歷史上堡管轄範圍很廣,整個現在的黃市鎮轄域統稱上堡。新中國成立後,在1956年6月,撤區並鄉改為上堡鄉,1958年10月,政社合一,上堡鄉、公平鄉、太平鄉屬公平公社管轄,1959年9月,從公平公社柝出黃泥江鎮(後改為黃市鎮),1961年4月27日,將上堡鄉成立人民公社,11月恢復區級機構公平區,1985年5月,將上堡公社(鄉)改為黃市鎮,而上堡街這個地名由原來的上堡大隊變更為上堡村了。因而原來在株山地域的磺礦,涼亭坳上、萬清等地域的鐵礦均為上堡磺礦、上堡鐵礦了。此外現在株山灣地域建設的大壩還是叫上堡水電站。故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時,開辦的上堡鐵礦並不在上堡街,而在白沙江資家沖,1958年6月設上堡工區生產磺礦,1959-1960年,生產硫鐵礦2821.7噸,就在現在的株山十寶山下,1962年停辦的上堡鐵礦與磺礦合併更名上堡硫鐵礦。由於礦產資源枯稀,上堡硫鐵礦於1995年11月8日破產,現轉少數礦工開採至今。而當時的上堡鐵礦位於上堡公社的萬人坑(現萬清村)、余家山、野牛塘(現涼亭村)、鼎峰坳、牛絲塘、新溝里等處…… 礦體分為赤鐵礦型、褐鐵礦型兩大類,蘊藏量較富,礦石品位含鐵量最高66.7%,最低40.25%,平均49.86%,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富鐵礦之一。其有色金屬礦有鎢,主要礦床是上堡鎢錫鈹礦,位於上堡公社(今黃市鎮)的新溝里、肖家沖、萬人坑一帶。礦體賦存於上堡背斜核部碳系壺天群大理石、大理岩化灰岩南北向斷裂隙中,主要礦物有錫石、白鎢礦、鈹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螢石及矽卡岩礦物,礦石產狀形態為透鏡狀、扁豆狀、似層狀,C1級金屬儲量為:鎢1234.8噸;錫3291.3噸;鈹2551.5噸。 大理石有白色和蛋清色兩種,儲蓄4220萬立方米。
其中耒陽上堡大理石潔如玉、潤如脂,又稱漢白玉,首都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武漢黃鶴樓、岳陽樓、長沙桔子洲、衡山南嶽大廟、炎帝陵建設用的漢白玉,部分或全部取材於耒陽蔡倫竹海內,在郵票上也有表現。2001年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全部採用蔡倫竹海內漢白玉,蔡倫竹海內的大理石並銷往北京、上海、福建、河南、河北、武漢、廣州、深圳等省市。
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其碑石石料採集頗為宏大。紀念碑由包括耒陽蔡倫竹海內的漢白玉及花崗石17000塊砌成,其中采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其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達320噸以上,採運工作歷時7個半月,於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從開採到運輸總計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據不完全統計,紀念碑從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資就達3億餘元。
修建人民大會黨也離不開耒陽石雕工藝師的身影,如耒陽夏塘三坡人譚樹秉於1959~1960年,受耒陽縣人民政府委派,赴北京參加修建人民大會堂的重任,任石工技術隊長,主砌漢白玉台階與廊柱,榮獲甲等技術獎,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為耒陽人民贏得了崇高的榮譽。譚樹秉,1917年生於耒陽夏塘三坡,16歲起學石工,接受家傳,並博採他人之長,技術精湛,開山鑿石,無不方正砌駁岸、橋涵等,牢固堅實,雕獅、象、龍、鳳、人物、花鳥及篆、隸、楷諸種字型,皆傳神精秀。1969年7月,他不顧自己的矽肺病發作,毅然參加修建坪~梅鐵路(廣東坪石~湖南宜章梅田),主修梅田鐵路橋樑,突破水中施工的技術難關,勝利完成任務。不幸於1977年病逝。

