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軍

上四軍

宋代禁軍部隊中,經制待遇最高的四支主力精銳部隊:捧日軍、天武軍、龍衛神衛總稱“上四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四軍
  • 朝代:宋
  • 性質:殿前司禁軍
歷史沿革,番號編制,捧日左、右廂,天武左、右廂,龍衛左、右廂,神衛左、右廂,

歷史沿革

宋代禁軍諸軍(不包括殿前諸班直內侍省親從官、親事官)以廩祿高下為標準,劃分為三等:月俸錢一貫(付現錢)者為上軍;五百文(付現錢)以上為中軍;不到五百文(付現錢)者為下軍
元豐三年(1080)六月之前,捧日軍、天武軍、龍衛、神衛左右廂各四軍軍兵,為三衙中最為精幹之力量,其待遇一致,月俸料錢一千文,故總名上四軍
元豐二年(1079)六月十八日詔定:“上四軍退軍改作五百俸錢軍額”。即捧日軍、天武軍、龍衛、神衛各左右廂第四軍均從上軍降為中軍。至是,上四軍番號包括:
捧日左廂第一、第二、第三軍;捧日右廂第一、第二、第三軍。
天武左廂第一、第二、第三軍;天武右廂第一、第二、第三軍。
龍衛左廂第一、第二、第三軍;龍衛右廂第一、第二、第三軍。
神衛左廂第一、第二、第三軍;神衛右廂第一、第二、第三軍。
總計為二十四軍。

番號編制

捧日左、右廂

捧日軍左右廂各三軍。禁軍騎軍編制,隸屬殿前司都指揮使司。殿前司騎軍諸軍主力。
捧日軍軍號,源自後唐同光二年八月,唐莊宗後梁降將康延孝為“捧日軍使兼南面招討指揮使、檢校司空,守博州刺史。”宋代捧日軍,其傳統可上溯到後漢禁軍“小底”,後周顯德元年十月,改小底為鐵騎。北宋沿置,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鐵騎為日騎,雍熙四年五月十九日,又改日騎為捧日。
捧日軍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熙寧五年之前,除左右廂外,還轄有捧日左射軍、捧日(釒)屈直軍、捧日弩手軍、捧日左第五軍(下軍)、捧日左第七軍(下軍)等,總計三十五指揮。其中三十三指揮駐紮東京,其餘二指揮分駐雍丘鄭州熙寧五年,廢捧日左射軍、捧日(釒)屈直軍、捧日弩手軍、捧日左第五軍、捧日左第七軍等,捧日軍合併為二十二指揮。

天武左、右廂

天武軍左右廂各三軍。禁軍步軍編制,隸屬殿前司都指揮使司。殿前司步軍諸軍主力。
天武軍軍號,原為“控鶴”。源自後周顯德元年殿前禁軍。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名“天武”。
天武軍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每軍五指揮。除左右廂本軍外,轄有寬衣天武、(釒)屈直天武(元豐四年廢)、左射天武(熙寧九年廢)各一指揮,以及天武第五軍(下軍,元豐二年廢)、天武第七軍(下軍)等。總計三十四指揮,駐京三十三。熙寧二年,並為二十三指揮。

龍衛左、右廂

龍衛左右廂各四軍。禁軍騎軍編制,隸屬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主力。
龍衛軍號,可追溯至五代時“護聖”軍,後周廣順元年改為“龍捷”左右廂。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名“龍衛”。
龍衛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除左右廂本軍外,轄有龍衛(釒)屈直、龍衛左射(元豐四年廢),另有龍衛第十軍(下軍)等。總計四十四指揮,駐京三十八。

神衛左、右廂

神衛左右廂各四軍。禁軍步軍編制,隸屬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主力。
龍衛軍號,可追溯至五代後晉“奉國”軍,後周廣順元年改為“虎捷”左右廂。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正月十九日,改名“神衛”。
神衛分左右兩廂,每廂各三軍(另有第四軍安置老齡退下的禁軍衛士,屬中軍,故不在列)。除左右廂本軍外,轄有神衛第九、十軍(下軍,元豐二年廢),神衛水軍(熙寧三年廢)。宋初共四十六指揮,宋仁宗時並為三十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