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四軍
- 朝代:宋
- 性質:殿前司禁軍
歷史沿革,番號編制,捧日左、右廂,天武左、右廂,龍衛左、右廂,神衛左、右廂,
歷史沿革
天武左廂第一、第二、第三軍;天武右廂第一、第二、第三軍。
總計為二十四軍。
番號編制
捧日左、右廂
捧日軍軍號,源自後唐同光二年八月,唐莊宗以後梁降將康延孝為“捧日軍使兼南面招討指揮使、檢校司空,守博州刺史。”宋代捧日軍,其傳統可上溯到後漢禁軍“小底”,後周顯德元年十月,改小底為鐵騎。北宋沿置,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鐵騎為日騎,雍熙四年五月十九日,又改日騎為捧日。
捧日軍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熙寧五年之前,除左右廂外,還轄有捧日左射軍、捧日(釒)屈直軍、捧日弩手軍、捧日左第五軍(下軍)、捧日左第七軍(下軍)等,總計三十五指揮。其中三十三指揮駐紮東京,其餘二指揮分駐雍丘、鄭州。熙寧五年,廢捧日左射軍、捧日(釒)屈直軍、捧日弩手軍、捧日左第五軍、捧日左第七軍等,捧日軍合併為二十二指揮。
天武左、右廂
天武軍軍號,原為“控鶴”。源自後周顯德元年殿前禁軍。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名“天武”。
天武軍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每軍五指揮。除左右廂本軍外,轄有寬衣天武、(釒)屈直天武(元豐四年廢)、左射天武(熙寧九年廢)各一指揮,以及天武第五軍(下軍,元豐二年廢)、天武第七軍(下軍)等。總計三十四指揮,駐京三十三。熙寧二年,並為二十三指揮。
龍衛左、右廂
龍衛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除左右廂本軍外,轄有龍衛(釒)屈直、龍衛左射(元豐四年廢),另有龍衛第十軍(下軍)等。總計四十四指揮,駐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