上堡街商業

其實這些礦產資源歷史上就有記載上堡不僅是礦產資源之地,也是竹林生產基地,民國後期就有竹木14萬畝,1976年4月,上堡與陶洲、鹽沙、南陽被列為楠竹商品生產基地,品種以楠竹為主,還有少量的金竹、箭竹、苦竹、箬竹、水竹等,也是竹紙作坊的最多地域之一。也是耒水河畔重要的商埠口岸之一。清代至民國初期,耒陽運貨以水運為主,沿河港口碼頭較多,耒水耒陽段港埠碼頭上游就有大河灘、陶洲、上堡街、黃泥江、石嘴上、沈家灣、清水部、淝江口等,在歷史上,盛產楠竹的上堡、陶洲、鹽沙等地手工造紙坊最多,每個作坊多的10餘人,少的2~3人,產品以包皮紙、燒紙、皮紙、湘薄紙、五色紙等土紙,每90張為一刀,360刀為一擔,以擔銷售。據清光緒三十二年《耒陽縣鄉土志》載:“土紙在本境銷行每歲約三千餘擔,水運了境至衡州、湘潭、長沙、漢口等處銷行,每歲一萬餘擔。由於水上運輸發展,耒水上游大河灘、陶洲、上堡街、黃泥江、淝江口等成為繁華商埠口岸。據《耒陽市志》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耒陽有集市55個,耒水兩岸集市較多,客商雲集,其中黃泥江,大河灘、灶頭市、新市有耒陽四大口岸之稱。其它還有陶洲、上堡街、清水鋪、淝江口等耒水五條驛道設35鋪,都是商品集散地、小圩場。民國時期公路、鐵路通車後,上堡境內的大河灘、陶洲、上堡街、黃泥江、清水鋪等集市逐漸冷落。1990年,新辟陶洲、麻塘、石準三個集市。另外,清代和民國時期,耒水河道處於自然狀態,淺灘擱船來而有之。纖路雜草叢生,無人修整,1953年4月,一船工在上堡地境纖路行船站(耒陽河道屬該站的管轄),組織民工,修整耒陽黃泥江(對岸為直釣岩)至永興白頭獅(觀音岩)28.5公里纖路。砍除阻礙纖路的雜木200多株,開挖土石方220立方米,架纖路橋13處,共用勞動力954工日。1956年,郴縣專署成立耒水航道整治委員會,分設耒陽、永興工程指揮部,對耒陽至永興66公里航道採用以疏浚炸礁為主,輔發導洪築壩的方法進行綜合整治。共組織1769人分段施工,整治險灘44處。1966年,在上堡仙灘(今株山灣十寶山下興建東方紅水輪泵站(攔河大壩),設計為築鋼凝土固定式攔河壩1座,高9米,活動壩高1.5米,裝機80-8型水輪泵30台,提水灌溉上堡、陶洲、鹽沙、大義、長沖、白沙、小水、公平八個公社的9萬畝田土。因工程質量低劣,船閘漏水,大壩左岸倒塌,耒水養河大隊(1959年組建)在耒駐軍的配合下,將該壩輪泵基坑炸寬至20米,同時設上堡險灘照料站配置絞灘機一台,作控制性通航。1970年郴州地區民運處和耒水養河大隊、耒陽航管站撥款13.5萬元,再次整治東方紅河壩,壅高水位,降低流速,至1972年恢復自由通航。上世紀八十年代將耒陽從郴州劃歸衡陽管轄後至今,又在耒水上建遙田、耒中、上堡(今株山)三座大壩,水路攔腰斬斷三節,已無法全部通航。上堡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曾就是耒陽的四個縣城遺址之一(耒陽市、上堡街,大陂市、新市街),至今還保留宋代以來的古建築,為湘南古民居建築風格,民間古村落獨具特色,青磚緇瓦、山字牆、人字垛、正棟、院落式統一布局,把大門一關,形成堡壘,能防禦外襲。民國三十三年(1944)7月3日,日軍侵占耒陽城,縣政府決定遷到上堡街,作臨時縣政府,後遷嚴塘鎮。

“一縣兩衙”駐地

民國7年(1918年)5月上旬,南北軍對峙耒陽,程潛總司令將永興郴州之兵全數調往耒陽,自任前敵督戰總司令,任吳劍學為作戰指揮官,吳佩孚聞訊,亦親自督戰。5月4日,原駐耒陽縣城的湖南護法軍程潛部(簡稱南軍),被直系軍閥吳佩孚軍第三師第一混成旅(簡稱北軍)追擊,退至上堡,縣城被北軍所占。6月6日,南軍攻占耒陽,6月15日,南北軍代表在公平圩談判,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北軍在縣城設立縣署,南軍在上堡街設立縣署,實行南北分治,橫徵暴斂,勒索人民。當時人民送一楹聯大罵:一縣兩衙分南北;千方百計要東西。 7月,南軍退駐郴永,施於吳佩孚議和於耒陽。民國9年(1920)5月26日,北軍撤退,湘軍占領耒陽。兩年多的一縣兩署宣告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